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周亚夫,为什么会被活活饿死?因为他准备去地下谋反!

历史谜语中 2025-04-24 15:40:46

公元前143年某天,廷尉跑到大牢里去问周亚夫:“你咋就想着要叛乱呢?”

周亚夫连忙摆手澄清:“我绝对没那个意思,没造反!”

廷尉瞧周亚夫不肯认,接着追问:“别逗了,若没造反,你家那堆铠甲咋回事?你给说说看?”

周亚夫淡定地回应:“我这把老骨头了,买那些东西不过是准备死后用的。咋能说我想造反呢?”

廷尉接着问道:“那就是说,铠甲是你购置的,没错吧?”

周亚夫心里清楚是谁掏的钱,不过,为了替那个人遮掩,他干脆一口咬定是自己付的账。

见到周亚夫爽快地承认铠甲是他购置的,廷尉和那些陪审的官员们立马觉得士气大增。

可话说回来,咱们也没法跟周亚夫争辩什么,毕竟他只是买了些铠甲,这事儿虽然不对,但还没到要命的程度,更没有造反的真凭实据。就凭买铠甲这点事,咱们也没法把他怎么样!

审案的官员们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

这时,一个官员挺身而出,丢出一句话,立马给大家找到了继续盘问周亚夫的借口:“哼,你地上是没搞叛乱,但你心里是不是打着地下叛乱的算盘呢!”

这话讲得太到位了!跟秦桧给人安的“莫须有”罪名一个味儿,有了这番“道理”撑腰,大伙儿都跟打了兴奋剂似的,审问周亚夫的手段越来越狠,直接上手用刑都不在话下。

一代名将周亚夫,实在忍受不了刑讯的折磨,决定不再进食。就这样,坚持了五天,他最终因吐血离世。

周亚夫,那位细柳营传奇背后的名将,最终遭遇了凄凉的人生收尾。

周亚夫这家伙可不简单,他是周勃的第二个儿子。周勃啊,那可是跟刘邦一块儿打拼天下的老将了。

周亚夫,他老爸是个大将军,说他是将门之后、官二代也不为过。但周亚夫这人,绝非那种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他身上的那股子劲儿,全是从他老爸那儿继承来的。

景帝那会儿,七国之乱闹得凶,周亚夫出手那叫一个快,只用了短短三个月,就像秋风卷走落叶一样,迅速把叛军给摆平了。说真的,他这功劳可大了去了,比他老爹周勃那可是厉害得多。

要不是周亚夫在,汉景帝这皇帝当得可就没那么稳当了。

不过,在皇上心里,功劳一多,风险也就跟着涨了。

周亚夫这家伙,功劳大得都快超过皇上了,可他还不知道收敛点。这样一来,皇帝晚上都睡不安稳了,就因为周亚夫这家伙。

这位皇帝主意挺绝:你搅得我夜不能寐,那我就让你长眠不醒。你害我失眠,我就让你永远沉睡。

说起来,周亚夫活了大半辈子,最后却是这么个下场,其实吧,这也算是早就能料到的事儿。

周亚夫因为功劳太大,盖过了皇上的风头,让汉景帝心里头有了疙瘩,开始猜疑他。其实在汉景帝心里,周亚夫早就是个“重点对象”了。他后面的倒霉日子和结局,怕是早就写好了剧本。

周亚夫怎么会落到如今这个进退两难的地步呢?

这得从他的平时习惯聊起。

有一次,汉景帝在皇宫里摆了个宴席,请周亚夫来吃饭。当给周亚夫上菜时,上了一大盘炖得烂熟的肉,但奇怪的是,桌子上竟然没有放筷子。

周亚夫立马拉下了脸,他绷着脸对负责酒席的管事说,赶紧给他拿双筷子来。

周亚夫那副高傲自大的样子,汉景帝心里头明镜似的,全看在眼里了。

汉景帝心里直犯嘀咕:这人也太没分寸了吧?

讲真,周亚夫这行为有点像喧宾夺主了。因此,汉景帝对周亚夫说:“没给你准备筷子,看来你是没法好好吃了,是吧?”

周亚夫一听,立马跪下认错,说自己是酒喝多了,说话没过脑子。

汉景帝当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就故意刁难他,尽管心里早就对他有意见了,但他还是淡淡地开口:“算了,你可是咱们的大功臣,哪能让你一直跪着呢,起来吧!”

酒席散了之后,汉景帝瞅着周亚夫走远的身影,心里琢磨着开了口:“就为这么丁点儿事,发那么大火,这可不是当臣子该有的样儿啊,对皇上来说可不太妙!”

可能就在这个时候,汉景帝心里已经拿定了主意,得找个机会把周亚夫给除掉。

说实话,要是周亚夫能收敛点,汉景帝可能也没啥借口收拾他。就算他稍微狂点,只要不干出格的事,也不至于会被整死。

然而,说来也巧,周亚夫那身为富家三代的儿子,竟给他招来了不小的祸端。

周亚夫的那个儿子,想讨老爹欢心,就悄悄通过一些关系,搞来了五百套铠甲和盾牌。他跟周亚夫说,这些都是为他以后过世准备的陪葬品。

周亚夫这人,身为武将,对那些刀枪剑戟、铠甲盾牌特别着迷。他想着,到了另一个世界,还能继续挥舞这些家伙,上阵杀敌,心里头别提多美了。不过话说回来,他这辈子战场上杀了不少人,到时候到了阴间,会不会有人找上门来,找他报仇雪恨呢?

