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有个叫渼陂的小村子,那儿的人多数都姓梁,按家谱来算,家家户户多多少少都有点亲戚关系。1913年,梁兴初就是在这个小村庄里呱呱坠地的。他老爹是个编竹器的手艺人,不过主要还是靠种地为生。那时候虽说已经是民国了,但军阀们打来打去,苛捐杂税又多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啊。
梁兴初家里头穷,上不起学,从小就帮老爹在地里忙活。等年纪稍大点儿,他就跟着别人学打铁的手艺。一开始是拉风箱,后来力气大了就开始抡大锤,吃了不少苦头。他虽然干活很拼命,但师傅对他却不怎么好。梁兴初在那儿足足干了三年,原本说好要给30块钱的工钱,结果师傅一直拖着不给,最后还找了个莫名其妙的理由把他给打发走了。
过了好些年,梁兴初已经成了开国中将,他回老家看望亲人。那时候,铁匠铺的老板已经不在了,他老婆一听梁兴初当了大官回来了,心里发怵,想起以前的事情就害怕,连忙带着孩子跑到亲戚家躲了起来。她还找人给梁家送去30块银元,说是还以前欠下的工钱。梁兴初知道这事后,不光把那30块银元退了,还派人把母子俩接了回来,自己出钱请他们吃了一顿饭。
铁匠的老婆压根儿没想到梁兴初会这么大方,心里头既暖和又不好意思。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咱接着聊聊梁兴初。他刚离开铁匠那儿没多久,红军就进了安吉,他们斗地主、分田地,穷苦的老百姓日子好过多了。为了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好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去当兵了,梁兴初也不例外,他也加入了红军,成了一名挺直了腰杆的红军战士。
后来,他跟着队伍四处打仗,经历了多次反“围剿”和长征。在长征路上,他被调到了红一军团当侦察连连长。1935年9月初,梁兴初接到任务,带人去哈达铺探听敌人的情况。他换上国军军官的衣服,没动一枪一炮就让哈达铺的国军保安大队放下了武器。他们得到的东西里,不仅有军事物资,还有好多报纸呢。
毛主席在那些抢来的报纸里瞧见了陕北红军的报道,心里就琢磨着把长征的目的地定在陕北。说实在的,这事儿梁兴初功劳可不小。抗日战争一打响,梁兴初就进了八路军115师,从营长干起,后来还做了副团长、教导旅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这些大官。他带着队伍跟日伪军打了好几仗,战功赫赫。
抗战结束后,梁兴初带着他的第一师冲进了东北。那时候,跟他一起搭档的师政委不是别人,就是他亲侄子梁必业。叔侄俩都是在1930年进的红军,一起在红四军里当兵。梁兴初是在步兵班里当个普通战士,而梁必业呢,因为他上过几年学,识文断字,就在政治部干起了科员的活。慢慢地,梁兴初开始带兵打仗了,走上了军事领导的位子,梁必业也在政工方面崭露头角,成了个好手。
叔侄俩带着一支队伍冲到了东北,在秀水河子那场战斗中,他们干掉了敌军5个营,给东北民主联军在战场上赢得了第一场大胜仗。后来,这支队伍又参与了四平保卫战,还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这些大战,还有1947年夏天的东北攻势,每次都打得很漂亮。因为战功赫赫,叔侄俩都升了官,梁兴初成了一纵队的副司令,还兼着一师的师长,梁必业呢,也升了一纵队的副政委,还兼政治部主任。
1947年5月份,梁兴初告别了第一纵队,跑到第六纵队当上了副司令,这下他和侄子就分开了。没过多久,也就两个月吧,梁兴初又升官了,成了第十纵队的司令。转眼间一年过去,辽沈战役爆发了。上级给梁兴初下了道命令:说长春那边有十万敌军投降了,锦州又有十万敌军被咱们给干掉了,沈阳的敌军呢,就像是被孤立的小鸟,还想往锦州那边突围,跟从锦西北上的敌军汇合,妄想着逃回关内呢。命令你们,赶紧回黑山、大虎山那边,找个好地方扎营,挖好战壕,死守住,别让敌人过去。等咱们的主力到了,一起把往前冲的敌军给收拾了。
10纵其实是个新队伍,才成立一年多,总共就3万多号人,而且还没啥重家伙。他们要对付的,可是有近20万的国军精锐,人家飞机大炮坦克啥都有。这力量对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场阻击战,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战前动员的时候,梁兴初一脸严肃地说:“要打赢这场仗,不豁出去是不行的。这么光荣的任务摆在面前,咱们就一个念头,那就是必须打赢,不能输了!就算10纵全拼光了,那也值!还有其他兄弟部队继续解放全中国呢!”
后来,他带着队伍在黑山和大虎山硬抗了五天五夜,成功顶住了廖耀湘兵团的多次猛攻,给辽沈战役的胜利添上了重重的一笔。黑山这场阻击战,也因此成了解放战争里,咱们军队最出名的三大阻击战之一。10纵在这场恶战中牺牲巨大,28师三个团几乎全拼光了,101高地上,到处都是牺牲战士的遗体。梁兴初看到这种情况,好几次都难过得掉眼泪。
1948年那会儿,东北野战军有了大变动,第一纵队变成了38军,梁必业就当上了政委,第十纵队则改成了47军,军长是梁兴初。到了1949年5月,梁兴初又调去当38军的军长了,这样一来,叔侄俩又一块搭班子了。抗美援朝战争一打响,梁兴初就带着38军去了朝鲜,可那时候梁必业已经调到中南军区政治部工作了,所以没能赶上前期的战斗。一直等到1957年9月,他才被任命为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赶去朝鲜处理志愿军回国的事情。
38军一到朝鲜,头一回打仗因为太过小心,没打出彩儿,梁兴初就被彭总一顿数落,差点儿还被撤了职。没多久,第二次战役就开始了,38军全军上下都铆足了劲儿,想要一雪前耻。他们攻下了德川后,又火速奔袭到三所里和龙源里,把美军的退路给死死卡住了。靠着那股子倔强劲儿,他们顶住了美军猛烈的炮火攻击。
美军发现突围没可能后,啥重家伙都没带,就轻装上阵,顺着小路从顺川和肃川跑了。因为在第二次战役里打得实在太好,38军赢得了“万岁军”的大名。打完仗回到国内,梁兴初当过广州军区的副头儿,还有成都军区的司令,1955年的时候,他还被给了中将军衔,挺风光的。他的侄子梁必业,也是个中将呢。
梁兴初和梁必业当年红军入伍时,渼陂村的梁仁芥也一块儿参加了红军。他尽管只比梁兴初和梁必业年长几岁,但按家族辈分来算,他在三人里头可是老大,算是爷爷那一辈,梁兴初算叔叔辈,梁必业就是孙子辈了。梁仁芥一开始是在中央红军干活,后来红军在草地会合后,他就去了四方面军那边工作。
抗日战争一打响,梁仁芥就加入了八路军120师,做了教导团政治处的二把手。那时候,梁兴初和梁必业都在115师忙活着。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梁仁芥先是跟着贺老总,在晋西北那边打仗,没多久就被调到西野去了,当上了第3军第7师的政委,带着队伍一起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斗。抗美援朝一开打,梁仁芥又成了志愿军第1军的政委,1953年带着部队去了朝鲜。回国以后,他还做过兰州军区的副政委,1955年的时候,被授予了少将军衔。祖孙三代都在同一年参加了红军,历经无数战斗,最后都成了开国将军,这事儿在我军里,可是独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