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L前CEO:即使技术封锁,中国企业也能找到突破口,我们最终会失败吗?

思远说 2025-04-15 20:39:38

在全球芯片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前CEO彼得·温宁克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表达了耐人寻味的观点。

他认为,即使面对技术封锁,中国企业也总能找到突破口,这不禁让人思考:技术封锁真的能阻止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吗?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韧性与创新能力?

温宁克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近年来,中国芯片产业在重重压力下展现出强大的韧性。

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企业积极寻求自主研发,努力打造完整的芯片产业链。

根据SEMI的调查数据,中国国产半导体设备的采购数量占比逐年提升,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37%。

这表明中国企业对国产设备的信心日益增强,也预示着中国芯片产业正在逐渐摆脱对进口设备的依赖。

回顾中国光刻机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在该领域并非毫无根基。

早在1965年,中国就研制出了首台接触式光刻机,这比ASML成立的时间还要早近20年。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光刻机产业未能实现大规模商用,导致技术一度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开始加大对光刻机产业的投入,上海微电子等企业在国产光刻机整机制造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国际巨头相比仍存在差距。

中国市场对ASML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市场不仅贡献了ASML значительный 的营收占比,而且对光刻机设备的需求量巨大。

在美国的压力下,ASML被迫限制对中国的出口,这无疑对双方的合作关系带来了挑战。

面对技术封锁,中国企业开始大量囤积DUV光刻机,以确保生产线的正常运转。

这种做法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和讨论。

ASML现任CEO克里斯托夫·富凯曾表示,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制裁成功压制了中国先进芯片的发展。

温宁克对此持不同意见。

他认为,技术封锁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会促使中国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最终成为一个拥有完整自主产业链的半导体强国。

温宁克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美国波士顿咨询机构的报告指出,预计到2030年,中国制造的芯片设备将占据全球30%的市场份额,成为ASML等国际巨头的有力竞争对手。

这表明中国芯片产业的潜力不容小觑,其自主创新能力可能最终打破技术封锁的困局。

曾经有外国专家断言,即使将光刻机的全部图纸送给中国,中国也无法制造出先进的光刻机产品。

如今看来,这种观点未免低估了中国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企业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韧性,正在逐步改变全球芯片产业的格局。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掌握了2微米的芯片制造技术,与当时的国际主流水平差距并不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造不如买”观念的影响,中国芯片产业开始依赖进口设备,错失了自主发展的良机。

如今,中国企业正努力弥补曾经的遗憾,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力争在芯片制造领域实现突破。

中国企业在芯片产业链上的布局日益完善,从设计到制造,都在积极寻求自主可控。

随着中国国产设备的崛起,未来全球芯片产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中国企业能否最终打破技术封锁,实现芯片产业的自主发展?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0 阅读:36

思远说

简介:思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