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最近总和小区的邻居王阿姨聊关于孩子的事情。
王阿姨的孙子小明在学校表现越来越好,成绩也蹭蹭往上涨,老师还特别表扬了他的专注力和学习态度。
李女士好奇地问王阿姨:“你们有没有给小明报什么特别的辅导班啊?”王阿姨却笑着摇头,“没有,他最近就是和我们一起去爬山而已。”这让李女士心里犯嘀咕,爬山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看着春天的草木渐渐复苏,李女士决定带孩子去试试。
爬山如何“激活”孩子的感统系统?
爬山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户外活动,它实际上“悄无声息”地在帮助他们大脑和身体交流合作。
这项活动就像是一场感官的“协同作战”。
首先是前庭觉。
走在陡峭的山坡上,孩子体会到身体前后倾斜所产生的微妙变化,让体内的“平衡陀螺仪”变得灵敏起来。
记得以前带孩子骑自行车时,他老是摔倒,爬完几次山之后,居然能稳稳地骑上几圈不倒。
李女士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时,孩子已经学会了“稳稳地掌握”自己的身体。
再来说说身体上的“地图”,即本体觉。
爬山过程中,孩子必须学会精确地用力,比如踩石头时用多少劲,抬腿该跨多高。
这种锻炼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更好的控制力,比如写字时不再过于用力压破纸,甚至跳绳也开始能连续跳好多下,李女士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不仅如此,爬山时,孩子的眼睛在各种远近景色中频繁切换,不知不觉中,眼球的追踪能力和聚焦速度也得到了锻炼。
李女士发现孩子在家读书时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跳行漏字,而且在做几何题时也能想象立体图形了。
此外,触觉和听觉也在爬山中得到了改善。
记得有一天孩子脱了鞋在草地上跑来跑去,摸着树皮听着鸟鸣,回来之后,剪指甲和洗头的时候,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抗拒,还说喜欢听“树上的歌声”。
这种触觉敏感的变化,让李女士明白了,运动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爬山的三大隐形益处爬山不仅是体能的锻炼,还是一个让孩子快速进入“专注模式”的机会。
李女士看到孩子在爬山时,基本没有走神的时候,他要专心致志地找路,跨沟,躲树枝,仿佛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
当孩子集中精力于眼前的挑战时,其实是在不停地提升自己的专注力。
李女士发现,相比于逼着孩子在桌前死盯作业本,爬山真的效果好太多。
还有一个可爱的现象:越难越来劲。
当孩子在山腰觉得累时,耳边响起大人的鼓励声:“快到山顶啦!”等孩子自己登上山顶时,那份得意劲儿能持续好几天。
李女士感受到,孩子变得愿意尝试不容易达成的目标,比如背不熟的课文,也会主动说:“我再试试!”
爬山还有一项“家庭福利”,就是全家都开心。
听着鸟儿的叫声、吹着山风,孩子的脸上绽开笑容,以前那个因为作业而臭着脸的小孩消失不见。
李女士和孩子的关系也因为户外的亲子时光变得更融洽。
实用指南:带孩子安全快乐地爬山如果你想带孩子去爬山,这里有几点建议给到大家。
对于3-6岁的小孩,把爬山当成一场探险游戏。
选择一条较为平缓的山路,边爬边寻找野花、捡松果,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一个小时。
这样的体验非常适合让小朋友们全身心感受自然的魅力。
对于6岁以上的大孩子,在保持乐趣的同时可以加一些挑战。
背个小水壶,选择有台阶或者大石头的路线,这不仅锻炼身体,还能增加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每周爬山几次可以让孩子充分利用大自然来调整身心。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在选择爬山路线时,要确保路径安全且充满趣味,可以在较陡的地方牵着孩子的手,确保即使摔倒也不会受伤。
李女士给自己定了一个“全家参与”的原则,只要天气允许,全家一起爬山。
这让孩子觉得不只是自己一个人在努力而是一家人的冒险,也因此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李女士慢慢意识到,爬山不仅是运动,更是环境感知、身体协调以及和亲人互动的绝佳机会。
通过尝试,她看到孩子的各种变化:更专注、更有韧性、更懂得与家人快乐相处。
这种自然的感统训练,打破了课堂里重复练习的常规,让孩子在欢笑中成长。
这个春天,你会和孩子一起踏上山路吗?
让每一阵清新的山风,每一步坚定的脚印,成为孩子成长为更自信、更快乐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