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打从成立那天起,就把革命纪律看得特别重,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带出来的人民军队,和那些老军队最不一样的地方,也是我们赢得革命的关键原因之一。毛主席这位伟大的领导人,他很早就明白人民军队和老百姓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以他很多次都强调了军队得怎么做。
1927年9月份,毛主席带着大家搞完秋收起义后,就带着队伍往井冈山赶。路上,老百姓们正忙着收红薯呢。有些战士纪律不太好,就直接到地里挖红薯吃了。这事儿乍一看挺小,但毛主席觉得,这就是在占老百姓的便宜,对他们不好。
那年10月24号,毛主席带着队伍在江西茨坪镇的荆竹山脚下休息整顿。为了整顿好纪律,毛主席站到那个叫“雷打石”的石头上,给大伙儿讲话,还严肃地定了三条规矩:“第一条,行动得听指挥;第二条,不能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第三条,打土豪得到的东西得归公家。”
这就是人民军队历史上头一遭定下的“三项大规矩”。1928年1月4号那天,工农革命军把遂川县城给拿下来了,之后他们就派了好些宣传小队,到老百姓当中去宣传,另外还组织了队伍,带着穷苦的农民一块儿去打土豪。
那段时间,又冒出了一些乱子,像是有的战士把商贩的货给扣了,连药店里的秤砣都不放过,这些事儿让老百姓挺有意见的。有的地方,一听说工农革命军要来,吓得老百姓都往山里跑。毛主席进了城,就到处找老百姓聊天,想了解真实情况,结果还是发现了不少侵犯群众利益的事儿。
毛主席打算好好处理下部队里的纪律和风气问题。所以,就在那一年的1月25号,他在遂川县的李家坪,头一回给部队明确提出了“六大规矩”:
一、主动帮人家搬上门板;二、把铺草给人捆好;三、跟人说话客客气气的;四、做买卖别坑人,得公道;五、借了人家的东西,记得还回去;六、要是把东西弄坏了,得赔偿人家。
毛主席为了解释清楚,特地编了一句顺口溜似的话,他讲道:“要是弄坏了老百姓的东西,必须得赔。虽说旧缸打破了得赔个新缸,但新缸没旧缸那么亮堂,不过赔了总比不赔要强。”经过这两次的讲话,“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就成了咱们部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矩。
大家心里都清楚,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那可是经历了数不清的生死关头,队伍人数大大减少,一路上都得靠老百姓伸手相助。就算情况再怎么艰难,他们还是坚持着“借了东西就得还”的原则。有这么一件事儿,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1935年刚开始那会儿,蒋介石给刘湘和潘文华发了封秘密电报,电报里头提到:
红军在川南活动期间,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有人因为饿极了,从地里拔了萝卜吃,他们每拔一个,就会在土里放一个铜板。到了叙永那地儿,逮到了四个团总,只杀了其中一个贪污的,剩下的都给放了,这么做是想让老百姓明白他们的立场。希望你好好管管手下的军队和团队,让他们爱护百姓,别被坏人利用了。
跟红军比起来,国民党军那真是天差地别。他们在追红军的路上,老是对老百姓下手,抢东西的事儿多了去了。后来呢,“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个规矩,慢慢变得更完善,到了解放战争快打完的时候,就变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47年10月10日,因为情况有变,毛主席自己动手写了份文件,这份文件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再次发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命令》,大家也叫它“双十命令”。在这个命令里,毛主席详细说了人民军队应该遵守的规矩:
三大规矩简单说就是:第一条,干啥都得听上级的安排;第二条,老百姓的东西,一针一线也别动;第三条,战场上捡到啥都得上交。再来说说八个小细节:第一条,跟人说话得客气点;第二条,买卖东西得讲公平;第三条,借了人家的东西得还;第四条,弄坏了东西得赔;第五条,别动手也别骂人;第六条,庄稼地里的作物别糟蹋;第七条,对女性得尊重,不能胡来;第八条,对待俘虏得人道,不能虐待。