这事儿挺难讲的!不过呢,稍微做点准备,总归能以防万一嘛。

不过,像铠甲这类玩意儿,你身为大臣,偷偷藏在家里,就算你没打算反叛,可一旦被人揪住,给你扣上个僭越的帽子,那也是没辙的事。因此,这种事儿啊,最好还是别声张,低调处理为好。

不过,聊起这周公子,他虽有孝心满满,但做的事却让老爹周亚夫陷入了大麻烦。这简直就是坑害老爸的经典案例。

铠甲已经到手,不过有个问题,卖家不帮忙送到家里,这该咋整呢?

周公子肯定不会亲自动手去搬东西,他身体不强壮,根本没法把东西搬回家。所以,他就在路边随便找了几位农夫来帮他一把。

听说货物要送到太尉周亚夫府上,农夫们一个个都变得格外勤快起来。

说到底,给这种大户人家做事,回报自然是少不了的。

大伙积极主动地帮周公子,把那五百副盔甲抬到家中,还细心地将它们逐一安置妥当。

到了这一步,周公子只需把钱包里的钱拿出来,分派给大伙儿,事情基本就算解决了。

一帮没见过大场面的农民,根本想不到,朝廷里的大将军家里藏个几百副铠甲会有啥不对劲。

不过,这周公子,身为富三代,真不是个东西。他居然不打算给农夫们发工资,心里头可能琢磨着:“能给周家效力,那是你们的福气。”八成就是这么想的。

这几个农民好言好语求了半天,结果薪水没要到,反而被周公子叫来的手下,狠狠地揍了一顿。

这几个农民心里哪能服气,肯定咽不下这口恶气。

在北京城这块皇上眼皮子底下的地方,你们周家可真够嚣张的啊?好,你给我等着,我们这就上朝廷去参你一本。

接着,这几个庄稼汉直接跑到皇宫大门前,去控告周公子了。

汉景帝让人去探个究竟,一听说是“农民工被欠薪”,这事儿虽小,但居然闹到宫门口,真是给大汉王朝丢脸。他原本打算,直接把那些“找上门讨薪”的农民交给相关部门处理算了。

不过,仔细琢磨琢磨,要被告的那个周公子,不就是周亚夫那老家伙的儿子嘛?

再次派人深入了解情况,这才弄明白,原来周家购进了一批本是皇家专用的盔甲,这事儿犯的罪可不小啊。

这事儿原本挺简单,周公子把拖欠农夫的工资还了就行。可偏偏这时候,汉景帝正盘算着怎么对付周亚夫,周公子的这一举动,简直就是自己往枪口上撞。

后来,汉景帝决定把周亚夫交给刑部去审问。

刑部的人按照农夫的说法,去盘问周亚夫。但周亚夫面对这些小官的询问,愣是一声不吭,心想:你们问啥我都不会回应的,我才不在乎呢。

这些当官的也挺为难,周亚夫毕竟是太尉兼丞相,地位摆在那儿,他们哪敢轻易得罪。收藏铠甲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而且周亚夫在朝廷里人脉广,说不定就能全身而退。可要是真让他出去了,那以后他们可就有的受了,小鞋穿不完啊。

因此,刑部那帮官员干脆就把这事儿,又扔回了汉景帝手里,意思就是说:您是头儿,还得您来拿主意!

汉景帝瞧了一眼,心里直嘀咕:让你们去拷问那犯人,结果啥有价值的东西都没掏出来!真白费功夫!

汉景帝亲自去了监狱,直接走到周亚夫面前,瞪着他大声说:“就算你不招供,我也照样能要了你的命。”话一说完,他就怒气冲冲地转身走了。

不过,汉景帝虽然能那样讲,但实际行动可不能跟着那套来。身为皇上,必须得守着法律法规,就算要处决人也得有个正当的理由,得师出有名!

汉景帝喊来廷尉,直接吩咐道:“你去好好盘问下周亚夫,你心里得明白我想要啥样的答案!”

廷尉心里明镜似的,汉景帝想对周亚夫下手,因此,他接手这案子一审问,开口第一句就直接了当:“你干啥要谋反啊?”先把这事儿给定个性。

周亚夫心里头明镜似的,皇帝想除掉他。因此,他拼死不认账,可不认也没用。后来,人家给他扣了个帽子,说他“活着要闹事,死了也要捣乱”。这一下,周亚夫彻底没了盼头,干脆就不吃不喝,最后吐血而亡。

周亚夫最终丧命,是因为他太过霸道,还有他的功劳太大,盖过了皇帝的风头。

因此,身为臣子或下属,你能立下大功!功劳越多,能力越强,尽管这可能会带来风险,但领导不一定会非要对付你。不过,要是你的行事态度不够谦逊小心,那领导肯定会下定决心要处理掉你。

你是不是也这么想呢?

品酒聊豪杰,翻史悟智谋。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