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远亲不如近邻

草根爱练剑 2025-03-06 03:03:03

资讯来自网络;原创 潮爷 山河文苑汇 贵州

远亲不如近邻,潮爷回忆在乡下

文/潮爷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话在咱乡下,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潮爷我从小在村里长大,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如今回想起来,邻里之间的情谊,依然让人心头暖暖的。

那时候,我和父亲都在生产队干活。后来我成了家,添了小孩,老婆也得跟着去生产队挣工分。虽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大家互相帮衬着,倒也其乐融融。生产队对奶孩子的妇女还算照顾,允许上午下午各回家一趟给孩子喂奶。这让我老婆少了不少操心,孩子也能吃饱肚子。 我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眼睛高度近视,看东西都费劲。孩子小的时候还好,能勉强照看。可等孩子稍微大点,就像那“飞天鹞子”似的,吃过饭就撒丫子跑得没影了。我们也找不着,索性就随他们去了。好在村里老奶奶多,她们年纪大了,不上工,平时就在家闲着。我们家孩子几乎吃遍了全村每一家,玩到哪家,哪家饭好了,就会热情地招呼他们:“来来来,吃饭了!”小孩子也不挑食,盛上一碗饭,夹点菜,三两口扒拉完,又接着疯玩去了。

生产队干活,有时候忙到很晚,尤其是“双抢”时节,收工时天都黑透了。我们回到家,孩子们还在外面玩得不亦乐乎。我们也顾不上管他们,先忙着炒菜煮饭。等饭菜做好了,才走到村口扯着嗓子喊:“回家吃饭喽!”听到喊声,孩子们才一溜烟跑回来。有时候他们就在门口玩,浑身上下全是泥巴,脸上像花脸猫似的,鼻子眼睛都分不清了。我们也不恼,牵着他们到门口的池塘边,先在水里涮一遍,回家再用清水洗个干净。那场景,现在想想还觉得好笑。

在乡下生活,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以前出门,家里晒的衣服根本不用担心。要是突然下大雨,左右邻居看见咱家门前的衣服没收,就会主动过来帮忙收回家。等我们回来了,邻居还会笑眯眯地问一句:“衣服我帮你收了啊,没淋湿吧?”这种小事,却让人心里暖暖的。在咱们乡下,除了冬天,一年四季大门都不关,也不上锁。要是邻居家需要什么东西,在门口喊几声,主人不在家,他们也会自己进屋拿。

等见了面,再跟主人说一声:“我借了你家的啥啥啥。”大家互相帮忙,从来不计较这些。 家里来客人了,或者办什么事儿,找邻居借东西更是家常便饭。比如借板凳、借酒、借酒杯茶杯,甚至借几汤匙盐、几勺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出门的时候,借胶鞋、借伞、借包,也是常有的事。我记得有一次,我买了个电工工具包,村里不少人都来借过。那时候,大家就是这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如今跟年轻人说起这些事儿,他们总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我在编故事。可这些都是潮爷我亲身经历的真实事儿啊!那时候的日子虽然苦,但邻里之间的情谊却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在乡下,邻里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家人一样。哪家有个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哪家有个喜事儿,全村都跟着热闹。这种淳朴的民风,是现在很多城市里的人都体会不到的。虽然时代在变,很多东西都在改变,但那份邻里之间的情谊,却一直深深刻在我的心里。

如今,我时常想起在乡下的那些日子。想起那些老奶奶慈祥的笑容,想起邻居们热情的招呼,想起孩子们在村里疯跑的身影,想起池塘边洗泥巴的欢声笑语……这些点点滴滴,就像一幅幅温暖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在咱乡下,真是再真实不过了。那份邻里之间的情谊,那份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是那个年代最珍贵的财富。如今,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那种淳朴的乡情,却越来越少了。每当想起这些,潮爷我心里总是感慨万千。 或许,这就是乡愁吧。那些回不去的时光,那些忘不掉的人,那些温暖的故事,永远都是心底最柔软的牵挂。

作者简介:

朱敦俊,网名 潮爷 安徽省铜陵市人。1946年8月出生,过年就虚80岁,也算步入耄耋之年了。61年初中毕业,就是初中学历。79年去村小任代课老师,2008年退休在家。热爱文学创作,没有什么成就。自学中医几十年,是中医铁杆粉丝。唯一的好处,很少去医院,身体健康。喜欢写写东西,主要是动动脑子,防止老年痴呆。在今日头条,一个论坛,用的昵称是笨笨潮爷。

编辑:山河文苑汇编辑部

(本文为原创文章,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在班编辑:刘士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