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一天,我在午饭时间刷手机,突然看到朋友圈那条刷屏的视频: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一场AI峰会上展示了自己的AI换脸视频,还留言“做得好”。
这段视频让人瞠目结舌,毕竟一个国家总统竟然用AI这么“整活”,着实让人觉得科技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这次巴黎AI峰会上发生的事件。
从五亿年前到图灵时代:AI演变的宏大历史先来看看这次峰会的开幕演讲者,李飞飞博士。
她开篇提到的故事,让很多人都深有感触——五亿年前,那时连“看”都不存在的时代。
生物们只能被动地感知周围的一切,通过简单的光线变化来做出最基础的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始生物”逐渐进化出复杂的神经系统,视觉从简单的感知变成了解释和理解,最终催生出智慧。
而这一切,为后来的人工智能奠定了思考的基础。
到了20世纪中叶,艾伦·图灵这位天才的英国数学家开始设想,能不能通过机器模仿人类的思维?
这一设想点燃了科学家的热情,他们开始组织研究项目,试图揭开智慧的面纱。
虽然刚开始的预想有些乐观,例如1956年达特茅斯夏季研讨上,他们认为两个月内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然而事实证明,这段征途远比他们预想的更为漫长。
算法、数据与算力:现代AI的三大基石李飞飞指出,AI的进步离不开三个关键因素:算法、数据和算力。
这三个因素的交汇导致了今天AI的飞速发展。
她讲到,感知算法的研究揭示了生物如何感知世界,并逐渐形成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帮助我们创造了更强大的机器。
视觉皮层的神经处理结构的发现,完全改变了我们对视觉感知的理解。
而认知科学告诉我们,大脑与环境密不可分,它从不停地学习。
如果没有充足的训练数据,这些算法再好也无用。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李飞飞发起了ImageNet项目,建立了一个大规模互联网训练和评测数据集。
这个项目证实,数据就是让神经网络成功的关键,随后开启了全球范围内依靠大数据推动AI发展的时代。
最终,大规模的算力突破也在推动AI迅速发展,特别是上世纪末游戏产业对图形处理单元(GPU)性能的需求。
从被动感知到主动行动:AI的新阶段AI的发展并没有止步于能模仿人类的思维。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拐点,AI不再是简单的被动感知,而开始主动行动。
语言智能的进步使得AI不仅能流畅地与我们对话,还学会了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多个步骤,并逐步实现。
我们所说的“智能体”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举个例子,当你看到一张图片,不仅能识别出里面的所有物品,还会预测接下来的行动,比如看到一杯牛奶快掉了,就会有“快抓住它”的冲动。
AI正向着这样的方向进化,不再只是“会思考的机器”,而是“会行动的机器”。
李飞飞专注研究的“空间智能”和“具身智能”让AI更加接近于人类现实互动。
这些技术使得AI能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复杂的任务,能与环境和人类进行互动。
例如,视觉智能不仅能识别出一张图片中的物品,还能预测下一步行动。
AI以人为本:李飞飞对未来的展望和倡导在AI发展的进程中,李飞飞始终强调“AI以人为本”。
她认为,AI的发展要围绕三个核心价值:尊严、能动性和社区。
她在演讲中举了一个例子:如何利用AI帮助那些严重瘫痪的患者重新获得自主行动的尊严。
在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学生们利用脑电图记录患者的思维信号,通过AI算法解码这些信号并控制机械手臂,让患者“意念”控制,实现复杂的动作。
除此之外,李飞飞认为AI不是取代人类,而是增强人类的能力。
AI可以帮助提升我们的创造力、医疗保健水平,甚至科研效率。
AI可以成为我们在各个领域的有力助手,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
社区同样重要。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茧房和狂热话题诱饵时常激发社会分裂。
而在AI的发展中,我们要选择一条正确的路,用AI技术建立更健康、包容的社区。
例如,AI教育助手可以帮助更多人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
AI治理:科学、务实与多方协作李飞飞谈到了AI治理的问题。
她认为,治理应基于科学,而非科幻。
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技术应用,都要依靠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和测量AI的实际能力。
务实的态度更为重要,不能因为惧怕而阻止探索,而是应该科学合理地引导技术发展,防范潜在风险。
李飞飞还提到,AI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多方参与。
科研机构、创新企业、大型企业、创业者等应共同努力,确保AI的发展能为社会带来实际的好处。
这次巴黎峰会,不仅让我们见证了AI技术的最新成果,更让我们体会到,未来AI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思考。
AI是人类迈向未来的一把关键钥匙,如何运用它,正是我们目前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总结下来,我们不应再问能否创造AI,而应思考如何创造“向善的AI”。
正如李飞飞所说:“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构建以人为本的AI。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相由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