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渝生|(军旅)我也追过星

大院文化 2025-04-12 04:27:18

文/石渝生

一般人都有一睹大人物的向往,并且越是大人物越是让人激动。用当年的话说是崇拜,用现在的话说是追星。而在我初中毕业之前,这些想法一概没有,首先因为没有条件。

出生重庆,大西南封闭,且幼儿不懂事。等到了桂林,也是个闭塞之地,桂林步校来大首长视察,罗瑞卿大将是其中的一个。步校的领导是杨大易少将,还有几个大校,他们都是老红军。有次某位见到毛主席的干部作报告,在对领袖的描述中,把他的幸福感充分表达出来,能够感受到内心的无限热爱。

到了海南更加封闭,尽管是部队子弟学校,但是学生除了看电影,接触不到外部世界。我对同学说了广西的见闻,他们很震惊,说我吹牛皮,于是获得人生第一个绰号“小牛皮”。等到了文革时,听说毛主席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了,同学们坐不住了,立刻投入到大串联中,至于几个人到了北京,不得而知,反正是晚了不少。

海南军区领导对他们的子弟很不错,用军区的船把我们送到了湛江,结果耽搁了十几日。好容易上了闷罐火车向北进发。想不到才到黎塘就停下了,说接到中央通知暂停串联,那怎么办,只好灰溜溜返回海南。有些高年级的同学还不死心,他们向延安进发,而我和几个同学待在学校,百无聊赖(1967年初还未成立造反派组织),一把火把学校道美山的枯草点着了,烧得满山焦黑,干成了一生最大的坏事。

1969年初,当兵来到海南崖县的榆林要塞,在第一守备区的特务连一排一班当警卫员。二班都是大个子的球班战士,他们人高马大,威风凛凛。如果我也长成那样的身材,就不会有丰富的经历了。

一次跟随司令员(团长)去鹿回头招待所,晋见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只是远远地望着首长的身影,看不清模样。想不到丁司令员来到团里,在大礼堂接见驻在抱坡岭的官兵们。他站在讲台上说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印象最深的是他要求官兵理短发,必须一把抓不住,显然他是个懂打仗的将军,后来在海岛还见过丁将军的夫人和女儿。

当兵的运气是去到一个理想的单位,是个能长见识的地方。至于学本领是必须的,不同的本领有不同的见识。机要科来特务连挑选学员,干机要的条件第一出身要好。我的父亲是老八路,1939年兵,论兵龄团里的领导比不上,在连队也是唯一的军人家庭。我本人不聪明,也不机灵,但不怕吃苦,最终学成了机要技术。

1970年的上半年经过几次业务集训,我过关了,领导看我基本成型,便调我去本团的西岛守备队。上岛后在队部一间小屋子里住着,训练之余参加坑道施工,年轻时对脏活、苦活、累活并不畏惧。

人们只知道铁道兵、工程兵、基建工程兵,统称“铁公鸡”,但却不知守备部队的施工不比他们少。所区别的是,海岛兵只在一个地方干活,而“铁公鸡”干完了再转移阵地,故没有干完的时候。

李双江唱的《战士的第二故乡》,有几句歌词:搬走了石头,修起了营房,栽上了松树,放牧着牛羊。其实建房、栽树是很正常的,难道还请民工建房吗?至于牛羊,在海岛是不用放牧的,四面环海,还怕它们跑了不成?显然脱离了实际。在海岛不管养什么都不用担心跑掉,养的鸡一敲脸盆闻声而至,从没听说有跑掉丢失的。歌词里唯独少了打坑道,坑道是守备部队的标配,否则敌人一顿炮弹炸光了你。

海岛兵吃苦,包括了寂寞。不过西岛兵例外,这里有渔村渔民,有女民兵,有著名的八姐妹炮班,颇有人间烟火气,这是大人物来西岛的主要原因。

"旗手"来海南主要是图个暖和,在年底、年初,海南是个温暖的亚热带地区。而且这里美丽啊,热带植物多,仅团部机关就种满了香蕉、椰子、木瓜、菠萝蜜,凤凰花开得漫天红霞。尤其这里非常安全,海军一个军级单位,各种舰艇若是全体出动,能够横扫南中国海。而陆军为副军级单位,一个团又一个团在沿海排列。各种火炮朝向南方,一声令下,喷吐烈焰,惊天动地。

"旗手“在1970年11月到三亚,感觉与北京两重天。她住在鹿回头招待所,周边的四连、南海公社疍家渔村、要塞高炮营、榆林基地她都去转过,晚上则看电影消遣,她把海南当成最佳的度假岛了。但没有听说她去过天涯海角,也没见过照片,看来远一点的地方她是不去的。

