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河北一家养老院里,80岁的张奶奶被浓烟呛醒。她拼命地,不停地拍打床栏,不过却发现护工值班室空无一人。这场火灾最终带走了20位老人的生命,而且烧出了一连串,让人痛心的疑问:为什么悲剧会发生?其实为什么养老院的安全总在“踩钢丝”?难道说我们总在事后才看见漏洞?
一问:消防检查的“合格章”盖给谁看?
这家养老院的墙上清晰地挂着,“消防验收合格”的牌子可是火灾发生那会儿,自动喷水系统,压根没反应,防火门就跟没设置似的,就连灭火器都已经过了保质期,很久了。其实那所谓的“合格”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匆忙装装样子罢了。
这就跟我们小区楼道里的消防栓差不多,平时它一直被锁得严严实实的;到了检查的那天,却一下子能正常使用了;等检查完之后呢,它又变回了一个摆设。养老院为了节省开支,把消防设施当作了一种“应付差事的东西”,监管部门也是如此,老是装作没看到问题。这样的“合格章”,不但不能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反而有可能保住一些人的职位。
二问:护工为何总是“忙不过来”?
火灾当晚,本该有5人值班的养老院,实际上仅仅只有1个护工在岗。这并非偶然之事,而是养老行业的一种常态:护工每月的工资仅有3000块,不过却要照料10个卧床不起的老人,连给老人翻个身都显得有些匆忙,哪还能有多余的精力去学习消防知识呢?
更扎心的是,很多护工自己呢,也都是五六十岁的农村妇女。她们白天呀,要喂饭要擦身还要换尿布;晚上呢就睡在老人房间的折叠床上。这样的工作强度,别说预防火灾啦,自己累倒的那可是比比皆是呢。
三问:老人的命值多少钱?
这家养老院住着200多位老人,每人每月收费1500元。听起来不算便宜,但是除去房租、伙食和人工,真正用在安全上的钱,少得可怜。一个烟雾报警器100块,他们居然嫌贵;给护工做次消防培训,要停工半天,他们反倒更心疼损失的收入。
可对比某些城市的“面子工程”,——花费几百万建造一个气派的养老中心,领导剪完彩之后就闲置着。这种“宁可将钱张贴于墙之上,也不愿意花费在人身体之上”的做法实在是最大的讽刺。
我们还能做什么?
1.给监管装上“牙齿”
别让消防检查,只停留在“拍照打卡”这种形式之上,得参照餐饮行业的做法,运用“突击检查”的模式。检查人员穿上便衣,而且不提前通知被检查的一方。要是发现有消防造假的行为,立马吊销其相关执照。
2.给护工“减负加薪”
政府补贴不可仅发放至养老院,而且更应当直接给予护工发放岗位津贴。月薪倘若涨到5000块,其实自然会有人员愿意用心好好干。
3.给老人“留条活路”
每个老人床头配备一个,大概30块钱的防烟面罩;每层楼安装一个,大约200块上下的应急照明灯,这些钱真的省不了。而且要清楚,老人的生命可经受不住那种“精细盘算”的行为。
这场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20条生命;而且更烧醒了我们:当养老院变为“活着等死”的场所当安全措施沦为“生死抽奖”的游戏每个人终究会成为这场悲剧的承受者。别等到自己年迈住进养老院,其实才突然想起今天该去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