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明抢,英国议会紧急立法,强制接管中资钢铁企业,不给就坐牢

巴图乌栏讶 2025-04-19 18:06:16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4月12日,英国议会突然紧急通过了一项法案。

他们想用法律手段,把一家中资钢铁企业——英国钢铁公司收入囊中,还威胁不给就坐牢。

消息传出后,国际社会都被英国政府的这一无耻行为所震惊,中国外交部也紧急做出了声明。

英国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中方又是怎样回应的呢?

百年钢企的生死劫

英国钢铁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的辉煌年代,它曾是日不落帝国制造业的象征,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下,这家老牌企业却因为经营不善逐渐逐渐陷入了困境中。

在后来,危机愈演愈烈,这个百年企业甚至有了倒闭的危机,直到2019年,来自中国的敬业集团以12亿英镑收购该公司,想要通过资金输血和技术改造扭转颓势。

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数据显示,英国钢铁公司每日亏损高达70万英镑,五年累计亏损足以填平一座金库。

面对持续失血的财务黑洞,敬业集团在今年3月底终于决定关闭位于英格兰斯肯索普的高炉,这本是企业止损的常规操作,却意外触发了英国政府的“红色警报”。

斯肯索普高炉不仅是英国最后一座能生产原生钢的设施,更是国家战略产业的象征,它的关闭意味着英国将成为一个无法自主炼钢的国家,还有数千名工人瞬间面临着失业的危机。

但更深层的恐惧在于,若本土钢铁产能彻底消失,英国基建、铁路甚至国防工业的核心材料将依赖进口。

这种危机感让英国政坛陷入集体焦虑,一场“拯救钢铁”的行动悄然升级为针对中资的全面围剿。

紧急立法的“逻辑”

4月12日,英国议会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了一部名为《钢铁行业(特别措施)》的法案。

这部法案赋予商业大臣雷诺兹前所未有的权力——无需谈判即可接管企业,甚至能对企业高管启动刑事追责。

在当天下午,英国政府直接宣布全权控制英国钢铁公司,敬业集团派驻的管理层更是直接被禁止进入工厂,更惊人的是,法案上还明晃晃地写着:任何抗拒接管者,最高可判两年监禁。

英国政府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那就是保护就业、维系英国的国家工业命脉。

商业大臣雷诺兹在记者会上痛心疾首地算账——放任工厂关闭的直接失业成本约2.33亿英镑,但保留这家工厂所付出的环境治理、社区崩塌等长期代价可能超过10亿英镑。

然而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疑问:既然英国钢铁已是无底洞,为何政府宁可用纳税人的钱填坑,也要从中国投资者手里抢回控制权?

细究之下,政治操作的痕迹愈发明显,雷诺兹抛出一份“秘密证据”,指控敬业集团计划实施“去工业化战略”——关停英国高炉,转而从中国进口半成品钢材加工。

尽管没有任何实证,这种指控却在议会引发轩然大波,保守党影子商务大臣格里菲斯声称“当初批准中资收购就是个错误”,改革英国党领袖法拉奇更直指“中国人买厂就是为了摧毁它”。

这些缺乏证据的指控,与当年英国政府批准交易时的欢欣鼓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年议会辩论记录显示,正是保守党政府将这笔交易称为“拯救钢铁业的唯一希望”,还获得了工会和当地议员的支持。

中方的反击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事件发酵48小时内两度表态,言辞也一次比一次犀利,从最初的“希望英方公平对待中企”,到直指“避免将经贸合作政治化”,北京的不满已跃然纸上。

中国驻英使馆更是搬出数据打脸:英国钢铁业衰败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力成本比欧盟国家高30%,美国加征25%钢铁关税更是雪上加霜。

这些结构性难题,显然不是靠接管一家中企就能解决的。

但英国政府似乎铁了心要走到底,雷诺兹在接受BBC采访时透露,政府正在寻找“新的商业伙伴”,但拒绝透露接管后需要纳税人承担多少成本。

这种暧昧态度引发更大猜疑——是否有财团在幕后推动国有化?亦或是为选举季拉拢工会选票?

更危险的信号来自议会:部分保守党议员正推动立法,要求永久禁止中资进入英国战略产业。这种“立法追杀”一旦成真,将彻底堵死中企在英投资之路。

那英国政府宁愿背上“明抢”骂名也要出手抢走中资的企业呢?

答案或许藏在雷诺兹的一句失言中:“不会再亲自将中国公司引入我们的钢铁行业。”

这句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断言,暴露出英国对中资的深层戒备——即便在经济最脆弱的时刻,也要将中国资本视为战略威胁。

中英关系的十字路口

让英国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接管风暴正在形成连锁反应,伦敦金融城的投行们开始重新评估英国投资风险,某私募基金负责人私下抱怨:“今天能抢钢铁厂,明天就能抢银行。”

而对北京而言,此事可能成为中资出海策略的转折点,如果价值12亿英镑的合法投资都能被无偿剥夺,其他在英中企难免人人自危。

更危险的在于,英国此举可能带动欧盟国家效仿,形成对中资的系统性排斥。

但英国政府真的能如愿以偿吗?历史经验表明,国有化从不是救命良药。

英国铁路国有化二十年亏损数百亿,最终仍要私有化;而斯肯索普高炉即便保住,每年仍需数亿英镑补贴。

当纳税人发现自己的钱被投入无底洞时,政治怒火或将反噬议会。更何况,中国手中并非没有筹码——英国对华出口的汽车、威士忌、奢侈品,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反制的目标。

很明显,这场博弈已没有赢家,对英国而言,强抢中企虽暂时保住了“工业面子”,却让“自由市场”的金字招牌轰然崩塌。

当雷诺兹在镜头前强调“不会再引进中资”时,他或许忘了,英国脱欧后吸引的外资中,中资占比超过12%。

而对中方来说,即便通过法律诉讼或经济施压挽回部分损失,中英互信的裂痕也难以弥合,当规则让位于拳头,所有企业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英国钢铁。

这场钢铁风暴的余波仍在扩散,它不仅是中英关系的试金石,更是全球化时代投资安全的警示录:当政治算计碾压市场规则时,最终被牺牲的,将远不止一家钢铁厂。

来源

英国将从中企手中接管英钢,中方发声了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