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沈醉到天安门观礼,望见毛主席身侧的女人顿觉恐慌,她是谁

历史谜语中 2025-04-24 15:37:51

看仪式那会儿,沈醉特别激动。

当他瞧见天安门城楼那儿,毛主席旁边站着个女士时,他立马吓得低下了头,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这到底是啥情况?

天安门城楼上站着的那位女士究竟是谁?而沈醉,她又经历过哪些曲折离奇的故事呢?

【一 、国军将官,特级特务】

1914年,沈醉在湖南湘潭呱呱坠地。

他打小就聪明,学习成绩总是顶呱呱,而且南拳打得也挺好,算是个既能文又能武的人。小时候,他心里就揣着一股子想要报效国家的热情。

尽管出身于地主和资产阶级家庭,他却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革命行列。有一次,他甚至把同学领回家,直接在老爸面前高声宣布:

我们得把那些为富不仁、欺压百姓的土豪劣绅给扳倒!

从这就能明白,年轻的沈醉带点冲动劲儿,之后他因为卷入学生运动被学校赶了出来,一个人跑到上海去找他的姐姐沈锦辉。

那时候,沈醉还是一门心思地想着要闹革命,姐姐实在拗不过他,只好让老公余乐醒出手帮帮他。

余乐醒正好是戴笠的下属,也是“复兴社”里的重要人物,这样一来,沈醉就开始了他的特务生涯。

之后,沈醉在回想那段日子时,说自己那是“一步走错,后悔终生”。

但年轻的时候,他压根没想过这些,反倒觉得做特务特别“酷”。

余乐醒起初没让沈醉干啥大活儿,就是让他在各个租界间跑来跑去,负责传递情报给大家。

后来有个碰巧的机会,他成功地把那份重要信息交给了戴笠。

那时候,戴笠已经爬上了高位,手握大权,而沈醉呢,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沈醉这家伙,压根儿就没把害怕放在眼里,任务一搞定,他就直接跟戴笠唠上了,一聊就是一个多钟头。结果,他还真的赢得了戴笠的点头认可。

你跟我儿子年龄一样大,以后有空常来找他一起玩。小伙子,好好努力,未来肯定大有可为。

那时候,复兴社才刚起步没多久,戴笠手头正缺帮手,正好沈醉这样的年轻血液是他求之不得的。

当然,沈醉在这方面也相当有能耐。

他脑子转得快,很会想办法把事情办成,“智擒徐昭俊”这事儿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干完这事儿,他就升为了法租界情报组的头儿。

沈醉这人,既勇猛又机智,他那时候跟着戴笠,给蒋介石办了不少棘手的事情。因为能干,他和徐远举、周养浩一起,被人们叫做军统里的三大高手。

要是情况一直这样下去,他极有可能顶上戴笠的位置,成为新的领头人。

1946年,戴笠在飞机事故中去世后,毛人凤接替了他的位置,沈醉因此遭到排挤,被调到了云南。

转眼间,时间跳到了1949年。那时候,云南的民主爱国活动开始热闹起来,卢汉也站出来大声反对。结果,云南的税务、审计和特务那些机构,一个接一个被取消了。这样一来,沈醉可就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处境。

但他没选择离开那里,而是根据蒋介石的指令,留在了当地,继续领导一群还没被发现的国民党间谍。后来,他还接到了一个新任务,那就是“除掉卢汉”。

沈醉压根儿没料到,这次行动不但没搞定,反而让自己栽了个大跟头,被关了起来……

【二 、刺杀与改造】

蒋介石为啥会对卢汉动起杀念,还派沈醉去执行呢?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蒋介石和卢汉之间,那关系挺复杂的。卢汉作为一方势力,他的存在对蒋介石来说可能就是个隐患。蒋介石这人,疑心病重,眼里容不下沙子,卢汉要是稍微有点风吹草动,让他觉得不稳妥了,那他肯定就得琢磨琢磨,这卢汉留不得啊。再说了,蒋介石要动手,那肯定得找个靠谱的人。沈醉,那可是他的心腹,办事利索,手段也狠,让他去干这事儿,蒋介石肯定放心。所以,蒋介石对卢汉起了杀心,还让沈醉去执行,就是这么个理儿。

