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括号里最大或最小能填几?怎么理解不出错?附练习题

凝妈悟语 2025-04-24 13:17:05

文|凝妈悟语

老师发的小练习中,有这样一题:括号里最大可以填几?

一共6题,孩子错了两题,另一题也是经过提示后才改对,扎扎实实地错了一半。

把这一题列入错题,重新再做,孩子居然思路全无,在题边胡乱涂着符号。

这类题型其实在一个月前已经解释过,详见《一年级数学比大小,3类易错题详细解析+练习题,融会贯通不丢分》。

当时找了10题左右巩固,他能按照步骤边说边做完全无误,现在却重新处于懵的状态。看来练习量和频次不够充分,遗忘速度飞快。

孩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分析有下列几个:

1、对“最大”的概念不够明确,不知该从哪里入手思考。灵机一动想到一个数就填上,或许蒙对或许出错。

比如,11-()>5,孩子想到的结果是11-(4)>5,大小关系成立,但4不符合“最大”的要求。

2、存在混淆“>”和“ < ”的情况,常出现大小比较错误。

比如,9<14-(),孩子填写的是9<14-(6),后面算式的得数是8,9不可能小于8,大小关系不成立。

3、复合步骤做题容易丢三落四,常常只做一步就填写答案。

比如,14-()>7,孩子填写的是14-(8)>7,括号中的8>7符合“最大”的要求,但是8需要计算得到而不是直接填入括号中。

括号里最大或最小能填几?考查孩子哪些能力?

这类题型是有条件的最值问题,除了在括号里填最大数,还可能是在括号里填最小数,主要考查孩子的推理意识,很有价值。

一是逆向思维:需要孩子从结果反推未知数,培养逆向思考能力。

二是不等式理解:通过符号“<、>”明确数的大小关系,强化逻辑判断。

三是边界值分析:学会区分“等于”和“严格小于/大于”。比如11-4=7,虽然7>5,但不是符合条件的极限值。

怎么让孩子从本质理解不出错呢?

第一,理解核心概念

不管是“最大”还是“最小”,都是已知数的邻居,也就是刚好临近的数字,或者相差1的数字,是唯一的数字。

比如,()>5中,5的邻居是4和6,还要满足>5的要求,只有数字6符合。反之,如果是()<5,那就只有数字4符合。

9<()中,9的邻居是10和8,还要满足9<的要求,只有数字10符合。反之,如果是9>(),那就只有数字8符合。

第二,明确解题步骤

对于通过计算比较大小的题目,需要多步骤结合完成。

上个月介绍了分4步完成的方法(见下图)。

作为初步理解,更加直观,也防止混淆或遗漏。但孩子在试卷上操作不方便,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在草稿纸上熟练掌握这个方法后,在正式做题时,可以省略画横线这一步,直接口算完成填数即可。

步骤描述为:

第一步,想已知数的邻居,找到符合要求的“最大”或“最小”数。也就是谁刚好小于或大于已知数。

第二步,想谁减几或谁加几等于想到的邻居数字。

第三步,填空。

第四步,验算。将填入的数字进行加减运算,看是否刚好大于或小于已知数。

让孩子在做题时,一边做一边说出步骤,理清思路辅助理解。

举两个填最大数的例子。

比如,8+()<12。

想11刚好小于12。

想8+几等于11?是3。

将3填入括号。

计算8+3=11,的确刚好小于12。

比如,14-()>7。

想8刚好大于7。

想14-几等于8?是6。

将6填入括号。

计算14-6=8,的确刚好大于7。

再举两个填最小数的例子。

比如,18-()<13。

想12刚好小于13。

18-几等于12?是6。

将6填入括号。

计算18-6=12,的确刚好小于13。

比如,()-7>4。

想5刚好大于4。

想谁-7等于5?是12。

将12填入括号。

计算12-7=5,的确刚好大于4。

第三,针对性练习,精准突破

这种题型不是练习几道题或者练习几天就能完全掌握,需要不断练习巩固,将概念、步骤内化于心,形成肌肉记忆。就像计算题,看似简单,也需要每天练习一样。

所以,为孩子们找了一些练习题,作为学习补充。贴在下面,方便下载使用。

针对常见错误要进行错题复盘,用红笔标注,引导孩子独立修正,加深印象。

写在最后:

“有条件填最大或最小数”的题目,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重要题型,尤其考验孩子的逻辑思维和精准计算能力。通过系统的概念讲解、清晰的步骤拆解和多样化练习方式,孩子不仅能快速掌握解题技巧,更能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最终实现“零失误”的目标。

0 阅读:6

凝妈悟语

简介:两宝妈妈,专注育儿经验分享,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