要塞的老兵知道,每当大陆转寒,将会有大陆的客人光临。至于什么人,反正是形形色色,间或出现大人物毫不奇怪。于是11月的某日,西岛渔民开始往队部运送海产品,什么珊瑚、海柳、海松、贝壳、海螺等等。而我也图个开眼,因为这是一生从未见到过的。渔民甚至送来一头海龟,重达十五六斤,有人说送给首长,而王队长说“吃了”。于是我就按照在家炖鸡的方式,将海龟炖了一锅,真的是肉美汤鲜,终生难忘。

11月18日,太阳升起,大海风平浪静,看起来是个普通的一天。但是队部有人说,首长来海岛了,至于首长的名字却不清楚。于是我照样关门训练(机要译电)。我的搭档游和清则跟着去看热闹,一小时又一小时,小游回来了,说首长就是”旗手“。耳闻此言,我的肠子立刻转青。他随后又来一句:”已经走了,去码头了。“我顿时瘫坐在椅子上,想起前几年大串联要去北京见毛主席未成,这回又失之一睹文革的”旗手“,真是终生的遗憾啊。

小游湖南新化人,大我三岁,原在东岛当话务员,1969年与我一起被招收为机要员,每次机要集训我们都在一起。小游是个绝对的好兵,几乎找不出缺点,尤其有好电影总是主动值班让别人去看。这回他却无意中主动跑去看首长,并且一起合影留念了,这是做好事的回报吗?

小游说,她是在码头上的南京嘎斯,随后去的东山头海边,见了岛上官兵和女民兵。她的随行人员都带了照相机,拍了好多的照片。也与队干部合影,与女民兵合影更多。大家都很高兴,队干部更是合不拢嘴,这样的待遇几个人能有?

大家正在议论之时,突然杀了个回马枪,队干部说:她要在岛上吃饭和睡午觉。这样招待所立刻开始忙碌起来,有个队干部拿出自己的新枕巾铺在枕头上,如果用上的话,那可是太有价值了。因为在队部的仓库里,还放着当年刘少奇上岛坐过的藤椅呢,后来客人上岛都要坐一坐。当批判刘少奇时,就对着椅子开骂腔。

那个枕巾被”旗手“的贴身护士扔一边了,人家不用。队领导给我安排了一个驱赶散鸡的任务,不让它们乱跑乱叫影响了首长休息。毫无疑问,我当然要认真执行这个光荣任务。我坐在队部通往招待所的台阶上,盯着四周,把大鸡小鸡远远地赶走。

在海岛,别说地上的鸡群,天上还有我们养的鸽群,山上还有我们养的羊群以及部队抓来繁衍生息的猴群。部队建设海岛,真的是花了极大的心思。

西岛来首长比东岛多得多,东岛是个光棍岛,全是男兵。队部在半山腰上,很安静,但是休闲时则传出打扑克的喧闹声。东岛的海鲜无与伦比,我们三天两头带了鱼叉、水桶、手电筒下海,巡视礁盘上的海洋生物。如今每当人们说起吃海鲜如何,我便暗自发笑。

西岛守备队队部建在山脚下,地势较高,俯瞰操场和码头。养的鸡主要用来招待首长,捡拾鸡蛋是我的任务。当喂鸡时,队部前的空地好不热闹,而在平时,它们四处觅食,夜晚则宿在相思柳的树枝间。

”旗手“一觉醒来,在门前的水龙头下洗手洗脸。她肤色白嫩,一身海军灰色军装,没有领章帽徽,脚穿凉鞋却没穿袜子。她由护士搀扶来到路边,守备队战士已经全体列队,我也走下台阶,单独站立一旁。

56岁的她说了几句完全听不清的话,嗓门那个小啊,像蚊子哼哼。最后一句听清楚了,“我可以走了吗?”于是队干部高呼“毛主席万岁”。她再次上了南京嘎斯的驾驶室,向码头驶去。

我有个写日记的习惯,当兵离家时啥也没带,唯独带了父亲的两个笔记本,现在可是文物级的物品。开篇的文字是:继续加强抗美援朝,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并且有一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间是在1949年9月29日。

今天这样的大事我当然要记录下来。于是我写了长长的一篇,把整个过程全记了下来,这恐怕是西岛唯一的记录了。日记的语言当然是文革的一套,表达了无限崇拜和敬仰的心情。她可是主席夫人、文革的”旗手“啊。1970年是她如日中天的时候,不过到了1974年,我们有些对她不买账了。西沙打完仗,她发来慰问信,我们说她怎么插手部队的事来。

