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早年雄才大略,为什么遇到安史之乱后,却表现的如此窝囊?

评书小馆 2025-03-01 11:33:53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一场帝王的人生断崖

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戏剧化的帝王传奇。年轻时,他以雷霆手段铲除韦后集团,终结太平公主之乱,28岁登基后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那时的大唐,国库积粮可供全国食用十年,长安西市胡商云集,连日本遣唐使都惊叹:“此乃天上国度!”。史书记载,开元年间“河清海晏,物殷俗阜”,长安城昼夜不闭,百姓路不拾遗。

然而,这位缔造盛世的雄主,晚年却成了优柔寡断的“逃跑皇帝”。755年安禄山起兵时,玄宗先是冤杀高仙芝、封常清两员大将,又强令哥舒翰放弃潼关天险出战,导致20万精锐覆灭;叛军逼近长安时,他带着杨贵妃仓皇西逃,连组织抵抗的勇气都没有1。从“天可汗”到“丧家犬”,玄宗的转变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折射出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与制度崩塌的必然。

盛世根基的悄然溃烂

开元盛世的辉煌背后,早已埋下三大致命隐患。土地兼并如同一把慢刀,悄然割裂着帝国的血肉。唐初推行的均田制,本是国家将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稳定税源。但到玄宗时代,贵族豪强疯狂圈地,长安周边七成良田落入权贵之手。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流民,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正是盛唐崩塌前的真实写照。安禄山起兵时,河北流民竟夹道欢迎叛军,高呼“安将军来分田了”。

军事制度的失控更如洪水猛兽。玄宗为巩固边疆,赋予节度使军政大权,却未建立制衡机制。安禄山一人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控大唐三分之一兵力,其麾下士兵“只知安将军,不识李唐旗”。更可怕的是,这些边将刻意培养胡人士兵,形成只听命于节度使的私兵集团。当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时,他豢养的八千“曳落河”(胡语意为壮士)成为撕开盛唐防线的尖刀。

而玄宗的堕落,则加速了帝国的崩坏。早年勤政的他,曾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理政,连五品郎官任命都放权给宰相7。但遇到杨贵妃后,他沉醉于华清池的温泉水滑,放任李林甫把持朝政十九年。这个口蜜腹剑的权臣,为排除异己甚至发明“罗钳吉网”——酷吏罗希奭、吉温编织的冤狱大网,将三百余名官员送入死牢。当李林甫建议“胡人不知中原文化,最适合作边将”时,玄宗欣然采纳,亲手将安禄山送上权力巅峰。

安史之乱中的致命昏招

面对叛乱,玄宗的决策暴露出老年帝王的致命弱点。第一刀便砍向自家柱石。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在洛阳战败后,本已退守潼关天险,却被宦官边令诚诬告“克扣军粮”。玄宗不问证据,直接下令将二人斩首示众。潼关守军目睹主将人头落地,悲愤高喊:“将军既死,此城必破!”5三日后,潼关果然失守。

第二刀则断送最后生机。接替的哥舒翰深知叛军擅长野战,主张“坚壁清野耗其锐气”。但宰相杨国忠怕哥舒翰立功威胁自己,竟谎称“叛军无粮,速战可胜”。72岁的玄宗听信谗言,连发七道金牌逼哥舒翰出战。20万唐军被诱入灵宝峡谷,遭叛军火攻,逃回者不足八千6。此战之后,长安门户大开,叛军铁骑如入无人之境。

最讽刺的是第三刀——马嵬驿之变。当禁军诛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时,曾经“春宵苦短日高起”的玄宗,只能掩面哭泣。那个为博妃子一笑千里送荔枝的霸道帝王,此刻连一句“不准”都不敢说。更可悲的是,他在逃往四川途中仍不忘享乐,命蜀地官员提前修建行宫,全然不顾沿途饿殍遍野。

英雄迟暮的背后真相

玄宗的窝囊表现,实则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年龄的诅咒首当其冲。安史之乱爆发时,玄宗已72岁高龄。年轻时的杀伐决断,被衰老带来的多疑、健忘取代。他不再是那个连夜策马平乱的临淄王,而是一个连奏章都看不清的耄耋老人。史载,晚年玄宗常对着镜子哀叹:“吾老矣,岂复能治天下?”

