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马斯克曾在一篇文章里表示,“任何人都可以出于善意的目的使用特斯拉的技术,我们将决定不再发起任何专利侵权诉讼。”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车圈传奇——特斯拉开源的由来。(详情请戳这篇:《世纪最大谎言!没有特斯拉就没有中国新能源汽车?别被骗了!》)
时至今日,依旧有很多人将此视为马斯克的重要功绩,并认为“国内电车发展全靠特斯拉开源”。开放专利在舆论场上的杀伤力,可见一斑。
最近,有一家中国车企也宣布将核心技术免费开源授权了,就是紧追比亚迪的奇瑞:
根据官方说法,这是全球第一次有车企将混动技术进行开源!
那么,奇瑞这次到底打着怎样的心思,又是否真有开源的实力?
今天,咱们就来具体聊一聊。
01. 给别人抄作业?
如果剥开表象去扒本质,那么大家不难发现,所谓车企技术开源的具体动作是很难量化的,但宣传目的是极为明确的,就是要立“天下第一”的招牌。
这就有点像学生时代好学生自愿把作业拿出来给小伙伴们抄,隐含着的意思是一不怕你们学,反正都追不上我;二是对自己的答案足够自信,肯定错不了。
有特斯拉这么个珠玉在前,奇瑞再搞混动技术开源,简直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刚好,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奇瑞正处于销量量变转化为口碑质变的关键时期。
近些年国内汽车市场上,奇瑞的销量涨幅可谓无比迅猛,直接翻着倍地涨。
而奇瑞在舆论上的声量,高情商说法叫低调,低情商说法叫抢不着风头,正需要官方带一波节奏,出来主动助推。
显然最合适的方案,就是像奔驰给帕加尼、阿斯顿·马丁、路特斯、英菲尼迪,宝马给劳斯莱斯、路虎、丰田一样,身为车企给其他友商提供动力总成,来彰显自身的技术实力。
接下来,就是怎么执行的问题了。
众所周知,混动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就是发动机。
奇瑞要想宣传自家的混动技术,就绝不能忘记给发动机技术添加背书。
好消息是,奇瑞的产品序列里油车还占大头,新能源里混动又占了大头。所以奇瑞的销量增长,某种程度上的确对应着广大用户对奇瑞发动机技术的认可。
坏消息是,认知的形成需要培养,朴素的销量增长不能在舆论方面直接转化为技术牛逼,奇瑞还得重新把发动机的故事讲一遍。
那么开源,就是串联起这个故事的最后一环。
02. 淋过雨的孩子
用一句话来总结奇瑞的开源之路,那就是“自己淋过雨,想为别人撑把伞”。
1997年创立的奇瑞汽车,造发动机比造车更早。
虽然当时汽车还是稀罕物,但芜湖地方政府却敏锐地察觉到了汽车行业的巨大潜力,于是找到机会接手了一条海外车企的发动机生产线,立马组建了汽车项目部干起来。
这个汽车项目部,就是奇瑞汽车的前身。
只不过热火朝天的项目,上马之后却有些事与愿违。20世纪末的中国汽车工业实在薄弱,哪怕是中国人愿意花高价去买对方本就要出售的生产线,也免不了各种碰钉子。
首先,外国技术人员提出了所谓的“交钥匙协议”,生产线组装时不允许中国人看,设备全部就位之后钥匙才能交到中方手里;
其次,又是老生常谈的磨洋工。原本简单的组装工作,在外国技术工人手里愣是连续几个月,都没什么进展。
对熟悉中国工业发展史的朋友来说,这些剧情好似都看过。没错,如此受尽白眼和冷遇,正是当年中国工业奋起直追之时,无数中国企业在草创阶段所面临过的遭遇。
奇瑞并非其中唯一一个,而奇瑞的选择也是无数中国企业的代表——别人终究靠不住,干脆让外国技术方走人,自己上手尝试组装。
没有经验、没有技术,奇瑞汽车靠死磕终于磕完了生产线的组装,比计划时间提前半年,并于1999年在这条生产线上下线了第一台发动机。
也正是在这一年,奇瑞下线了自己的第一台轿车“风云”。
四年之后的2005年,在传统车企巨头还在制霸全球车市、半个国产车市场都靠采购三菱发动机的时代,奇瑞就投入了全部身家全栈自研,推出了中国首个发动机自主品牌ACTECO。
ACTECO一直不断迭代发展至今天,终于扛起大梁——ACTECO混动专用发动机正是奇瑞鲲鹏混动的核心之一,而搭载这套动力系统的汽车已实现“整车油耗低于3L”。
如此,奇瑞在技术自研上可算是熬出了头。
遥想30年前在造车时遇到的重重阻碍,奇瑞是多么希望那时能有人能拉自己一把。
如今被欺的穷少年富起来了,当然也要把伞撑到别人头上,心甘情愿“做中国汽车丰碑下的一块奠基石”,通过技术开源帮助培养出更多的汽车工业人才。
03. 全球最全动力品类?