咱们得聊聊1948年那会儿的三大战役。国民党那边,情况是越来越糟,眼看翻盘无望,卢汉就向蒋介石开口了,要钱要权,说是得加强兵力,好自保啊。

卢汉雄掌控了云南地区后,蒋介石没得选择,只能妥协,他取消了好些机构,把不少权力都移交给了卢汉雄。

不过,卢汉别想轻易拿到钱和兵,蒋介石心里头有数,怕他一拿到好处就反水。

1948年底,蒋介石为了更好地控制云南,派张群过去监督卢汉,让他赶紧把省政府从昆明挪走,并且为国军进驻提前做好安排。

卢汉见捞不到啥好处,又瞅见蒋介石那副快要翻脸的样子,心里头立马就萌生了起义的念头。

张群身为特使,那时候连卢汉的人影都没碰上,就被几个“小喽啰”给打发走了,纯属是在应付他。

后来他想尽各种办法,终于见到了卢汉,可没想到,卢汉根本没有想和他好好聊聊的意思,只是一直在向他索要好处。

一看谈不下去了,干脆利索地扭头就走,留下张群一个人愣在原地。

张群火冒三丈,立马把事情添枝加叶地告诉了蒋介石。蒋介石一听,也是气不打一处来,猛地一拍桌子,随即发电报把卢汉臭骂了一通。

卢汉没理睬蒋介石,表面上装得服服帖帖,暗地里却已经把起义的事儿安排妥当了。

那时候,沈醉正在云南,他很快就看出了卢汉的意图,并且赶紧把这事儿告诉了蒋介石。

但那时候,蒋介石正忙着招待手下的将领,没能马上对这事儿做出安排。等到他后来打算动手暗杀时,已经太晚了,因为卢汉提前行动,把沈醉他们给抓了起来。

之后,卢汉把沈醉交给了解放军。等到新中国建立起来,沈醉就跟杜聿明、黄维他们一起,被送到了功德林进行“再教育”。

对于像沈醉这样的前国民党高层将领,他们在改造期间的生活条件其实挺好。想想看,他们在抗日战争时也是出过力的,要是他们能改过自新,对咱们建国后的团结一致工作肯定有帮助。

沈醉他们啊,除了吃饭上学这些日常开销有人管,还不用戴手铐脚镣。而且,他们每周都有一次机会去看电影放松放松。

沈醉自己一开始对这优厚的待遇感到十分不安。在功德林待的时间一长,他慢慢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体会到了我们党对他的宽大处理。于是,他开始主动参与到改造中去,态度变得积极起来。

沈醉因为表现好,态度也端正,所以被选为了第二批获得特赦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后来,他一直在政协文史专员办公室工作,但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沈醉最终能“回头是岸”,可不是一下子就想通的,这是好多事情堆在一起,慢慢让他想明白的结果。就拿他看到我们党怎么对待杜聿明、黄维他们来说吧,

再打个比方,即使是在功德林进行改造的时候,我们党也赋予了他们相应的权利和自由。

1958年快到国庆节时,毛主席他们商量了下,决定邀请功德林里的那些人一起来参加庆典。主要是想让他们出来透透气,放松放松;另外,也是想让他们亲眼瞧瞧新中国如今的新模样。

就是在那次庆典活动上,沈醉碰到了一个他心底发怵见面的人,那就是被誉为“国母”的宋庆龄。

【三 、迫害与刺杀】

沈醉心里头直打鼓,不敢去见宋庆龄,原因是他以前接过蒋介石的任务,要去暗杀宋庆龄。

这事儿吧,讲出来真让人觉得挺难想象的。

说到底,宋庆龄不光是孙中山的妻子,也是宋美龄的亲姐姐,蒋介石为啥要对她这么狠呢?

实际上,蒋介石心里对宋庆龄的不满已经积攒了很长时间。

那时候,他想要娶宋美龄,宋家大多数人都很赞成,唯独宋庆龄强烈地站出来反对,一遍遍告诉妹妹要考虑清楚。

蒋介石下令对红军进行围剿的时候,毛主席给宋庆龄写了封信请求帮助。宋庆龄看到信后,二话不说,把家里的财产都卖了,连房子都抵押了出去,好不容易凑齐了一笔钱,帮红军度过了那个难关。

当我党在上海的联络人员不幸落入敌手,中共中央紧急向宋庆龄发出求助信号。宋庆龄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她不仅着手营救,还巧妙地将此事推向国际舞台,掀起了一场全球的救援行动。最终,这股强大的国际舆论压力,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做出让步。

在蒋介石心里,他自认为是三民主义和孙中山先生未竟事业的接班人。但宋庆龄非但不支持他,还“老是跟他唱反调”,所以他会对她动起杀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民权保障同盟一出现,蒋介石对宋庆龄的不满就彻底爆发了。他直接跟戴笠说:

策划对宋庆龄实施袭击!

考虑到宋庆龄在国内外享有的高度认可,加上她和宋美龄是亲姐妹,戴笠心里头一百个不愿意去办这事儿。但他试着跟蒋介石说了几次,都没能让蒋介石改变主意。没办法,戴笠只能把任务转手给了沈醉和赵理君去处理。

赵理君一接到任务就急着想立功,但沈醉却不愿直接找宋庆龄的麻烦。他琢磨了一会儿,想了个主意,那就是寄子弹去吓唬她。

最终宋庆龄根本不为所动,沈醉反而挨了一顿骂。

后来,沈醉为了干掉宋庆龄,可真是绞尽脑汁。他想过收买宋庆龄身边的人帮忙,也琢磨过直接策划一场车祸来动手。

然而,沈醉的方案最终还是没能如愿以偿。

宋庆龄很早就看穿了想要拉拢女仆的那个计谋,至于制造车祸的那个打算,还没动手呢,就被上面的领导部门给喊停了。

都已经到这个份上了,怎么突然之间就不干了?

