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六年,时任翰林院检讨之职的范家相,接获来自故乡的紧急文书,文中言及母亲身染沉疴,卧病在榻,亟须他即刻归乡。范家相获此讯息,内心焦灼如焚,于短时间内,陷入了举棋不定的困境。
范家相并非不孝,实因彼时其仕途正处于关键转折期。此前京察考核,他荣膺一等佳绩,于此次人事变动中晋升前景颇为可观。若在此之际,他申请告假返乡,无疑将错失晋升契机。
据此可见,在清代,针对官员请假事宜设有严格规制。基于此,本文将从御史视角,对清代文官请假的相关知识展开阐述。
【先来说请病假】
在官员履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各类突发状况,从而产生请假需求。鉴于此,朝廷针对官员请假事宜,构建了一套严谨完备的制度体系。该体系对诸如给假的时间范畴、请假期间所享有的待遇等关键要素,均以明确条文加以约束。
在古代职官体系中,文官若申请病假,于报批流程方面,京官与外官存在差异;就实际待遇而言,满官和汉官亦呈现出明显区别。
依循旧例,于京官群体中,官居三品及以上者若需请休病假,仅需向所在衙门之堂官呈递病假文书。堂官在接收该文书后,负责将相关情况奏报于皇帝。待皇帝恩准之后,病假方可依规予以准允。
对于官阶在三品以下的官员,其请假流程相对繁复。此类官员需向吏部呈交详尽的书面奏报,就请假缘由进行清晰且全面的陈述。之后,吏部考功司与稽勋司将对其进行当面问询核实。经核实,若情况属实,吏部相关司署会以半月为周期,集中向皇帝奏报。
当皇帝恩准官员的休假申请后,该官员即可返乡养病。然而,此过程并非毫无代价。一方面,病假期间,吏部会依规对其进行开缺处理,原任职位将由他人接替。另一方面,在病假时段内,官员不再享有俸禄,朝廷通常也不会提供任何形式的经济补助。
就官员群体而言,俸禄的有无并非关键所在,开缺一事才至关重要。这是由于,一旦官员遭遇开缺情况,即便日后身体康复,也将被纳入候补行列。自清代中期以降,官员候补耗时普遍偏长,短则需一至两年,长则可达五至六年之久。
在京官体系中,满洲官员相较于其他京官,享有更为优厚的待遇。依定制,满洲文职官员若罹患疾病,经考量后会给予一定期限的假期,以便其居家调养,此假期时长规定为六个月。
在汉官归乡养病之际,其行为受地方督抚严密监察。若于原籍滋生营私舞弊之举或引发事端,该汉官将面临革职惩处。而地方官员若知悉该员存在情弊却隐匿不报,亦会遭受降二级调用的处分。
在古代职官管理制度中,地方官员请病假遵循严格的品级规范。若总督染疾,需由巡抚奏报于皇帝知晓;而巡抚患病,则由总督向皇帝陈奏。至于布政使及以下各级官员,若有患病情形,督抚会选派专人进行查验。经核实确需给予假期者,会责令该官员返回原籍,或留于本省调养治疗。在法定假期范围之内,若官员身体恢复至能够履职的程度,便仍以原官职予以补用。
【再来说事假】
若病假情况属实、证据确凿,朝廷通常予以批准。然而,对于事假的管理则极为严苛。官员若欲申请事假,必须满足一系列特定的基本条件。
事假涵盖多种类型,诸如归乡祭祀祖先、举行婚礼、探亲团聚、操办迁葬事宜以及探视患病双亲等。然而,无论基于何种缘由申请事假,其首要条件均为“俸满”,此乃指官员任职达到规定年限。
任职年限的规定因事务类别而异。具体而言,若为回乡祭祖之事,官员需历经至少十年俸禄的在职时长;就省亲这一事项,要求官员历俸达到六年以上;而针对迁葬事宜,所需的历俸年限则为五年以上。
仅满足俸满之条件尚不充分。若请假官员已列入吏部擢升名录,抑或该官员身负重大职司且未竟其功,则同样不得申请事假。
事假期限依据不同情形予以确定。具体而言,若为省亲祭祖,所予假期为二十日;针对修墓迁葬,给予的假期时长为一个月;而回家娶亲的情况,获批假期则为四个月。需明确的是,上述假期皆为净假期,往返路途所需时日需从中扣除。
在外省任职官员若有因私事务之需,诸如返回原籍省亲、安葬亲属或祭扫祖坟等,其请事假的规定相对较为宽松。具体而言,任职满三年者,仅需依据既定流程,向督抚呈交申请即可。而获批假期的时长,则根据路程的远近予以确定。
在官员的事假范畴内,探望年迈且身患疾病的双亲一事尤为关键。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易染各类病症,其病情严重程度往往难以精准判定。鉴于此复杂情形,朝廷针对官员告假回乡探视患病父母的相关规定,设置了相对严格的要求。
在清代,鉴于其奉行“以孝治天下”之国策,对于此类因侍奉父母所涉事假的官员,并无俸满之规定。盖人子尽孝奉亲,于伦理纲常而言,乃理所当然之事,皇帝亦遵循此基本准则,不会违背。
然而,为防止部分官员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特明确规定:凡请此类事假的官员,即刻解除其现有职务。同时,对于其返回原籍并无时间限制。该类官员于返回京城之后,需前往吏部办理补用手续。
鉴于官员父母的健康状况存在不确定性且难以精准把控,部分官员遂利用此情况谋取私利。例如,在吏部铨选环节中,若被选派至政务清简或俸禄微薄的职位,他们常常以父母染疾,需返回故乡悉心照料为由,申请休假,以此规避相应任职。
晚清阶段,官员事假管理制度呈现出宽松态势,原有规范的给假流程遭到破坏。于京城之内的各衙门及地方各省官员,一旦察觉到形势不利,便纷纷借请假为由以回避现实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