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31日那天,徐海东心里头七上八下的,特别不踏实。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九大”即将拉开帷幕,但他作为上一届“八大”选出的中央委员,直到现在都没收到参会邀请,这可真让人纳闷。
大家是不是因为他正在养病,所以就没打算邀请他啊?
徐海东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一宿,他压根儿没合眼。满脑子都是开中央会议那会儿,毛主席总爱问的那句话:“海东同志,到了没?”
琢磨到这,徐海东自然而然地回想起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那会儿……
【徐海东渴望摘掉“病号”帽子】
1956年,对徐海东而言,真的是挺特别的一年。这一年里,徐海东经历了不少大事,让他的生活变得不再平常。
这一年,徐海东带着病身子赶到了北京,就为了参加马上就要开的中共八大,他已经被选为了中央委员。
从1954年起,徐海东就很少参加会议了。他身体不好,老想着快点摆脱“病号”的身份,好继续为国家出力。
哎呀,这天气真是太给力了!
到北京后,徐海东的身体明显好了不少,他能做的活儿也渐渐多了起来。这让老将军非常高兴,他特地跟秘书说,要多给他找点活干,他想多做点事情。
那位秘书同样表示了赞同,他心里头对老将军的想法一清二楚。从那以后,他每天都准时把文件送过来,还陪着老将军一起处理公务。要是碰到重要的文件,秘书就会详细地给徐海东讲解清楚。没多久,徐海东在北京是怎么生活和工作的,这事儿就在大家中间传开了。
后来,不少人都来找徐海东,真正见到这位将军后,大家觉得他和传说中的不太一样,并不那么吓人。他虽然个子大,但性格很好,整天乐呵呵的,说话带着浓重的湖北腔,就是有个地方让人觉得挺逗,那就是他说话声音特别大,猛一听还以为是在骂人,其实不是,那是因为他在打仗时耳朵受伤了,听力不太好。
回忆过去的时候,徐海东跟大伙聊得挺欢。一说起老战友,他就忍不住乐呵;一提到吃过的败仗,脸上就挂上了忧伤。徐海东这直率的性子,赢得了大家深深的敬意和喜爱。
瞅着徐海东这精神头儿一天天好起来,看样子,“病秧子”这标签用不了多久就能撕掉了。
【徐海东去大别山视察工作】
到了北京,徐海东的身体慢慢恢复了,只要身体状况还行,他就有了新的想法:
去一趟大别山看看。
1958年春天,徐海东动身去往湖北的大别山区。他此行不光是因为心里挂念着大别山,还肩负着一个使命,那就是去那儿看看工作情况。所以,在医生的陪伴下,徐海东搭上了去武汉的火车。
武汉这座城市,真的是挺了不起的,徐海东对它也有着很深的情感。
三十多年前,徐海东离开老家,跑到武汉谋生。一开始他靠卖水为生,但那时候他年纪太小,身体也弱,差点在旅馆里病倒起不来。好在有武汉的好心人帮忙,他才捡回一条命。之后,他还加入了共产党,参加了北伐革命军,最后又跟着队伍打回了武汉。
所以,对徐海东来说,武汉就像他的第二个故乡一样。
在武汉军区头头的带领下,徐海东逛了逛钢铁大厂,又跑去看了黄鹤楼的老地方,还硬挤出时间回了趟以前卖水的那个码头,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
然后,徐海东打算出发去大别山,但不幸的是,大雨倾盆而下,一直下个没完。这潮湿阴冷的天气让徐海东身体不舒服,于是他决定暂时不去大别山了。
湖北的省长张体学深知老上司的心意,想当年在红军那会儿,他就是徐海东的贴身保镖。为了不让老上司心里难受,张体学赶紧劝慰道,说现在湖北正忙着建一条公路呢,直接通到大别山深处。等路一修好,他一定亲自陪着老上司去逛逛。
徐海东的心情瞬间晴朗起来,他赶紧问:
“得需要多少时间呢?”
张体学回应说:
赶紧的,速度飞快,现在啊,一天就像过了20年那么长。
徐海东应了声,想着既然没法回自个儿老家,那向张体学打听打听他老家那边的情况也挺好。他便开始仔细问起张体学,关于乡亲们的生活状况、生产情况等一堆事情。
张体学对每个问题都作了回答,现在啊,还有好多窑匠在忙着烧制品,大家伙儿都铆足了劲儿搞生产呢。
听到这句话,徐海东心里踏实了。
【徐海东对编写战史提出三条命令】
到了1960年,徐海东的身体状况又变差了,根据安排,他就去了广东白云山脚下的一个疗养所休息调养。
在养老院,徐海东遇见了董必武老先生,他俩经常一块儿聊天,啥都聊。有时候董必武还没睡醒呢,徐海东就坐着轮椅溜达到他床边等着,等他醒来接着唠嗑。
徐海东这人,看来是真没法闲着。
中央军委理解徐海东的心情,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就让他接了个任务,这是中央军委给他的指示:
负责整理撰写红军第二十五军的战斗历程。
徐海东这下可真是犯了难,按别人的说法,他就是个直肠子大老粗,哪能干得了那些文人墨客干的活儿呢?