从那以后,“三大规矩八条规定”就变成了军队里必须遵守的准则,成了人民解放军的铁律。这对全军上下统一行动,提升部队的思想觉悟和作风,特别重要。想想看,在那个革命的时候,加入人民军队的大部分人,都是家里没钱没势的老百姓。
拿红军来说吧,那时候很多人加入红军,主要是图个温饱。在那种环境下,红军部队碰到大难题时,找老百姓借点钱啊物啊的,也挺常见。不过呢,因为各种情况,红军四处打仗,有时候还钱还东西就拖了点儿。
2015年1月份,在湖北孝昌县金盆村贺家畈,杨明荣家出了一件大事。他在家里翻腾东西时,无意间找到了一张85年前的红军借条,就想让政府给还上。那时候杨明荣已经76岁了,这张借条是他爷爷杨长银1930年借给红军钱时,红军写给他们的一个欠钱证明。
这张老借条因为时间太长,颜色都变得有点黄了,长度是12厘米,宽度4厘米。看照片,借条有点破损。虽然字写得不太清楚,但重要的信息还是能看明白,上面写的是:“因为我们红军现在需要扩大武装和经济……所以向杨长银先生借了四百大洋……”最后签名的是“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一分队”。
再说,那张借条上也盖着队长涂杏的章子。400大洋,那时候可真是个大数目。这借钱背后,是不是有啥动人的故事咱们不知道?要说这400大洋放到现在,得值多少钱呢?红军的借条一经媒体报道,有关单位很快就行动起来,查证后发现那借条是真的。
咱们得聊聊红一军的事儿。红军历史上啊,有两支队伍都叫做红一军。一支呢,是1930年3月在鄂豫皖那边成立的;另一支,则是1935年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团改头换面来的。不过,今天要说的故事,跟鄂豫皖根据地的那支红一军关系大了去了。
1930年开头那会儿,共产党在大别山一带的鄂豫皖边界,带着大伙儿闹革命,力量噌噌往上涨。他们先后拉起了三支队伍,分别叫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的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不仅如此,他们还打下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这三片地方,建起了革命根据地。
随着这边革命情况的不断推进,对根据地统一管理和指挥的事情变得紧迫起来。为了让革命力量变得更强更大,鄂豫皖三个省的共产党组织急着想在鄂豫皖边界建立一个统一管理的革命地盘,好实现占领整个大别山地区,让工农力量站稳脚跟的大计划。
碰到这事儿,中共中央在上海那边立马做了决定,火速给湖北省委发了指令,而且一个月内接连发了四封信。到了1930年3月20号,鄂豫皖边特别委员会和它的常委会就宣布建起来了。打那以后,鄂豫边、豫东南还有皖西这三个革命根据地,就归了一个统一的领导。
4月10号,新任的中共鄂豫皖边特委书记郭述申一到湖北黄安县,现在叫红安县,就马上组织开了鄂豫皖边特委和红军领导的碰头会。会上,他正式讲了中共中央关于要建立红一军和怎么开展军事工作的要求,还宣布红一军前敌委员会成立了。
会议一完事儿,红一军的指挥部就建起来了。许继慎当上了军长,曹大骏做了政委,徐向前是副军长,熊受暄呢,他管的是政治部。那时候,红一军的人马总共有2100多个,底下分成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还有一个单独的旅。
按照整体计划,位于黄安县紫云区箭场河的红三十一师首先进行了整编,变成了红一军的第一师,师长由徐向前兼任,下面管着5个大队,总共有大概800人。虽然部队已经整编完成,但问题还是一大堆,时刻都有可能被敌人围攻。
敌人封锁之下,红军找吃的可真不容易。就拿江西那时候来说吧,有首歌就这么唱红军的辛苦:“红米饭呀,南瓜羹,还有秋天的茄子,味道挺不错,每顿都能吃得精光。”在红军里,不管你是指挥员还是普通小兵,待遇都是一样的。碰到难关,大伙儿都只能吃红米、南瓜这些家常便饭。
战斗一结束,红军就得赶紧赶路,这时候吃饭就成了个大难题,所以他们得找老百姓借钱借东西。日子一长,红军一边走一边宣传,老百姓也慢慢发现,这支队伍跟别的部队真不一样。他们纪律严明,借了东西一定会还,而且还得打个欠条呢。
在那个时期,红军去找杨明荣老人求助,想借点钱。1930年那会儿,杨长银的老家大悟山区域,革命队伍活动很多,还是红军一军一师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一分队的一个关键隐蔽接头点。
