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34:撰写办生活专刊体会,回顾报社五十年历程

花木花木 2024-12-24 05:42:07

(因未能通过审核。删除部分内容。)

大概在1998年春夏,中国中等城市党报研究会举办“如何办好党报专版专刊”学术论文评选活动,我在1997年5月撰写的《如何办好群众生活专版》一文基础上,结合“群众生活周刊”的试刊及正式出刊情况,撰写了论文《贴近生活,关注人生——浅谈如何办好群众生活专刊》,参加了评选活动。之后又将此文寄给了河北省新闻专业刊物《采·写·编》。

大概在1998年8月,《采·写·编》第4期刊登了这篇稿件。内容如下:

采编体会

□苑战国

贴近生活,关注人生

——办群众生活专刊的体会

不少城市党报扩版后,都开辟了群众生活专刊。《保定日报》由对开四版扩为对开八版后,也在周一、周三、周五的后四版分别开办了《社会生活周刊》、《经济生活周刊》、《文化生活周刊》。如何使群众生活专刊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在增强城市党报的贴近性和感染力上发挥应有作用,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我的体会是,给群众生活专刊一个准确的定位,划清其与综合新闻版、行业专版、生活类杂志的界限,突出其贴近生活、关注人生的特征,是办好群众生活专刊的基本前提。

贴近生活——群众生活专刊与综合新闻版的根本区别

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群众生活专刊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它与综合新闻版相区别的界限。

为什么要开办具有这种特征的专刊?因为城市党报既要有指导性,又要有贴近性。从党报的主办者党委的角度看,党报要能够引导、激励、组织群众,就必须具备指导性;而从订阅党报的读者的角度看,他们是为了满足自己获取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信息的需要,他们要求党报贴近自己的生活。因此,党报还必须具备贴近性,否则党报就无法吸引自己的读者,便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

而以往,由于受到版面限制等多方面影响,城市党报往往体现指导性较强,而体现贴近性不充分。因此,在具备条件时,城市党报就应设置开办直接面向普通老百姓的专版、专刊,以弥补这一不足,由于党报生存的基础照样也是读者,所以这也是党报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采取的求生存、求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群众生活专刊的贴近性特征,要求这些专刊,必须全心全意地把普通老百姓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报道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

对于综合新闻版来说,也要讲贴近性。主要应该从群众关注的角度提出工作中的问题,尽可能地把直接反映群众生活的稿件安排到群众生活专刊去刊登,以免打乱二者的分工。这时的综合新闻版要着重在贴近实际上下功夫,以此来突出自己的特色。要把反映各项工作的深度报道作为综合新闻版的重头戏。因为探讨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都共同关心的问题。

关注人生——群众生活专刊与行业专版的根本区别

不少党报开办着或曾经开办过一些按行业分工的专版。那么,群众生活专刊与这些专版有什么不同呢?二者的形式虽然相似,但关注点却不同。行业专版以某一行业的工作为出发点,向群众生活延伸,虽然要涉及群众生活,但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工作上。而群众生活专刊则关注的是人生。它的办刊宗旨是满足普通老百姓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上对于信息的需求。因此,它是以群众生活的某一领域为中心,向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辐射,最终的落脚点则是人生。

由于行业专版突出的是行业特点,因此它是按行业来分版设栏的。而群众生活专刊突出的是关注人生,它是按人生需求来分版设栏。人生需求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完善自我、物质消费、文化娱乐。因此,《保定日报》相应开设了三种不同的周刊。“社会生活周刊”主要满足读者完善自我的需求;“经济生活周刊”主要满足有关物质消费的需求;“文化生活周刊”主要满足读者文化娱乐的需求。

完善自我涉及道德修养、科学素质、法制观念、文化水准及养生之道等方面,针对这些方面“社会生活周刊”设置了“社会人生”、“科技广场”、“法制天地”“科教生活”及“卫生健康”等专版。为保证各版都不偏离人生这个关注点,我们要求各版都严格按照“透视大千世界,展示五彩人生,揭示生活真谛”的宗旨来经营。

人的物质消费可分为创造财富与消费财富两个阶段,因此,我们为“经济生活周刊”确定了“洞察商海风云,探寻致富诀窍,提供消费指南”的办刊宗旨。针对保定市是千万人口的农业大市的现状,我们设立了面向广大农民的专版“田园风”,又考虑到报纸的主要读者集中于城市,又设立了面向市民的专版“都市潮”。另外,还开设了面向所有消费者的专版“劝业场”。

“文化生活周刊”则按人的文化娱乐的范围,分别设置了“体坛文苑”、“影视娱乐”、“休闲旅游”等专版。

我们要求所有群众生活周刊的稿件都要在风格上有一个转变,更为突出人情味,要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亲情、友情、爱情,表现出乡情、风情、闲情。