但中央军委对徐海东很是放心,徐海东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任。结果证明,中央军委没看错,徐海东一就位,立马就忙开了,又是组织会议,又是找大伙谈心,还不停地回顾记录过往历史,甚至亲手绘制了当时的战役图。
这位老领导真是工作狂啊!
不过,战场上的情况变得特别快,又复杂又棘手,想要准确无误地写下来,徐海东心里清楚这不容易。所以,在准备整理资料的时候,他给出了三条指示:
首先,讲述历史得提到党的引领作用。
第二点,得写老百姓,写大众群体。
第三点,得少提点他个人的事儿。
以前打仗那会儿,徐海东是个豁出命去的猛将。现在虽然不搞武的了,转去“舞文弄墨”,但他那股子拼劲儿还是一点没变。有时候大半夜的,他起床上厕所,突然之间灵感闪现,立马就把秘书叫起来,让他把这些点子记下来。为了把红军第二十五军的战史写得漂漂亮亮,徐海东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真挺不容易的。
儿子担心老爸身体吃不消,本来就有些虚弱,再这么拼下去,真怕会出什么问题。但徐海东就是不听劝,儿子急得直冒火,说写战史又不是去战场上拼命,用得着这么拼命赶吗?
徐海东一听这话,立马火了:
写战争故事,其实就是回顾战斗,现在我满脑子都是战斗场面。要想写出一部出色的战争故事,目的就是为了应对战争,好让以后打仗时能少牺牲些人,同时也是为了纪念那些牺牲的无数好战友。
儿子心里清楚这事儿,不过还是开口安慰老爸,说不用那么急,毕竟交稿不是明天的事儿。
徐海东压根没搭理,还是老样子,想干嘛就干嘛。
最后,在徐海东的悉心指点下,战史的初步稿子被打印了出来。徐海东瞧着桌上的战史稿子,内心乐开了花,总算是给中央交上了一份阶段性的答卷。
【徐海东再次因为重病卧床】
1962年的某一天,徐海东正要着手开会,想继续琢磨战史稿子怎么改,结果身体突然不对劲了。到了夜里,他咳个不停,吐出来的痰里头都带着血,连喘气都费劲多了。
刹那间,徐海东失去了意识,倒了下去。
到了第九天,徐海东终于从沉睡里睁开了眼,瞅见几位大夫站在床边,他用沙哑无力的声音问,这是咋回事啊?
保健大夫心里头七上八下的,生怕老将军会惊慌,赶紧开口安抚,说啥事儿没有,就是过来瞧瞧老将军咋样了。
徐海东咧嘴一笑,心里跟透亮的水晶似的清楚,他虽然晕了过去,但心里有数,死不了。毕竟,他还得接着把战史给写完呢!
这次生病,大夫和家人琢磨了好些原因。一个可能是写战争历史太累了,身体吃不消。另一个可能是营养跟不上,虽然管理层特意给徐海东弄来了内蒙古的黄羊肉,但他不舍得吃,反而到处把肉分给其他人。
这次生病之后,徐海东的身体算是大不如前了,特别是肺部,又受到了很严重的伤害。以后啊,他可能就得一直靠着吸氧过日子了。
本以为徐海东那火爆性子,打了一辈子仗,肯定无法接受后半生离不开吸氧的日子。但这次徐海东却显得格外开朗,还自嘲说,自己这是配备了个新潮装备,多帅气呀!
说白了,徐海东心里明镜似的,自己的病况咋样,他比谁都清楚。虽然情况挺棘手,但他觉得,只要还能多活一天,就能多为国家出点力,这也算是值了。
时间过得挺快,徐海东在好好休息后,身体逐渐有了好转。到了1963年2月,他已经能每天多清醒几个小时了。于是,徐海东就又开始忙着主编战史的工作了。
这位老将军,可真是忙活个不停呢!
【徐海东前往人民大会堂开会】
到了1966年的时候,徐海东的身体状况有了挺大好转。
有一天,秘书突然间聊起了咱们国家自个儿造的红旗汽车,徐海东一听,立马来了兴趣。巧的是,就在这时,贺龙的秘书来电话了。秘书就顺势请贺龙的秘书帮个忙,把红旗汽车开到徐海东家门口,好让老领导亲眼瞧一瞧。
徐海东一觉醒来,心里琢磨着出去溜达溜达。可刚一出屋门,他就瞅见了那辆停在自家门前的红旗车。一问之下,徐海东火了,心想:要是贺老总醒了急着出门办事可咋整?赶紧的,把车给我挪回去!