信息茧房更让他成了“聋子皇帝”。李林甫为独揽大权,特意选拔不识字的胡将担任节度使,阻断边将入朝奏事的通道6。当安禄山起兵消息传来,玄宗竟大笑:“此胡儿不过欲求富贵耳!”直到叛军连破三城,他才惊觉“盛世”早已千疮百孔。

而制度性腐败,才是真正的掘墓人。均田制崩溃导致税基瓦解,募兵制改革催生军阀集团,科举失衡造成寒门怨气——这些结构性矛盾积累数十年,恰似一座内部朽坏的巨厦,安禄山不过是在最脆弱处踹了一脚。正如史学家所言:“即便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其他人撕开盛世的伪装。”

历史镜鉴:盛衰转换的永恒命题

唐玄宗的悲剧,给后世留下深刻启示:权力的腐蚀远快于制度的建设。开元初年,玄宗创立“翰林学士制”限制相权,设立“采访使”监督地方,堪称古代制度创新的典范7。但晚年的他沉迷享乐,放任李林甫破坏监察体系,最终让制度优势化为乌有。

居安思危比创造盛世更难。当西域各国使者争相献舞时,玄宗看到的只有“万国来朝”的虚荣;当杨国忠谎报“战马肥壮、粮仓爆满”时,他选择性忽视河北的民变与边关的烽火。这种集体性的盲目乐观,恰似泰坦尼克号上的乐队——在冰山逼近时仍在演奏欢快乐章。

民心向背才是真正的长城。安禄山起兵时,河北百姓主动为叛军引路;而唐军收复长安时,民众却冷眼旁观。当杜甫写下“国破山河在”时,破碎的何止是山河,更是百姓对李唐王朝的最后信任。

结语:困在权力迷宫里的囚徒

唐玄宗的人生轨迹,恰似一部浓缩的帝国兴衰史。他既是盛唐的缔造者,也是崩塌的推手;既是英明神武的雄主,也是优柔寡断的懦夫。当我们追问“他为何变得窝囊”时,实际上是在追问:在历史洪流中,个人的清醒究竟能对抗多少系统性的腐化?

安史之乱八年后,当白发苍苍的玄宗回到长安,面对满目疮痍的太极宫,他或许会想起开元初年的某个清晨——那时他意气风发地对姚崇说:“愿与卿等共治天下。”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有血写的教

本文综合《旧唐书》《资治通鉴》及现代学者研究编写

8 阅读:4003
评论列表
  • 2025-03-08 11:42

    自废武功,然后玩脱了

  • 2025-03-08 23:14

    本身就是一纨绔子弟,早年英明果决靠着姚崇,宋璟,张九龄等等名相实现大治,坐稳皇位后就亲小人远贤臣,重用李林甫,杨国忠之流,独李林甫就独相19年之久,内政不修,武备废驰,军镇势大,宠幸奸佞,好色无度,罔顾礼法,猜忌无度,重用胡人,刻薄寡恩,威权擅杀,奢靡无度,这才是最真实的唐明皇!大家早期跟着他是因为武周压抑的政治氛围让大家提心吊胆,今扫平武周余孽,斩断太平公主防止女主擅权乃顺天应人,谁敢贪天之功为己有?前期有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辅佐,这些人都是老臣持重,待这些人凋零后,唐明皇彻底放飞自我,原形毕露!

    黄琳 回复:
    正解
    大汉神帝 回复:
    一句话,水平有限遇到逆风局就崩了
  • 2025-03-08 18:13

    我觉得古代这些皇帝强弱不是一个人的事

  • 2025-03-14 10:56

    跟公子小白一样,一开始事业为先,亲贤臣,远小人,治下廉明,世道太平,后期贪图享乐,亲小人,远贤臣,吏治混乱,怨声四起,又加上各种骚操作,乱是迟早的事。

  • 2025-03-10 11:41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继位初期抓住御林军就能摆平一切,韦后和太平公主都是这么解决的。对付安史边军,御林军就是一群弱鸡,当然进退失据了。

  • 2025-04-03 07:59

    他真真是被夸大了,大唐靠几代的发展积累该到盛世,他前期任用的都是前朝看重提拔上来的贤臣,但你以为是他慧眼识珠吗?不,是这些人助他登上帝位,他不得不任用,这从他后来挑选就能看出来

  • 2025-03-16 20:11

    康王入金营也是气慨非凡,当皇上之后呢?

  • 2025-03-16 20:58

    李世民这个胡人土狗篡改历史吹捧自己而已,真实的他也就一土狗

  • 2025-03-17 08:22

    世家跟皇室斗法。世家煽动利用朝廷中的异族将领争取利益。只是没想到最后玩脱了!

  • 本来就是个坑货 ,学习李渊 李治 武则天那个都行非得看帝范 向李二看齐 用啥不好非得全用儒家治国,完犊子了吧 愣是把一个大统一的朝代给整没了,一个所谓的吹捧盛世

  • 2025-03-13 14:39

    毁在荔枝女手上

  • 2025-03-17 16:32

    可能就是搞权谋行,治天下不行,一步步都是他自己搞出来的怨不得旁人。

  • 2025-03-16 03:44

    老了

  • 2025-03-15 12:42

    你们说的这些都只是小节。就是因为社会的阶级矛盾难以调和了。注定会乱,放在谁都不行。

  • 2025-03-23 21:40

    李隆基要是早点死,开元年间就驾崩了,那妥妥的千古一帝[呲牙笑][呲牙笑]

  • 2025-03-13 16:00

    因为他恋爱脑,整天和杨贵妃谈情说爱,其智商已经降到婴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