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贸易战走向已定?关税加到84%!美股闪崩20%的剧本会重现吗?

桐桐看趣事 2025-04-17 03:30:52

当下贸易战如火如荼,特朗普大刀阔斧拿关税开刀,导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债大规模被抛售、美国经济“一锅粥”,贸易战对中美两国股市又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通过梳理2018贸易战股市涨跌的时间线对比分析2023贸易战的走向。

业内预测:关税和解或将落在25%,逻辑在哪?

2025年4月8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税率由34%提高至84%,那么34%是哪来的?84%又是哪来的?

34%的来源还真不是特朗普拍脑袋来的,但是他的算法确实非常简单粗暴。我们可以尝试还原一下他们的计算过程,因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已经在官网上公布过他们的计算公式。

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因为公式里的弹性系数和调整系数两者相乘之后等于1,相当于摆设。

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4,296亿美元的商品,出口了1,397亿,双边的贸易总额是5,693亿美元。从美国视角看,中美的货贸易差这样算下来就是2,899亿,他们就用2,899除以了4,296,就得到了67.5%的这个数字。

从美国的视角看,简单粗暴的计算,美国对中国所有的出口商品,如果征收67.5%的关税,中美的户贸易逆差就直接清零了,就是这么简单粗暴。而34%,刚好就是67.5%的一半。

特朗普就用这个数字做了谈判起点。

特朗普为什么这么做?估计应该是为了给后续我们报复性的对等加关税之后,他想再表达强硬态度,必须得再加码一点,给自己留后手。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我们对等加了34%之后,特朗普又加了50%,总额加到了84%。

特朗普本轮的贸易战开打之前,其实就已经预测到本轮贸易战的极限施压谈判起点预计会是在70%以上,最终有可能会收在25%左右。第一部分的逻辑很简单,因为就需要极限施压,所以在双方互加几轮之后,结果一定会在67.5%以上。

而第二部分的逻辑,为什么很多业内人士会预判美国的真实目标在25%左右呢?因为如果只考虑眼前短期,那最简单粗暴的收益公式其实就是增加了关税收入减去贸易战损失掉的所得税收入。

由于贸易战会让美国的很多企业收入受损,因此美国有一个很大的代价,它的所得税方面会有大幅减少。在关税70%-80%的情境下,美国损失的所得税收入会多于增加了关税收入。

所以美国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按照这个公式简单测算,25%比例其实对美国来说比较划算。

以上就是税率的核算公式与逻辑,供大家参考,100多个国家都是用这同一个公式简单算出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关税列表里面,越南看起来特别高,但同时加关税的名单中没有俄罗斯的原因。越南的税率高是因为越南现在已经是美国排名第三的逆差来源了,1,235亿左右的逆差,仅次于中国和墨西哥。

越南因为2018年开始承接中国的转口贸易有一波红利,因此这几年对美国的单边出口是每年都水涨船高。所以按照逆差比例除以2的这个公式简单粗暴地算出来一看,越南的这个数就是很高。

而没有俄罗斯的原因是因为22年在俄乌战之后,美俄之间的贸易已经基本上停了,24年美俄双边的贸易总额是在6-7亿美元,所以对比其他国家动辄数千亿的贸易额和逆差就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俄罗斯也就没有在名单之中。

从2018贸易战时间线梳理中美股市影响

回溯2018贸易战的时间线,时间进程大约是10个月左右,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3-5月是第一阶段的双方博弈,贸易战的范围大约是围绕着双方500亿美元的商品展开。

3月,美国宣布对大约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中25%的关税。4月,中国实施反制,对大约500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商品,包括汽车、飞机、电子产品等加征25%的关税。

5月,中国加码反制,宣布全面停止进口美国大豆。这个阶段呢,新闻非常多,但实质上对经济的影响还是比较小且可控的。

而6-9月,贸易战升级到第二阶段,双方已经围绕着千亿美元的商品来进行博弈了。

7月,美国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加码反制,同时采用技术标准和稀土出口管制等非关税的方法进行反制。这个阶段其实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扩大了,但是尚未在经济数据和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上完全体现出来。

第三阶段,也就是9月以后,经济上的负面影响终于比较明显地呈现了。9月美国的经济数据出现负面表现,包括出口数据下降,以及有关行业比如电子、农业等等利润出现下降。

同时,由于双方博弈带来的波动性蔓延至全球,因此G20国家纷纷出面劝和。也正是这些因素创造了重启谈判的有利条件。贸易战就是在这样一个低谷的时间点逐渐接近转折点。

第四个阶段,双方和解开始。12月的G20峰会,中美初步谈判。2019年的1月,第一阶段谈判正式达成初步成果。至此,2018的贸易战终于告一段落,博弈过程历时接近一年。