红军的宣传小队扮成普通村民,一趟趟跑到杨长银的老家去做宣传,他们还老帮乡亲们收粮食、修房子啥的,跟大伙儿处得跟一家人似的,赢得了老百姓的真心信赖。那时候,中共中央给鄂豫皖边区的红军下了死命令:得赶紧把武汉边上的起义给搞起来,好跟全国其他地方以武汉为中心的暴动呼应上,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把平汉路给拦腰斩断,直逼武汉。
六月份中旬的那天,徐向前带着红一师从二郎店快速进攻杨家寨火车站。同时,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也就是第七大队的一部分,也加入了这次行动。结果他们成功地打败了守在那里的郭汝栋部的两个连队,拿走了一百多支步枪,还抓了好几十个敌人俘虏。
打完第一仗赢了之后,咱们部队就回了夏店休息整顿。敌人因为输了不甘心,就派了两个团去平汉路东边找麻烦。到了6月26号,敌人的独立旅第一团从广水那边跑到了阳平口南边的郑家店,第二旅第四团呢,也从花园那边摸到了小河那边。
时机到了,红一师的主力部队在阳平口的澴河两岸,像望府楼、古寨那些山坡上,悄悄布下了埋伏,给敌人摆了个包围圈。为了让敌人上钩,红一师还特意派出了特务大队,他们主动出击,真的就把敌人给引进来了。
敌人掉进红军设计的包围圈后,两边山坡上藏着的红军战士立马冲了出来,打得敌人乱了套,四散逃跑。这场战斗发生在阳平口,前后打了大约4个小时。结果,红军打死了、俘虏了敌人1200多人,还收缴了1000多支枪。这是鄂豫皖红军从成立开始,第一次打败了一个整团的敌人,真是个大胜仗。
阳平口那场伏击战打完后,红一师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招人,人数噌噌噌涨到了3000多人。1992年那本《孝感县志》里头写着呢:“1930年6月,鄂豫皖那块根据地的红一军一师,在阳平口打完仗,就开始招人整训,队伍从1200人壮大到了1500人。”
筹集军费得花钱,上头派了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勤队的第一小组到当地去搞钱,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小组长涂杏对那块地方很熟,有天晚上,他就带着几个兄弟去了杨长银家。
涂杏把事儿一说,杨长银立马就懂了。他以前好多回见红军帮穷人撑腰,心里头早就感激不尽。听说红军现在想要增强队伍,他觉得自己也能出一份力。所以,他二话不说,就从家里拿出了300块大洋,还叫上21岁的儿子杨文顺,跑到亲戚家去借了100块大洋回来。
涂杏从杨长银那里拿到这400块大洋时,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眼眶都湿润了,立马就给写了张欠条。这张欠条杨家一留就是85年,后来才拿出来让大伙知道。为啥涂杏迟迟没还钱,咱们也不清楚,可能是跟长征有关,要不就是他所在的队伍被敌人给围追堵截了。
借出那笔钱后,杨长银从没催着红军快点还,他只是小心地把借条收好,等到快不行的时候,才交给了儿子杨文顺。杨长银心里头笃定,他觉得红军是那种说到做到的人。杨明荣后来讲起这事儿时说:
老爸快不行的时候,心里还惦记着那事儿,跟我讲起了那张欠条背后的经过。那时候红军日子过得苦,吃的穿的还有打仗的钱都紧巴巴的。那借条是拿毛笔工工整整写好的,红军收到钱后,就在纸中间写上借钱人的名字和借了多少钱。
那么,现在杨明荣到底能挣到多少钱呢?
咱们得先来瞧瞧大洋的那些事儿。1912年4月份,袁世凯当上大总统那会儿,市面上流通的钱币五花八门,有清朝那会儿留下来的,还有从国外流进来的。看着这种乱糟糟的情况,袁世凯政府觉得得整个统一的货币出来。于是呢,在这种环境下,“袁世凯头像配嘉禾图案的银币”就被打造出来了,大伙儿都管它叫“袁大头”。
据说啊,“袁大头”这种银元总共被铸造了7亿5千万枚,一直流通到咱们国家建国那会儿,好多地方都还在用呢。因为各个地方的物价不一样,大洋能买的东西差老多了。所以当地政府就找了些专家问问,最后大概估了个数:1930年的时候,在湖北那一块儿,一个大洋的购买力,搁到2015年来算的话,大概就相当于100块人民币。
好消息是,政府最终把那张借条给拿回来了,并且一分不少地给了4万元人民币。这张借条经历了85年的岁月变迁,总算是有了个挺让人满意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