新闻性——群众生活专刊与生活类杂志的根本区别

群众生活专刊是报纸的一部分,它必须有报纸的特点——新闻性。这就要求群众生活专刊向读者提供这方面的最鲜活、最生动的事实。即使是群众生活方面的话题,也必须与正在发生的事实相关,是群众正在关注的问题。

群众生活类杂志虽然有时也报道一些新闻,但主要刊登的是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的内容。它所报道的一些事实,也不像报纸那样要求有很强的时效性。报纸的群众生活专刊不能杂志化,否则,也就丧失了自己的优势。

那么,群众生活专刊如何在保持新闻性特点的同时,突出知识性、服务性呢?尽量把知识性、服务性融到新闻报道之中,要更多地体现出满足读者需求的意图。有助于读者理解新闻内容的相关知识,在稿件中一定要讲具体,必要时可配小资料。有关背景一定要交待清楚,使读者了解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读者对新闻的理解。在刊登一些无法直接融入新闻报道的知识性、服务性稿件时,则一定要强调针对性,要针对当前群众正在面临的困难或问题。不管是政策性服务、技术性服务、经验性服务、知识性服务,都不能无的放矢。

(作者单位:保定日报)

1998年8月下旬,中国中等城市党报研究会举办的“如何办好党报专版专刊”学术论文评选活动结束,我撰写的《贴近生活,关注人生》,获一等奖。

1998年11月底,我收到《中等城市党报研究》寄来的刊物和发放稿酬通知书。《中等城市党报研究》第6期刊登了我的论文《贴近生活,关注人生》。此刊物是各家中等城市党报合办的刊物,稿件见报后稿酬要由本单位发放。

1999年1月,保定日报新闻研究室主办的新闻业务刊物《新闻广角》也刊登了这篇文章。

1998年11月25日,是中共保定市委机关报《保定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纪念日,《新闻广角》,要出“庆祝《保定日报》创刊五十周年专辑”,新闻研究室的同仁约我写一篇关于报纸沿革的稿子。我依据我之前编写的《保定报志》撰写了一篇,刊登在《新闻广角》1998年第三期。内容如下:

发扬传统,开创未来

——纪念《保定日报》创刊五十周年

苑战国

今年11月25日,是中共保定市委机关报《保定日报》五十周年诞辰。

古人云:“五十而知天命”。《保定日报》在半个世纪的漫漫征程中,纪历了战火的考验和历次重大斗争的洗礼,不断壮大,日臻成熟,已迈出了创办全国一流报刊的坚实步伐。这期间,积淀下来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当今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我们进一步办好新时期的《保定日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这纪念《保定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不妨让我们满怀豪情,回顾《保定日报》走过的战斗历程。

吹响进军城市的嘹亮号角

1948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国民党军队占据的保定城处在了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为能在保定解放后及时开展城市工作,10月下旬,中共保定市委重新组建,并抽调人员筹建机关报。

从《冀中导报》抽调的20名办报人员从驻地饶阳县北官庄出发,迅速赶到保定。11月13日晚,人民解放军攻打保定城的战斗打响,办报人员随军进行战地采访。11月22日,保定解放,办报人员随军入城在半亩园一个机关大院安营扎寨。经过紧张的工作,中共保定市委第一份机关报于1948年11月25日在战火中诞生。为区别于国民党河北省党部出版的《保定日报》,报名定为《新保定日报》。

《新保定日报》为八开二版,周七刊,毛边纸铅印。该报及时报道了解放战争的进展情况,集中报道了保定人民欢庆胜利、控诉反动派罪行的活动和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建立新秩序的斗争。由于还没有来得及发展通讯员,办报人员工作相当紧张,有时编辑也得外出采稿。印刷厂是由3个破烂不堪的小印刷厂凑起来的,《冀中导报》支援了部分设备,才正常出报。

由于解放战争形势发展迅猛,冀中区党委决定抽调人员筹办《天津日报》,并集中力量出版冀中《河北日报》,《新保定日报》遂于1948年12月19日停止出版,共出刊24期。

由于1949年元月1日创刊的冀中《河北日报》还没有指导城市工作的任务,中共保定市委又于1949年4月10日再次出版自己的机关报,定名《保定日报》。

《保定日报》八开二版,周七刊,毛边纸铅字印刷。该报的报道重点是“为把保定建设成为生产城市而斗争”,同时也突出报道了解放战争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新胜利。

该报创办初期,办报人员与河北日报一起办公,印刷、发行及人员食宿均由河北日报代管。直到出报一个月后,保定日报才正式建立报社。

由于《河北日报》将承担指导城市工作的任务,同时在保定出版,《保定日报》遂于1949年6月11日停止出版,共出刊61期。

高唱社会主义建设的激越夯歌

1956年,保定市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继续依靠《河北日报》指导工作,已难以适应形势需要,中共保定市委经三次试刊,于5月1日再次正式出版自己的机关报《保定日报》。社址设在琅瑚街54号。

