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我在游览泰安凤凰河公园时,在稀疏的草丛中见到一种开白色五星花的低矮植物,感觉是野生的。由于之前没有见过,用手机软件辨识了一下,说是“泽珍珠菜”,是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



由于对其完全陌生,我查阅了相关资料。
《中国植物志》说,泽珍珠菜拉丁学名为Lysimachia candida,“泽珍珠菜”这个中文名称出自《广州植物志》,在广西称呼它为“白水花”,在贵州称呼它为“水硼砂”。产于陕西南部、河南、山东以及长江以南各省区。生于田边、溪边和山坡路旁潮湿处,垂直分布上限可达海拔2100米。分布于越南、缅甸。全草入药。广西民间用全草捣烂,敷治痈疮和无名肿毒。




1956年出版的《广州植物志》收载“泽珍珠菜”时,正名“泽珍珠菜”的后面提示有“(新拟)”二字。按该书“前言”中的说明:“既无古名又无土名则另拟新名”,可知因该植物没有旧名,《广州植物志》的编著者侯宽昭等为其新起了这么个名字。还提到它在东莞被称为“香花”。泽珍珠菜为稻田中一种野草,不常見。据Dunn &Tutcher“广东及香港植物志”载,广州亦有分饰。广州标本虽尚未探得,但广州西面的肇庆鼎湖山,东面的东莞莲花山,南面自香港至海南岛均极常見,故相信广州必有此种植物。


由于明代《救荒本草》中“星宿菜”的配图像泽珍珠菜,有人便认定泽珍珠菜是《救荒本草》中“星宿菜”。如在2017年出版的《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中,Lysimachia candida Lindl.的条目下,列出的就是明代朱橚《救荒本草》卷三中的星宿菜。


可细看该图,它更像“泽珍珠菜”同属的Lysimachia fortunei。Lysimachia fortunei在《中国植物志》中的中文名称为“红根菜”,由于“红根菜”有重名的植物,现在“星宿菜”已成为Lysimachia fortunei的中文正名,与泽珍珠菜没有任何关系。
据说,泽珍珠菜是因为生于田边、溪边和山坡路旁潮湿处,花瓣像珍珠,而得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