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可为而为之,真的只是愚蠢?

宋读 2017-07-15 07:33:48

一座宏伟的大殿之上,一位王者东面而向,威严的气氛也掩盖不住他的喜悦之情。下首左右排开两班文臣虎将,二人阶下俯身行礼,礼毕,呈上木匣一个,里面赫然竟是一个人头!王者眼含笑意,点头称快,微开尊口示意。少顷,一人起身向前,行至王者身前,将一轴地图放置案上,地图被缓缓展开,图穷,竟是一把明晃晃的利刃!只见那人猛然暴起,以利刃急向王者刺去,王者大惊,四处奔逃……可惜,那人终是功亏一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现在吟诵此句,寒气犹在。当是时,秦一统天下之势已成,六国已丧其半,刺秦,能刺的了“天下大势”乎?荆轲所为,岂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后世之人仍歌荆轲好丈夫,真英雄,顶天立地,豪气冲天,孰能讥之乎?

思绪迷蒙,貌似又来到了一处刑场,刑场上是一位儒雅文弱的书生,抬头挺胸,不屈不卑,毫无畏惧之意!左右大声对其叱喝,等待着他开口讨饶,他明知道只要说一句求饶的话,不仅可以免除杀头之厄,更可以平步青云,为主上所喜爱,但是他鄙视的看着对他怒喝的人,淡淡的说:“拿我的琴来。”说完便闭目不语,左右无奈,禀报主上后将他心爱的七弦琴捧到了他身边。他起身抚指奏琴,琴声悠扬动听,所有的人都被他的琴声打动,如痴如醉,如沐春风。一曲终了,他泪如雨下,大呼:“今我嵇康一死,广陵散于今绝矣!”说罢,从容赴死。嵇康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他明知会死也不愿意讨一句饶,难道他不知生命珍贵?胸中之气不灭,赴死亦昂然。此气,当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之气,有所为,赴死不屈,有所不为,刀剑加身亦淡然。

恍惚间,似乎又来到一座城楼之上。一位统领身著铠甲披挂赫然站立,身后围列着大小将帅,他满脸坚毅刚猛,英气勃发,眉宇间却露出丝丝愁态。忽探马来报:敌方军队一百万之众已在百里外安营扎寨。众皆大惊失色,眼望那位统领,希望他赶紧下令弃城逃走。众人心中皆是一般:我城中不过战将数名,士卒不过数万之人而已,虽说粮足城坚,但如何能敌得过百万虎狼?别说能守城,百万之众一人砍一刀砸一斧也能将此城夷为平地啊!高邮危矣!但那位统领却在听完之后,默默不语,沉思良久,说道:“我们还能去哪里呢?”下令各将领全副武装,不得慢战,誓与此城共存亡!众将领不敢抗议,纷纷磨枪擦掌,准备厮杀亦准备就死!城下百万大军潮涌而来,喊声震天,势如熊罴,一次次的冲锋又一次次的被击退……日子一天天过去,军士们也一天天的疲惫,左右一次次想劝统领投降,但每次看到他坚毅的眼色后便再不敢言,众人咬紧牙关,不屈不挠。终于,百万大军退了,看到元军撤退的那一刻,张士诚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将士们大声欢呼,欢庆胜利!著名的高邮之战,张士诚竟以少于敌方数倍的差距拼死抵抗了元军百万军马猛攻强逼三个月之久!若当时守城的是你,你敢做出这样的决定吗?我想张士诚当时肯定是抱着必死的心的。明知这是九死一生的事,明知要打败元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他却不畏惧不逃避,这算不算“知不可为而为之”?

当然,除了他们,还有千千万万个这样做“傻事”的人。比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比如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周游列国,比如说买好棺材去上疏的海瑞,比如说舍身挡子弹的黄继光……

无论他们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是值得还是不值得,这些人必将永垂不朽!

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坚强执着的态度,是一种不灭不屈的精神,若有它在人们的心中,那并非愚蠢,这正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一股正气和傲气,这正是鲁迅先生所言的“中国的脊梁”!我们正因为有了这股子信念与执着,才会敢于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才会在心中的那条路上不畏猛虎毒蛇,才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我大中华五千年来历经不衰的灵魂,正是我中华民族的坚强魂魄!

噫吁戯,举长矢,射天狼,精诚所至,金石难当,有志者,事竟成!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