从技术路线来看,以ACTECO系列发动机为核心,再加油车另外三大件之二的变速箱和底盘,奇瑞都磕下来了。
到了电动车时代,电池、电驱、电控更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长项,谁家敢吹自己的三电技术,都至少得拿出一项能艳压群芳的数据,要么是电机转速、要么是充电功率……
而奇瑞,在混动领域定义出了个新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电池,每一件都在自研的基础上展示出了引以为傲的技术特点:
下一代鲲鹏天擎混动发动机热效率将突破48%,问鼎全球最高热效率混动发动机;
鲲鹏混动DHT230/280变速箱800V高压平台可输出功率280kW,凭借2.5kW/kg的功率密度,号称达到行业混动变速箱最高标准;
高达24000rpm的全球混动行业最高电机转速;
增程系统可实现3.71kWh/L行业最高油电转化效率;
……
有一说一,看以上的纸面参数,奇瑞的技术实力的确做到了行业领先。但具体领先多少,考虑到各家车企的衡量标准、测试工况或许有所出入,暂且还不好界定。
但奇瑞的鲲鹏混动系统确实有个人无我有的长处,那就是覆盖的动力种类最多。
内燃机从小排量到2.0T、从汽油机到柴油机,混动如48V轻混、HEV、PHEV、增程式,以及0排放的纯电、氢燃料电池、燃氢发动机……奇瑞都有涉猎。
这背后的原因,离不开奇瑞在全球的布局。
毕竟在中国之外的全球市场,大多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远不如咱们完善,电费也要比咱们贵出两三倍。因此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自己的偏好。
就比如欧洲,往往更偏爱柴油车或是HEV、PHEV属于政策推动;日本则是偏爱迷你的K-car和HEV;美国则是要么纯燃油、要么特斯拉,混动市场还在持续培养中;
还有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不方便充电,人均收入也不高,只能选择低成本的小排量燃油代步车。
因此作为连续22年蝉联中国汽车出口第一的车企,奇瑞去年在海外卖了约115万辆新车,几乎占据了近一半的销量。
出海最快的车企,要在动力形式上满足不同海外市场的需求,也就理所当然了。
写在最后
2023年的奇瑞科技DAY上,尹同跃自嘲道: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奇瑞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回顾下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奇瑞布局新能源的每一步都很早。
奇瑞汽车在2001年就成立了清洁汽车项目组,开始研究混动汽车;
2009年,首款电动车S18下线;
2010年成立智能化公司“雄狮”,布局智能化;
2017年,奇瑞eQ1上市;
只可惜,奇瑞在新能源领域愣是一直没打出来响亮的名声,属于“低调卖车”的代表。
某种程度上,今年奇瑞连着两个月开了两场重磅发布会,第一场讲智能化、强调油电同智,第二场讲混动、布局全动力技术路线,也可以理解为奇瑞是真的着急了。
当然,所有的野心,最终都要通过产品落地。
国内方面,奇瑞汽车宣布今年将推出39款混动产品,包括3款HEV、28款PHEV、8款REEV;
海外方面,奇瑞还宣布今年将在国际上推出23款混动产品,包括3款HEV、16款PHEV、4款REEV。
显然,HEV车型就是奇瑞为海外市场这碟醋专门包的饺子。
而同样考虑到海外市场需求的,还有奇瑞汽车声称产品将满足全球七大安全标准(中国、东盟、欧盟、澳洲、美国、南美、日本)的承诺。
具体到混动产品方面,奇瑞专门打造了不同的动力系统以适配不同定位的车型:
鲲鹏混动CDM/CEM服务于需要低油耗的家用车型,鲲鹏CDM-S/CDM-S服务于需要高性能的高端车型,鲲鹏混动CDM-O/CDM-O服务于越野车型。
目前来看,奇瑞汽车上述不同定位已分别有产品布局。
接下来,就是用全球销量检验成果的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