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优美的传统礼仪,被一句“封建糟粕”就轻飘飘地否定了

布衣公子 2023-02-12 10:26:06

前言

一、 礼仪的曾经

礼仪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它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泱泱华夏自古尚礼,曾被誉为是“衣冠上国,礼义之邦”,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1920年10月至1921年7月,英国哲学家罗素接受梁启超的邀请来中国讲学。他根据自己在中国的见闻于1922年出版《中国问题》一书,他在书中说:“中国人天然有这样一种态度——宽容,友善,恭敬有礼,希望别人也报之以礼。”(《中国问题》,罗素著,1922年出版;田瑞雪译,2019年9月第1版)

古代的中国,是东亚地区人类文明的中心,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无不称臣于华夏领先的道德文明。就连13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也为中华国力之富强、社会之文明而折服。看看今天中华文化圈中,日本和韩国的礼仪,就可以了解古代中华礼仪的大致面貌。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按此说法,华夏一词,正是源于中华文化之衣冠华美、礼仪博大。

二、 礼仪的现状

厓山海战后,宋朝覆亡,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明亡后,满清又实施了野蛮的“剃发易服”文化征服政策,我们的传统文化再次被生生割断。至近代,中国遭遇了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文化自信被洋人的坚船利炮轰得粉碎。

“五四运动”时的一班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矫枉过正地认为,是我们祖先曾经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导致了近代的屈辱挨打,他们也不分什么是经过几千年考验积累起来的精华,什么是后人肆意曲解或穿凿附会所加进去的糟粕,“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他们怀疑和全盘否定过去一切的文化传统、礼仪规范。

春秋礼乐的谆谆教化,秦汉宫阙的恢宏大气,魏晋名士的仙风道骨,唐宋诗词的绝代风华,都伴随着广袖飘飘的汉家衣冠,悲悲戚戚地沦丧了。

我们的礼仪曾经是世界上最为系统、最为成熟的礼仪规范,沦落到今天,不仅不如西方,甚至比我们曾经的学生日本、韩国都差了许多。我们在古装剧里所看到的优美的传统礼仪,被一句“封建糟粕”或“繁文缛节”就轻飘飘地否定了。

今天,我们的礼仪现状,让人非常痛心。一是许多人不知礼,不学礼;二是我们所用所学的礼仪绝大部分皆是西方的礼仪。比如,西装成为了我们的正装,而文化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西装是海盗穿的衣服啊”(《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

南怀瑾先生慨叹道:“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却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人生路漫漫:南怀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南小舜)

三、 礼仪的作用

礼仪,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约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上生存与安身立命之本,正如孔子所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每个人都应该学礼、懂礼、行礼、守礼。

古人甚至把礼上升到人与禽兽的区别这个层面。比如,晏子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礼记》上说:“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当然,古人说的礼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仪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礼”并非我们现在的礼仪,而是礼制。

晏子说,“夫礼者,民之纪。纪乱则民失。乱纪失民,危道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从礼的作用角度来说,西周的这种“礼”,和后世称之为“法”的规范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你看,《左传》上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荀子也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今天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律法规,也并非道德底线,它不是强制性约束,也不受舆论监督,不懂礼仪既不违法,也不犯罪。但是,不懂礼仪,却是一种没有教养的表现。尤其是商务人士,如果不懂礼仪,就无法从容应对各种商务交往活动。

礼仪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不仅能够规范人们的社交活动,更好地向彼此表达尊重与善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而且,懂得礼仪并运用自如的人,可以使自己在社交活动中处变不惊,充满自信,充分展示个人的良好修养。

作为企业来说,员工的礼仪表现,反映的则是企业的品牌形象。员工通过公司立身处世,公司通过员工服务社会,而社会则通过员工的行为对企业进行评价。

可以说,每一位员工都是公司的一张名片,都是公司的“形象大使”。因此,让员工了解并掌握礼仪知识,加强个人礼仪修养,对公司来说也非常有必要的!

四、 礼仪的含义

那么,如何理解礼呢?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礼仪是古代先祖为祭祀天地神明、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免灾而举行的一项敬神拜祖仪式。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礼的含义在不断地演变,从原始社会敬神拜祖的祭祀仪式,到封建社会维护统治的等级秩序,到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

礼仪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行为规范。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原则和前提就是:相互尊重。这种尊重要通过一定的言行表现出来,这就是礼仪。

俗话说:“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礼仪实际上就是人际交往中人们表达尊重而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它通过具体的礼节,体现了尊重他人的礼貌态度。

“礼”的繁体字是“禮”,“禮”字原本是“豊”,“豊”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比如,《说文解字》上说,“豊,行禮之器也”。而“禮”则指祭祀的仪式,即用珍贵的器物祭祀上天或祖先,以表示感谢和尊敬,并祈求上天或祖先的护佑。所以,“禮”的核心含义就是尊敬。

礼与仪各有其意,一个赋德于内,一个塑形于外。“礼”指内心尊重的态度,即礼貌;“仪”指表达尊重的形式,即礼节。因此,礼仪即是表达尊重的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它通过人们外在的行为方式——讲礼貌、懂礼节,来表现一个人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

0 阅读:36
评论列表
  • Bob
    2023-02-18 21:15

    连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救人一命,这种最基本的道德都丧失了,还去谈礼。让一个金钱至上的物质社会化的人去谈礼,真是痴人说梦,不断挑战人性和道德的底线的事情屡次发生,就知道社会问题有多严重了。现在能保证民众不犯法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