我的日记最后有一段:”她走了,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您的教导我们一定铭刻在心,好好学习,加强战备,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小小的珊瑚岛啊,全体指战员都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敬爱的旗手同志在11点钟上岛,3点15分离开,在岛上4小时15分钟。“

在她的一生中,去过的地方很多,在海南岛,要数西岛是最轰动和热闹的。鹿回头四连她去过几次,没听说照相。去了南边海的疍家渔村,拍照了著名的女民兵陈马岭彩色照片和渔家生产的照片。而西岛女民兵则是集体照,没有突出个人。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坐在85加农炮的炮筒上,身边女民兵围绕,这个造型天下绝无。与守备队王队长的合影,挂在了队部办公室的墙上。在1976年打到四人帮之后,都被上级来人收走了,不知去向,再也见不到了。

我没有想过找几张保存起来,只保留了在海边全体官兵的大合影。如果把西岛之照保存至今,应该有着文物价值的吧。我去湖南岳阳拜见王队长,他说那些照片皆无存留。要塞摄影干事伍振超,他也没有保留,否则是可以卖个好价钱的。因为他提出,用他的照片皆要付费。

第二年1月17日,叶剑英元帅继1959年2月12日上岛之后,再次来到西岛。这次他可是大阵仗,进口轿车提前运来好几辆,一看便知有超大首长要来。比较”旗手“乘坐施工的脏破卡车,这一点不服不行。

74岁的叶帅上岛,我们到码头夹道欢迎,自然满足了一睹首长的崇敬心情。这天我也写了长长的日记,详细纪录了所见所闻。叶帅穿蓝色制服,蓝色呢帽,黑色皮鞋,还与新兵对话。但他照相少得多了,仿佛缺少胶卷似的。不过元帅同样青睐女民兵,他坐在椅子上,身边女民兵环绕,“八姐妹炮班”一班长陈开桃单膝跪在元帅的身边,一只手放在他的膝盖上,这也是首见的镜头。

在七十年代,西岛娘子军最出镜的是“八姐妹炮班”,基本取代了其他女民兵,而陈开桃则是她们的代表人物。连长和指导员把出镜让给了接班的年轻人,她们是最有活力和贡献最大的渔家姑娘。

1973年徐向前元帅到西岛时,也与女民兵有合影,身边有16位女民兵,陈开桃依旧在离元帅最近的位置。此时我已经离开西岛,几乎全年在东岛,随后去了迈南教导队,再后来探家。

在我的日记本上,西岛仍然是客人到访的热点。我在东岛队部望着驶往西岛的船只,内心颇有感概,但已不是那时的激动心情了。不过西岛女民兵仍然是首长关注的重点,唯叹这些首长吝啬胶卷,不愿给女民兵照相,倒是喜欢给自己照相。

1974年西沙打仗之后,许世友将军在要塞元帅府住着,把女儿田小兵也带了去,把猎枪也带了去,电影拷贝带了去,酒是更不能少了。显然许将军被元帅府的南国风光所吸引,那照相机不断地拍照,还都是外国胶卷,我除了见到,还捡到胶卷的包装盒。可惜他去西岛的照片从未见过,尽管到过西岛。

1974年某日,许将军来到我团,在礼堂讲他的光荣革命史,说他在少林寺练出了真功夫,一把能把人肉抓下来。总之是说自己很厉害,当敢死队很勇敢,这样我们四野的兵认识这位三野的猛将了。

我团是四野49军146师436团,小兵们对三野了解不够,对四野也知之不多,因为见不到相关的材料,而有关团史的文件锁在保密室的柜子里。自我有了半导体收音机之后,对外部世界不再闭塞。在1976年10月,我在西岛因防地震执勤,1月8日周总理逝世,我一大早在收音机里便获悉了。

10月6日晚上,收音机里传出外电,“四人帮”被抓捕,其首为江青,估计我是整个海南最先知悉的。多年来我对她不满,怨她搞得电影太少,更多的不满谈不上什么。

后来在东岛与北京客人享受海鲜时,听他们讲述抓捕四人帮的经过,听得比海鲜有味。天长日久,首长莅临三亚,成为了军旅生涯的一部分。直到转业,我把背影留给了部队,而部队没几年就撤编了。喧闹的榆林要塞(守备12师)归于了平静,只有涛声依旧,花开四季,明月照天涯。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石渝生,1952年生于重庆,58年在桂林,66年在海南,69年服役于海南军区榆林要塞任参谋,82年转业于河北辛集市文联。2012年退休,居住石家庄。

0 阅读:18

大院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