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76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脑溢血不是“突然来的”,而是“早有预兆”。很多人以为脑溢血是说来就来,其实在发作前,身体早就发出了求救信号。只是你没看懂,或者看懂了没当回事。
我是一名临床医生,见过太多病人倒下时已经来不及。写这篇文章,只想告诉你:脑溢血并非毫无预警,只要你警觉,完全可以避免悲剧发生。

脑溢血,医学上叫“脑出血”,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它通常是由于颅内小动脉破裂,血液进入脑组织,导致脑组织损伤、颅内压升高,严重可致瘫痪甚至死亡。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约350万例,其中脑出血约占25%。也就是说,每年有将近90万人因脑出血倒下。
这些人中,大多数在发病前都曾出现过危险信号。如果能早点识别,后果可能完全不同。

如果你突然感觉头痛得像爆炸,甚至连说话、睁眼都觉得吃力,不要再归咎于“最近太累”。
脑溢血前的头痛,往往是由于血管壁张力异常,脑压变化引起的。
特别是原本没有偏头痛病史的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尤其在活动、咳嗽、排便时加重,必须警惕。

别吃止痛片硬扛!这类头痛可能是小动脉已在“撑不住”的边缘。
2. 一侧肢体无力、麻木,不是“睡姿不对”很多人早晨起床后手脚麻,就以为是压到了,活动一下就好。确实,大多数是这样。但如果麻木感持续,甚至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拿不住东西、行走不稳,情况就不简单了。

这可能是脑部某一区域已经出现微出血或缺血先兆。根据《柳叶刀神经病学》2021年数据:脑卒中前72小时内,超过60%的患者曾出现过短暂性肢体麻木或运动障碍。
这是大脑在给你最后的提醒。
3. 突然说话不清、口齿含糊,别当成“上火”或“困”了有些人说话突然变得含糊、吐字不清,甚至别人听不懂自己说什么,还能自己笑一笑,说“最近太累”。

但你要知道,语言功能是大脑皮层最敏感的区域之一,一旦受损,症状立刻表现出来。
尤其是中老年人,突然说话不清、理解困难,哪怕几分钟后恢复,也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表现。
这个阶段,是脑溢血前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抢救的“黄金窗口”。
4. 视力模糊、双影重影,不只是“眼花”
眼睛是大脑的延伸器官,许多脑部疾病最先影响的就是视力。如果你突然视线模糊,看东西有重影,或者只能看到一边,别急着换眼镜。
这可能是脑干或枕叶区域的供血异常,甚至是小出血压迫视神经。尤其是伴随头痛、恶心、肢体无力时,要立刻就医检查颅脑CT或MRI。
5. 情绪易怒、嗜睡、意识模糊,这不是“脾气变了”,而是大脑在缺氧
很多患者在发病前几天会烦躁、易怒、异常嗜睡,反应迟钝,甚至记不清昨天发生了什么。家人常误以为是年龄大了,或者情绪问题,其实是大脑局部出血、压迫脑组织的结果。
这种行为和精神状态的改变,是最容易被家属忽略的“沉默信号”。如果你发现家中的老人突然变得“不是他自己了”,千万别只带他去看心理科,而是要查脑!
这些信号,为什么都“突然”?因为脑溢血往往和长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吸烟酗酒密切相关。

血管在长期受压、高脂、炎症的作用下变得脆弱,一旦血压剧烈变化,就像水管爆裂,瞬间破裂出血。
特别是冬春季节交替,气温波动剧烈,更是脑出血的高发期。
医生提醒:这5类人群必须提高警惕长期高血压患者有脑梗或中风家族史的人50岁以上男性吸烟酗酒者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群
这些人群的血管“老化”速度更快,脑出血风险远高于普通人。
一旦出现上述5个信号之一,不管有没有既往病史,都要立刻就医检查。
你能做的,不只是“等发病”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130/80 mmHg)饮食清淡低盐,戒烟限酒每年至少做一次脑部影像学检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出现预警信号,别观望,别拖延!
记住:早发现,可能是活命的关键。
结语:脑溢血从来不是“突然死亡”,而是“长期忽视”你以为的“突发”,其实是身体早就警告过你,只是你没听进去。
每一个被忽视的细节,都是悲剧埋下的伏笔。从今天起,别再让身体的求救信号被你错过。
资料来源:①.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R].2023.②.《柳叶刀神经病学》(The Lancet Neurology),2021年第20卷第10期.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