秘书只好又开着红旗车回去了,心里直嘀咕,这老领导啊,病了也不忘替别人操心。
1968年的时候,中央搞了个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但徐海东因为身子骨不行,在家养病,没能赶上这次会议。这事儿让徐海东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他就盼着身体能早点恢复,明年能精神满满地去参会。
1969年的时候,徐海东身子骨已经利索了,能符合开会的要求了。他就一直盼着中央能给个信儿,让他去参加那个会。
到了3月底最后一天,徐海东心里开始发慌了,眼瞅着中共“九大”眼看就要召开,可他咋还没收到参会的通知呢?
是不是把他给忽略了?
那时候,周总理正在灯火亮堂堂的人民大会堂里头开一个急茬儿的会。其实啊,周总理压根儿就没把邀请徐海东的事儿给落下,实在是开会拖得太久了。等到会议一完事儿,周总理就当场宣布,徐海东也会来参加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
会场里安静了一小会儿,然后大家都点头表示赞成。
4月1号一大早,徐海东顶着熬夜后的疲惫劲儿爬了起来。正当他心里头还憋着一股闷气呢,中央办公厅的人就到了,说是来转达周总理的话,请徐海东去参加今天的开幕活动。不过,要是徐海东身体不舒服,不去也行。
徐海东一听这消息,立马把一夜没睡的疲惫给忘了,心里头全是高兴劲儿。他赶紧跟中央办公厅的同事们说,这会议他一定要参加,就算是得一步步挪过去,他也得去。
下午时分,徐海东动身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
进了人民大会堂,徐海东坐在轮椅上,挪到了一个不太显眼的角落,就等着周总理和大家伙儿来开会。
没过多久,周总理就到了。他一踏进会场,眼神就锁定了徐海东,快步上前关心起徐海东的身体状况。为了让徐海东能坐得更舒坦些,周总理二话不说,亲自上手搀扶徐海东,建议他换个位置坐,毕竟轮椅坐久了还是不太方便。
徐海东换到新座位坐好后,周总理亲自把轮椅挪到他旁边,这样徐海东有啥需要就能马上用上。
徐海东心里头暖洋洋的,特别感激周总理对他的细心关照,连忙道谢。
所有事情都准备妥当之后,《东方红》的旋律飘荡开来,这时,毛主席迈进了会场的大门。大家赶紧拍起手来,热烈欢迎他的到来。毛主席坐下后,和平常一样,开口就问:
“海东到了没?”
徐海东兴奋得不行,赶紧回答道:
“到地方了,到地方了!”
徐海东身体不太好,行动起来不太方便,但他还是硬撑着病痛站了起来。毛主席见状,也向他招手致意。
在这次大会上,徐海东再次被选为了中央委员,这意味着他还能继续为国家出力。
【徐海东离京后因病离世】
徐海东正准备再次为国家出力呢,结果又病倒了,真是赶上这时候了。
1969年那会儿,徐海东因为身体原因没法再继续工作了,所以就决定让他去河南郑州休息养病。
在要走的头天晚上,徐海东一夜没合眼,他心里真舍不得北京。妻子周东屏瞧出丈夫睡不着,就劝慰他别太难过。想想在这拼了几十年,哪能说走就走,心里能不难受嘛。
10月21号,徐海东和他的老婆踏上了去河南郑州的南下列车,心里头就盼着身体能早点好起来,好再去给国家出把力。
到了河南,徐海东开始有些不适应,身体老出毛病,疼得不行。他心里挺慌的,其实病痛他倒不怕,就是怕万一哪天不在了,工作就没法再干下去了。
1970年3月25日那天,徐海东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
这事来得又快又猛,谁都没料到。尽管按照规定,徐海东的葬礼和追悼会办得挺简单,甚至都没怎么大办,但他的模样和精神,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民的心里头。
1979年1月25号那天,中央特地给徐海东等8位老一辈领导人办了场缅怀大会。会上念的悼文是这样说的:
徐海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斗争里多次立下大功,赢得了党的深深信赖,还有老百姓和众多将士们的衷心拥护。咱们得向他看齐,学他那毫不自私、心胸开阔、爱恨清楚的优秀工人阶级品格,还有他那勇往直前、啥难关都不怕,敢于挑战、斗争有方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没错,就像毛主席曾经讲过的那样:
徐海东是中国革命的大功臣,他就像是工人阶级的领头羊。
我坚信,徐海东大将军肯定会永远记载在中国革命的辉煌篇章里!
致敬英雄!咱们得给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点个大大的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给咱们树立了榜样,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充满了敬意。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总是冲在最前头,为咱们遮风挡雨。他们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咱们前行的道路,让咱们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在这里,咱们不说那些华丽的词藻,就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对他们最深的敬意。他们,就是咱们心中的英雄,值得咱们永远铭记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