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家的取胜规律,从这三方面做比较,就知道在竞争中的胜算如何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2025-04-23 09:40:58

自然界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的铁律,在人类社会的资源竞争中同样适用。尽管人类竞争少了几分血腥,却多了无数智谋的博弈。历代谋略家通过对竞争本质的深刻洞察,总结出三条核心取胜规律 ——先以道胜,次以德胜,后以力胜。这三条规律构成了竞争中的三维评估体系,帮助我们在入局前预判胜算,在博弈中掌控主动。

一、先以道胜:以认知碾压赢得战略主动权

谋略家眼中的所谓的 “道”,是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既包括自然法则,也涵盖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和主要规则)。“以道胜” 的本质是认知维度的竞争,即通过对规律和规则的深刻理解与运用,形成对对手的降维打击,正如《孙子兵法》所言 “上兵伐谋”。这一层次的竞争,关键在于两点:

(一)引导对手违背规律,使其自食恶果

真正的谋略高手,不仅自己遵循规律行事,更擅长通过策略诱导对手踏入违背规律的陷阱。战国时期孙膑的 “田忌赛马” 堪称经典:

1.规律认知:孙膑深知比赛规则(三局两胜)与马匹实力分布的客观规律,明白单纯以同等马对决难以取胜;

2.策略诱导:通过让田忌用下等马对阵齐威王的上等马,故意暴露 “弱势”,使齐威王误判形势,继而以中等马胜下等马、上等马胜中等马,实现 “以局部失利换取全局胜利” 的逆向操作。此役中,孙膑通过对规则规律的精准把控,将对手引入 “追求单场碾压” 的思维误区,最终以认知优势扭转战局。

(二)利用规则漏洞,创造非对称优势

除了自然规律,人为制定的规则(如制度、流程、行业惯例)同样存在可利用的 “规律”。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取胜之道便巧妙运用了 “分化制衡规律”:

当时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意图一统江南,势力可谓如日中天。刘备与孙权实力远不及曹操,正面抗衡几无胜算。然而,孙刘联军敏锐洞察到曹军内部的矛盾,曹操军队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且荆州新附,人心未稳。于是,周瑜巧用反间计,利用蒋干传递假消息,让曹操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削弱曹军水战力量;又通过黄盖诈降,火烧曹军战船。

这种对敌方内部矛盾的精准把握,以及对 “分化制衡规律” 的灵活运用,使孙刘联军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成功扭转战局,以弱胜强,在乱世纷争中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实现了从 “弱势方” 到 “胜利方” 的逆袭。

二、次以德胜:以人心聚合构建竞争护城河

谋略家所言的 “德”,并非单纯的道德伦理,而是 “得人心” 的简称,核心是通过人气聚合形成竞争势能,对应《孙子兵法》中的 “伐交” 策略。“以德胜” 的本质是影响力的竞争,通过塑造共识、整合资源,使对手在舆论压力与资源差距面前不战自溃。

(一)抢占道德制高点,建立竞争合法性

在竞争中,率先占据 “正义”“公平” 等价值标杆,能迅速赢得舆论支持,将对手置于道德洼地。刘邦为楚怀王发丧讨伐项羽的操作堪称典范:

1.舆论造势:以项羽弑杀义帝为突破口,昭告天下 “楚地之民,皆为义帝痛惜”,将自己包装成 “正义复仇者”和天下诸侯的“代言人”;

2.资源整合:借 “为义帝报仇” 的道德大旗,短期内聚集五十六万诸侯联军,形成对项羽的压倒性声势,使其在彭城之战前便已陷入 “失道寡助” 的被动局面。这种 “以义聚人” 的策略,本质是将个人竞争升华为 “正义与邪恶” 的价值对决,从而降低对手的抵抗合法性,孤立对手,使其失去“外援”。

(二)虚张声势,放大竞争势能

除了真实的人心归附,谋略家还擅长通过 “造势” 营造 “人气鼎盛” 的假象,动摇对手意志。李世民渭水桥边计退突厥颉利可汗堪称经典范例:

1.信息操控:面对突厥二十万大军压境,长安兵力空虚的险境,李世民仅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至渭水便桥南岸,与颉利可汗隔水对话,展现出镇定自若的姿态,向突厥传递出唐朝有恃无恐的信号,令颉利可汗心生疑虑,摸不清唐朝的虚实。

2.心理博弈:李世民深知颉利可汗多疑的性格,利用之前唐朝与突厥的多次交锋中积累的威慑力,以及颉利可汗对唐朝战略意图的不确定性,将自身看似的 “弱势” 转化为令突厥不敢轻易进犯的“强势”。他以坚定的态度和自信的表现,让颉利可汗担忧贸然进攻会陷入唐朝的埋伏,最终迫使颉利可汗与唐朝签订 “渭水之盟”(实现“化干戈为玉帛”的关系改善),最终引兵退去。在现代商业谈判中,巧妙运用过往成功案例、专业数据展示等手段,营造自身实力雄厚的印象,从而在合作条件的博弈中取得优势,这与李世民的 “造势” 策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影响对方心理,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三、后以力胜:以实力建设奠定竞争基本面

当认知优势与人心势能不足以直接决胜时,竞争便会回归 “以力胜” 的基本面 ——实力的直接较量。这里的 “力” 既包括兵力、财力、技术等硬实力,也涵盖组织效率、供应链韧性等软实力。越王勾践灭吴的过程,完美诠释了 “力胜” 的完整逻辑:

(一)长期积累:十年生聚的实力锻造

勾践在会稽之败后,以 “臣妾于吴” 的屈辱换取生存空间,转而实施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的战略:

1.人口与经济:鼓励生育、发展农耕,短期内使越国人口增长、粮仓充实;

2.军事与制度:推行 “全民皆兵” 制度,聘请楚人陈音训练射箭、越人灵姑浮训练剑术,打造出一支纪律严明的 “习战之师”。这种对硬实力的系统性建设,使越国从 “战败国” 蜕变为 “军事强国”,为最终决战奠定基础。

(二)精准释放:把握时机的实力运用

实力建设需与时机把握相结合,方能发挥最大效能。勾践在夫差北上黄池会盟、吴国后方空虚时出兵,正是 “力胜” 的关键一击:

1.态势判断:等待吴国 “兵疲于外,民怨于内” 的最佳窗口期,避免在对方实力巅峰期硬碰硬;

2.一击致命:以 “先发制人” 策略直捣黄龙,利用吴国精锐尽出的防御漏洞,实现 “以实击虚” 的战术目标。现代企业的“技术攻坚 + 市场卡位” 策略与此同理 —— 华为海思在芯片领域的长期研发投入(实力建设),最终在外部制裁压力下推出麒麟芯片(时机释放),完成从 “备胎” 到 “主力” 的身份转换。

“道胜”“德胜”“力胜” 并非孤立的竞争策略,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谋略家的真正智慧,在于根据竞争阶段灵活切换维度:

初期:以 “道胜” 洞察规律、设计规则,建立认知壁垒;

中期:以 “德胜” 聚合资源、营造声势,扩大竞争势能;

后期:以 “力胜” 兑现优势、终结博弈,确保胜利果实。

总而言之,职场中的晋升竞争、商场中的行业洗牌,本质上都是这三维能力的综合较量。普通人若能在日常竞争中,有意识地从 “认知是否符合规律”“人气是否足够支撑”“实力是否留有冗余” 三个维度评估自身优劣,便能跳出 “盲目拼搏” 的陷阱,以谋略家的视角规划竞争路径,从而在资源有限的博弈中,最大限度提升取胜概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