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的三种表现形式,精通一招,都能够给自己赢得天赐良机!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2025-04-16 06:38:41

兵法讲:“以正合,以奇胜。”意思是说,只有出奇招,才能够在竞争中获取重大胜利。然而能够坐上“牌桌”的竞争对手,都不是“省油的灯”,想要出奇招战胜他们,又谈何容易?为了麻痹那些精明的“老江湖”,谋略高手不得不“韬光养晦”,以等待天赐良机。那么谋略高手的韬晦之术有何特点呢?笔者研读历史和谋略多年,个人认为这三招就是韬晦之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装“嫩”

俗话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通常,人们尊崇行业资深人士,对资历浅的新人有所轻视。韬晦之术中的 “装嫩”,正是利用了这一人性常识。对于刚上任的 “空降” 领导,此招颇为适用。典型案例便是 “康熙擒鳌拜”。

康熙登基时年纪尚幼,面对权倾朝野的鳌拜,处境艰难。鳌拜自恃功高,不把年轻的康熙放在眼里。康熙巧妙利用自己年纪小、资历浅的特点,表面上对鳌拜言听计从,麻痹对方。同时,暗自训练亲信侍卫,积蓄力量。最终,在时机成熟时,一举将鳌拜擒获,夺回大权。

运用这一招,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自身确实年轻或资历浅,这样的伪装才更具可信度。其二,所处环境中有诸多老资历不听指挥。在这种情况下,以 “嫩” 态示人,可降低老资历们的防备,为自己争取发展与布局的时间。

二、装 “傻”

“扮猪吃老虎” 是韬光养晦的常见形式,也就是 “装傻”。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为使其放松警惕,以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学会 “装傻” 至关重要。历史上,燕王朱棣将这一招运用得炉火纯青。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行事做派最像其父。在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建文帝对势力强大的朱棣心存忌惮,采取削藩政策。朱棣为麻痹建文帝,不惜装疯卖傻。他在大夏天穿着棉袄烤火,在街上胡言乱语,从路人手中抢夺食物。其 “演技” 堪称一绝,成功骗过了建文帝派来的使者。同时,朱棣暗中联络旧部,积蓄兵力。最终,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

这一招要发挥效果,需注意三点。首先,对手性格刚愎自用、自视甚高。这类对手容易轻视他人,对 “装傻” 者的异常行为不以为意。如对方(如朱元璋)格外谨慎,心思细腻,则此招难以奏效。其次,自身要有出色的 “演技”,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像朱棣,放下王爷的架子,做出各种荒诞之举,只为蒙蔽对手。最后,还需有人 “当托”,为自己打掩护。朱棣王府中的亲信,在其装疯过程中,协助传递虚假信息,提升了可信度。

三、装“病”

除了装 “嫩” 和装 “傻”,“装病” 也是韬晦之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为摆脱不利局面,从复杂矛盾中暂时抽身,许多职场 “老江湖” 会关键时刻选择 “托病不出”。司马懿装病赚曹爽,便是非常著名的案例。

三国时期,曹爽与司马懿同为辅政大臣,但曹爽忌惮司马懿的才能,不断打压他。司马懿深知此时硬拼难以取胜,便称病在家,不问政事。曹爽派人前去探病,司马懿装出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说话有气无力,甚至连衣服都拿不稳,汤药洒了一身。曹爽由此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然而,司马懿暗中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最终,趁曹爽外出祭祀之机,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掌控政权。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历史故事还是现代职场,韬光养晦的这三种表现形式 —— 装 “嫩”、装 “傻”、装 “病”,都为身处劣势者提供了周旋与反击的关键策略。只需精通其中一招,咱们便能为自己赢得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不利局面的逆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