复刊后的《保定日报》四开四版,始为周六刊,1958年5月1日改为周七刊。该报的宣传报道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基调,突出宣传了以“八大厂”为主体的保定工业基础的建立以及一大批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该报由其所属森茂斋公私合营印刷厂印刷,53克古版纸铅印。

1960年2月12日,保定市与保定地区合并组建新的保定市,中共保定市委机关报《保定日报》遂与中共保定地委机关报《东风日报》合并。《保定日报》自1956年5月1日复刊到1960年2月20日合并,共出刊1269期。

1960年2月21日,地市合并后的新市委的机关报《保定日报》出版。1961年5月1日,保定地、市分开,《保定日报》成为地委机关报,市委机关报没有恢复。

(略)

地市合并后的《保定日报》始为四开六版,周七刊。1960年5月1日改为对开四版,周六刊,后改为四开四版。1962年11月1日,为适应城市读者与农村读者的不同需要,分别出版“城市版”和“农村版”。“城市版”始为八开二版,周六刊,1964年3月1日改为四开四版。“农村版”四开四版,周三刊。《保定日报》还不定期出版“农村城市联合版”。《保定日报》报头为舒同题写。

两报合并后,各环节都在提高报纸质量上下了很大功夫。针对报纸“两头够不着”(公社以上干部觉得不解渴,而基层干部又看不懂),编委会于1962年3月推出“保定日报改革方案”,提出宣传报道要靠一头,要面向主要读者,要加强典型报道,要办好专栏。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许多同志浮肿,但仍骑自行车数十里上百里采访,晚上加班写作,毫无怨言。编采人员以此奋斗精神撰写出一批典型报道,如全国劳模王淑英、王俊起,人民的好儿子谢臣,舍己救人的生产队长白维鹏,优秀大队支书杨风鸣等,都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影响。该报还组织专人到兄弟报社学习办报经验和制版技术,使该报不仅在内容上有了很大改进,而且版面编排、制版、印刷质量也在全省地市报中名列前茅。

(略)

突出改革开放的时代主旋

粉碎“四人帮”后,读者纷纷要求《新保定报》更换报头。1978年元月1日,《新保定报》经中共保定地委批准更名《保定日报》。

更名后的《保定日报》为四开四版,周六刊。1988年1月增出《每周文摘》(后为《星期刊》),改为周七刊。1994年12月13日,改为对开四版。《保定日报》突出宣传改革开放政策,研究探索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加重了经济报道,尤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报道。该报提出“以改革经济报道来加强经济报道”。该报还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报道。

1983年11月26日,保定市由地辖市改为省辖市。为适应这一变化,中共保定市委于1985年元月1日出版自己的机关报《保定市报》。社址设在东风中路。

《保定市报》四开四版,始为周六刊,1989年改为周七刊(星期日出《星期刊》)。1993年1月1日改为对开四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是该报的宣传重点,1988年关于企业兼并的报道曾在全国产生影响。该报还突出宣传了军民共建“三普及”活动。该报坚持党报特性与晚报风格相统一的办报原则,强调把党报的庄严性、原则性、指导性与晚报的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结合起来。

1994年12月23日,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组建新的保定市。中共保定地委机关报《保定日报》与中共保定市委机关报《保定市报》也于1995年8月12日合并。《保定市报》于1995年8月底停刊,共出刊3660期。

两报合并后,组建保定报社,出版《保定日报》、《保定晚报》。

1995年9月1日两报合并后的《保定日报》正式出版。该报为中共保定市委机关报。对开四版,周六刊,1998年元月1日改为对开八版(星期六仍为四版)。报头由乔石题写。该报进一步加大了对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宣传力度,系列评论《五论弘扬保定精神》《七论塑造保定形象》《五论紧紧扭住实施“六分之一工程”这个中心》等都对全市整体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马恩华等改革典型的报道则在全国产生影响。系列报道《新闻扶贫行》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1998年6月18日,保定报社更名为保定日报社,在出版《保定日报》的同时,出版《保定晚报》。

关于保定日报创刊50周年纪念活动,我还记得两件事,一是编辑部人员大合影,二是报纸出50个版。1998年11月16日上午,报社拍照庆祝创刊五十周年集体照片。为保证效果,地点选在高开区海关,主要是为了利用其高台阶。

1998年11月25日《保定日报》出了50个版,除了新闻,还有回顾历史的专版,反映现状的专版,如我们的大合影,还有历代中央领导人视察保定的照片专版,以及其它报社、协作单位、广告客户志禧的专版。一天出这么多版,也创了保定市委机关报的历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