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才子出上联刁难毛泽东,怎料毛泽东对的下联,令他汗流浃背

老张车纪 2025-04-27 16:16:30

毛主席不光喜欢写诗,他在“对联”上也特别有能耐。还在上学那会儿,他就已经在对联上显示出过人的才华了。1917年的时候,有个湖南的聪明人,想通过对联来考验考验毛主席呢……

1917年夏天放假那会儿,年轻的毛主席意气风发,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等天气没那么热了,他就叫上同学萧子升,一块儿翻山越岭到了安化山里的地方。他们不光是去玩,还想亲自看看那儿的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体验体验当地的风俗习惯。

以前啊,毛主席在学校时就听说过,安化地方有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名字叫夏默庵。据同学们说,这位夏老师一门心思扑在教育上,还爱写书写文章,平时喜欢吟诗对对子,但就是对当官这条路没兴趣。

年轻时,毛主席特别好学,一碰到文学大咖就心里直痒痒,老想凑上前去请教几句。这次到安化,他一边逛着山水美景、历史古迹,一边快步往夏家赶,就想跟夏先生聊聊学问上的事儿。

但毛主席怀揣着求知的渴望,夏默庵却没那个心思。说到底,夏默庵自认为学识渊博,还带着几分老夫子的清高。那时的毛主席,说到底只是个四处求学的年轻人,夏默庵不乐意抽时间见他,也算得上合情合理。

那时候,有人去禀报毛主席,回来后跟毛主席说:“主人外出未归。”

今天来不了,那就改天再来拜访。毛主席小时候特别喜欢《三国》,所以对“三顾茅庐”的故事记得清清楚楚。以前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恭恭敬敬地去了三次;现在毛主席求学,也得有那股子不放弃的劲儿,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

果然,毛主席再次到访时,看门的人还是拿之前那套说法,想让他走。

第三次到访时,夏默庵在屋里也觉得挺不对劲。以前那些游学的先生,一般敲一次门就走了。这位游学先生虽然年纪不大,但他连着来了三次,难道是个特别有学问的人?

琢磨了一番后,夏默庵打算先摸摸毛主席的学问底子,然后再做决定。要是真有水平,夏默庵肯定会好好招待;要是没啥真本事,那就直接客气地请人离开了。

毛主席在门口等了老半天,夏默庵这才来给他开门。虽说是头一回见面,夏先生也没跟毛主席多说啥客气话,直接就转身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了个上联。

枝头绿柳鸟儿叫,春天来了,又走了。

毛主席瞅着他那模样,心里就透亮了,夏默庵这是看不起游学的人,故意出难题想给自己下马威呢!一眼瞄到那上联,毛主席忍不住就乐了,这上联可真够隐晦的,明面上说的是春天景色,暗地里却是在打趣那“啼春”的鸟儿,就跟门外头老来拜访的毛主席似的。

但毛主席对夏默庵的嘲笑并不在意,他没有直接走开,反而提出要跟夏默庵对对联,较量一下谁的学问更深,对联更绝!

池塘青草里蛙声连连,它是为了大伙儿呢,还是为了自己呢?

毛主席稍微想了想,然后就拿起笔写下了下联。一开始,夏默庵根本没打算认真看这句下联,但仔细琢磨了一番后,才发现这下联真是绝了!不仅字数、词性都对应得恰到好处,还暗含着批评的意思,巧妙地把“高雅的责骂”给送了回去!

重看的时候,夏默庵脸上已经红扑扑的,手心也冒出了汗,他连忙把毛主席请进屋,嘴里不停地说着:“这对联对得太棒了,真是绝妙!”

说起来,毛主席瞧见夏先生拿鸟儿来打比方讽刺,他便拿青蛙来反讽回去,并且还用上了典故,真是机智。他说的那句“是为了公事呢,还是为了私事呢”,其实是引用了《晋书·惠帝纪》里的故事,说的是晋惠帝在园子里听到青蛙叫,就问旁边的人:“这青蛙叫,是代表官府呢,还是代表私人呢?”

下面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跟晋惠帝说:“要是在公家的地方叫,那就是公家的;要是在私人的地方叫,那就是私人的。”

那时候,夏默庵还有个头衔,叫“劝学所所长”。但他这个人自视甚高,对那些登门求学的人总是爱答不理,心情不好时,还会出口伤人,真是让人无语,跟那吵闹的蛙叫没啥两样!对联末尾还抛出个问题:他这种“高雅”的骂人方式,到底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呢?

见过毛主席的学识后,夏默庵再也不敢小看。他不仅把毛主席当成贵客招待,还热情地邀请他住一晚。跟毛主席多聊了几句,夏默庵越发觉得像是“老年遇到懂自己的人”,兴奋之下,两人就成了忘年好友!

到了第二天要分手的时候,夏默庵心里真舍不得毛主席走,他还特地从自己这儿掏了八块银洋出来,给毛主席路上用,算是帮补一下差旅费。

现在,毛主席这位伟大人物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给世人留下的那些事迹和经典之作,依然能让后代感受到他的卓越智慧。从高深的军事策略到生活里的诗词书法,就连简单的一副对联,也充分展现了毛主席在文学领域的深厚功底!

0 阅读:32

老张车纪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