为什么说半夜醒来,别看时间、别喝水?对身体可能产生危害?

松尘谈科普生活 2025-04-19 11:39:12

本文196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半夜突然惊醒,第一反应是看手机、喝口水?这两个动作,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透支你的健康。我们都以为,醒来看看时间、喝口水没什么大不了。

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两个习惯,正在悄悄干扰你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甚至影响你的长期睡眠质量。我们今天就来拆穿这些“看似无害”的动作背后的生理真相。

半夜看时间,会让大脑误以为“天亮了”

很多人半夜醒来,习惯性看手机、看闹钟,想知道几点。但你一看时间,大脑就会立刻开始“计算”:我还有几个小时可以睡?我是不是睡得太少?接下来能不能再睡着?

这时候,大脑的焦虑和警觉系统就被激活了。根据《睡眠医学评论》上的研究,即使只是一瞬间的时间感知,也足以激活大脑的前额叶皮质,使其进入“白天模式”。这会直接导致入睡困难,甚至彻底失眠。

而且手机屏幕的蓝光刺激,直接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大脑分泌的“催眠激素”,一旦它减少,整晚的睡眠质量都要打折。

你以为喝口水是补水,其实可能正在“伤心”

很多养生博主说,半夜醒来喝水有利于血液循环。听起来好像很科学,但对大部分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来说,这个动作反而可能是“致命一饮”。

半夜是人体交感神经最脆弱的时段,突然喝水,会刺激迷走神经,可能诱发心律不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曾指出,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间集中在凌晨4点至上午6点,而很多心源性猝死、心梗,都发生在这个阶段。

此时喝水,尤其是冰水,会让血管突然收缩,血压波动剧烈。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来说,这种波动是极度危险的。

睡眠被打断,身体正在“偷偷生病”

你可能觉得,夜里醒一次没什么,毕竟还能接着睡。但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一次夜间觉醒,足以让你的深度睡眠减少超过20%。

根据《柳叶刀·神经病学》刊登的数据,成年人每晚如果有两次以上觉醒,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将提高1.8倍。

睡眠本是大脑和身体的“维修时间”。你每醒一次,这个“维修车间”就要重启一次。但它能重启几次?次数一多,直接导致修复失败——认知退化、记忆力下降、免疫力减弱,全都跟着来了。

你越想“补救”,越在加重伤害

很多人半夜醒来后,发现时间还早,就硬逼自己继续睡。但压迫性的入睡,会激活大脑的警觉系统,让睡眠变得更浅、更碎。

更有甚者,会吃褪黑素、喝安神茶来强行入睡。可你知道吗?长期依赖外源褪黑素,会让自身褪黑素分泌系统“退化”,最终晚上不吃药就睡不着。

这就像是你用拐杖走路,最后连站立的能力都没有了。

为什么深夜容易醒?根源在这里

很多人并不是偶然醒来,而是每天固定时间醒。比如凌晨3点、4点。这不是巧合,是你的激素节律出了问题。

《自然通讯》曾报道,人体的皮质醇水平在凌晨3点后开始上升,为白天的清醒做准备。如果你白天压力过大、情绪焦虑,皮质醇提前分泌,就容易在深夜惊醒。

而且,酒精、咖啡因、宵夜,也会打乱这套系统。很多人为了应酬喝酒助眠,其实酒精代谢后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反而让人更容易在夜里醒来。

正确的做法,是“醒而不动”

半夜醒了怎么办?其实最理想的方式是:别看时间,别开灯,尽量保持当前姿势不动,闭眼静躺。

这是在给大脑一个信号:我还在睡觉。这能让激素水平继续维持在“夜间模式”,大脑也不容易被激活。

如果实在无法再次入睡,可以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这种方式能有效调节副交感神经,帮助再次入睡。

不是不能喝水,而是不能这时候喝

水是生命之源,但喝水的时间点,比你想象的更重要。最佳饮水时间,是早上醒来后的第一杯水,而不是半夜的“补水冲动”。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期刊》研究,早上起床后喝200ml温水,有助于稀释血液粘稠度,降低晨间心梗风险。但半夜喝水,尤其是大量饮水,还可能导致夜尿、膀胱过度活跃,进一步扰乱睡眠。

长期半夜醒,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如果你经常在半夜固定时间醒来,不要忽视。这可能是肝脏排毒障碍、血糖波动、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前兆。

特别是常在凌晨1点至3点醒的人,可能是肝功能问题;凌晨3点到5点醒,则与肺部功能有关。这些都已经被中西医多项研究证实。

如果你连续两周以上,每晚都在同一时间醒来,建议做一次全面体检。

最后一条忠告:别把小习惯当无害,它可能是慢病的起点

我们总以为,一次小小的觉醒、一个看看手机的动作、一次喝水的补救,没什么大不了。但健康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崩塌的,而是这些微不足道的错误,一次次叠加。

别在深夜透支自己,别在醒来的瞬间伤害身体。

资料来源:①.王建业,张斌.夜间醒来看时间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5):925-928.②.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R].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2.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