在这整个过程中,双方的股市表现是有所不同的。

第一阶段,美股的波动其实都比较短暂,每次都是波动后回稳。

第二阶段,6-9月贸易战升级之时,美股短暂地跌了一个月,然后又继续恢复上涨。而美股的最大跌幅出现在第三阶段,也就是9月以后,由于贸易战的效应,终于反映到经济数据上,农业、汽车、电子的出口额都出现了下滑,股市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下跌,当年四季度的单季度跌幅达到了20%左右。

美股表现

12月,G20峰会2019年第一阶段谈判初步成果出现之后,美股在这个阶段终于企稳,并且开始增长,大约两个季度之后涨回到2018年的年中高点。A股在整个贸易战的过程中表现不太相同,是从2018年的3月就已经开始进入了下行通道,持续下行的时间接近一年,全年跌幅在25%左右。

A股表现

回溯2018的时间线,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接近谈判的时间点,是在美国经济数据的伤害值显性化以后,也就是2018年的9月以后。据此我们可以粗略推断,2025的贸易战,中国用强力反制,同时救市的这样一个策略,其实是非常正确的。

这一次我们是连续三次加征关税,直接到125%,并且强硬地表示,后续美方再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同时在初期就也已经祭出了限制稀土出口这样的杀手锏。

这样的一个策略,其实是可以最快速度给对方的经济数据打出缺口的一个极佳策略。

打出缺口促谈,同时内部稳住,这是一个相当高明的谈判策略。

2025年整体贸易战的进程看起来像是2018年的加速版,未来的走势咱们可以继续跟进。

但不管怎么样,市场上整体看起来受益的总体来说是能源产业,包括很多传统的制造业,而受伤的似乎总是科技巨头。

中概股到底会不会被集体退市?

目前市场的传言很多,似乎中概股又被拿出来当筹码打了。2025年中概股的稳定性其实已经比2018更好了,260多家在美上市的企业,其中有180多家已经在港股双重上市。

另外有99%的企业也已经完成了审计底稿的检查,而且在2018那次,全部在美上市的国企都已经从美股退市完毕了,如果这一次双方再次发生类似的冲突,真正冲突到百家退市的可能性其实是极低的。真正在关键时刻,双方都会适当的让步,并且达成和解。

因为从现实约束上看,中概股完全脱钩美股的可能性很低。美方视角来看,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中概股的市值超1万亿美元,大规模退市一定会冲击华尔街利益,而华尔街不会坐视不理。

中方视角来看,无论是香港还是新加坡,承接能力都是有限的。港股日均成交额只有美股的1/20,港股2024的日成交额在100-200亿美元之间,而美股在2,000-4,000亿美元之间,且港股80%的成交额是来自前100支股票。

实际上,目前港股还没有能力承受所有的中概股完全回归的这件事。新加坡市场那就规模更小。如果发生类似冲突,那么一个比较可能的情境是类似于上次冲突,就是经过数月博弈,最终有10-20家敏感性的企业象征性地退市,比较高危的是AI类的公司。

但是大部分的中概股企业,无论这一次SEC是用什么理由让中概股退市,大部分中外股公司都会通过新的合规来保留上市,或者是转至美股的OTC市场继续交易。

贸易战打到今天,美方看似挥舞关税大棒,实则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美债遭全球抛售、通胀高烧不退,所谓"极限施压"成了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闹剧。反观中国,三连加税直捣要害,稀土管制精准卡位,这招"打缺口促谈判"的组合拳,正把主动权牢牢攥在手里。

回看2018到2025,剧本看似相似,底气却大不相同。

当年美国靠经济体量硬撑,如今债台高筑的华盛顿,连加税带来的短期收益都补不上企业流失的窟窿。中国新能源产业借势突围,传统制造稳扎稳打,股市或有波动,但抗风险韧性肉眼可见。

中概股这场博弈更是缩影:美方既舍不得万亿市值蛋糕,又拿不出替代方案;港股市场虽承接有限,却成了中企"双向奔赴"的新锚点。AI企业即便略显危险,国内科创板早已备好跑道。相比之下,华尔街资本被困在"保市值"与"表立场"的两难里,尽显战略短视。

这场较量没有悬念:当美国沉迷于零和博弈,中国早已在产业链升级中开辟新局。贸易战越打,越暴露出美式霸权的脆弱——靠关税堆砌的壁垒终将倒塌,而中国制造、中国技术锻造的竞争力,正成为穿透硝烟的破局利刃。时间站在哪边,市场早已用脚投票。

文本来源:钞能力毛毛



0 阅读:11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