沈醉心里挺疑惑,但转念一想,这样也挺好,他麻利地把首尾处理妥当。没多久,他就弄清楚了为啥计划会叫停。

宋美龄一听二姐碰到了麻烦,立马跑去跟蒋介石大吵一架,最后还撂下狠话,说要是宋庆龄有个三长两短,她跟蒋介石这事儿没完。

那时候,蒋介石挺看重宋家两姐妹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所以只能无奈地打消了暗杀的念头。

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沈醉心里也犯嘀咕,怕被宋庆龄埋怨。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送到功德林接受再教育,另一边,宋庆龄担任了国家名誉主席。这种地位上的天壤之别,让沈醉心里头百感交集,既忧虑又带着几分懊悔。

但是,沈醉显然是过于担忧了,宋庆龄胸怀宽广,压根没把这事儿放心上。

她一门心思扑在了国家的发展上,从那以后,和沈醉之间也没啥来往了。

沈醉被特赦后,居然还能拿到副部级的待遇,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四 、总结与思考】

1960年,沈醉的名字出现在了第二批获得大赦的人员名单上,他离开了功德林,终于能够再次见到自己的家人。

但是,他身边唯一陪着的就是小闺女了。

老婆很早就另外嫁人了。那时候在香港的四个娃,被毛人凤骗去了台湾,目的就是要把沈醉也忽悠过去。

沈醉心里头一直惦记着孩子,可他最后还是决定留在大陆。他想为国家的统一出一份力,也想弥补自己以前犯的那些错。

后来,等时候到了,我就去了香港看望亲戚。

可沈醉连考虑都没考虑,就直接回绝了:

你们或许能拉拢段克文,但对我沈醉来说,这招可不管用,我不会编造些子虚乌有的东西来糊弄人。

离别之时,沈醉心里还惦记着两岸统一的大事,专门留下话语,劝解以前一起共事的同事们:

陷入困境真可怕,我不想再栽跟头,改过自新才是正道,正道就在北京!

出狱以后,沈醉心里一直记着党和国家的好。他是前两批被特别释放的人里面,军统那边唯一的一个大官,还是以前那三个铁哥们里,唯一一个有好结果的。

徐远举,以前有个响当当的名号——“西南半边天,红人中的红人”。他以前没少出谋划策,干的都是些屠杀、搞破坏的勾当。虽说后来他也踏进了功德林的大门,但获得特赦的时间,却远远落在了沈醉的后头。

徐远举因为干活没达到标准,挨了批评。他一气之下,大闹了一场。本来他就有高血压,结果还用冷水洗了澡,最后血管受不了,爆裂了,就这样没了命。

周养浩,人称“书生克星”,在功德林待了一段时间后,手头拿了些路费,原本打算直奔台湾。可谁成想,台湾那边竟然不给他进门的机会,没办法,他只好改道去了美国。

周养浩在美国没待上几年,就因病去世了。没能回到故乡,确实让人感觉挺悲惨的。

和那些人比起来,沈醉算是挺走运的。

一方面是因为他积极改变,后来选择了对的方向,所以有了不错的结局;另一方面,他以前也算是“投诚的人”。

之前咱们说过,沈醉打算动手刺杀之前,其实早被卢汉给抓住了。

之后,他并没有决定为蒋介石“卖命”,而是叫停了手下的特务行动,并且吩咐云南的部下遵从卢汉的指令,一起发动起义。

沈醉的大力协助,确实让起义变得更加顺畅,也避免了不少战士的牺牲。

但对于他究竟能不能被称作“起义的人”,这事儿长久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到了1984年,最高法院进行了再次审查,最后确定沈醉算是起义人员。这样一来,他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之前的特赦通知书被作废,而且他开始享受副部级级别的待遇。

特别让人感叹的是,离开功德林之后,沈醉身上好像又找回了一些年轻时的那股子劲儿。

他一直秉持着说真话、办实事的原则,就算碰到再大的难题,也从不会去诬陷别人,反而给不少人出具了证实文件。

这些玩意儿对他没啥好处,不过倒是让不少人洗清了嫌疑,这也算是他做的一件好事。

《努力创建新中国》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懈努力。从历史的洪流中走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肩负着为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生死考验,一心一意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党员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力量,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对国家的长远规划和建设中。他们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不懈努力,新中国才得以顺利诞生。如今,我们享受着新中国带来的和平与繁荣,更应该铭记那些为新中国奋斗过的先辈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