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临终前,为何不愿见儿子毛岸青,甚至连葬礼都不让他参加?

漫步时光旧梦 2025-04-24 10:00:42

【前言:】

1976年极不平凡:1月周总理逝世;7月唐山发生史上最强地震;9月毛主席因病去世,享年83岁,巨星陨落。

毛主席临终前微弱地说:“我走后,别让岸青参加葬礼。”众人不解,轻声问:“岸青是您儿子,为何不让他来?”

毛主席随后说明缘由,众人闻后皆感动落泪。这展现了领导人的远见,也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私深沉的关爱。

毛主席未让儿子毛岸青参加其葬礼,背后隐情引人探究。原因何在?这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的问题。

【领袖之子的坎坷人生】

此事缘由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1920年冬,毛主席与杨开慧结为夫妇,婚礼朴素无华,无花轿、嫁妆及媒妁,唯有两心相依。

婚后,两人形影不离,共赴革命。杨开慧尤为忙碌,既要照料丈夫生活,又肩负我党联络重任,还负责收集情报等关键任务。

1922年,毛主席长子毛岸英诞生,二人喜悦万分。次年11月,湖南长沙阴雨绵绵中,次子毛岸青出生,预示着他的人生道路将不平凡。

时局动荡,毛主席赴广州,留杨开慧携新生儿及幼子于家。军阀追捕无果,转捕其家人,情势危急。

杨开慧携未满月毛岸青与一岁毛岸英躲入深山避追查。毛岸青瞪大无辜双眼,望着奔波的母亲与复杂世界。

毛岸青出生后许久未见父亲,一年后全家团聚。但1927年,杨开慧生下毛岸龙后不久,毛主席便以特派员身份领导秋收起义,前往井冈山。

毛主席为革命与国家,再度离别杨开慧及三幼子。未知的是,此次一别,竟成他与杨开慧的永诀。

随着毛主席革命事业壮大,他成为众矢之的。敌人无法捉拿他,便转向其家人。1930年,杨开慧遭国民反动派逮捕。

狱中,敌人残酷折磨杨开慧,逼问毛主席行踪及党组织秘密。杨开慧冷笑回应:“生死无畏!共产党人岂会被死亡吓倒!”

杨开慧的坚贞不屈激怒敌人,为泄愤及震慑共产党人,敌人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杀害了她,年仅29岁,她的三个孩子中最大的仅9岁。

自此,三幼子丧母,毛主席失爱妻,党组织失良伴。

【惨遭打骂,落下病根】

杀害杨开慧后,敌人欲捕毛岸青兄弟三人作诱饵引出毛主席。组织迅速行动,将兄弟几人秘密转至上海大同幼稚园,确保他们安全。

兄弟三人安定生活未久,幼稚园遭敌破坏。顾顺章汉口叛变,泄露我党信息,上海机关受重创,大同幼稚园风雨飘摇。孩子们被迫谋生,毛家三兄弟亦然。

孩子们艰难谋生时,体弱的毛岸龙又患急性痢疾,未得及时医治,不久去世。毛岸英与毛岸青目睹弟弟在怀中离世,内心深感悲痛。

那之后,毛岸青愈发沉默,母亲的故去与弟弟的早逝让他内心敏感、彷徨无助。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致他落下终身病根。

毛岸青卖报时,见报载“伪师长毛泽覃被击毙”,心痛不已。毛泽覃乃其亲叔,且报道歪曲事实,称解放人民的他为匪徒,令他愤怒。

毛岸青忍无可忍,在墙上用粉笔写下“打倒帝国主义”。路过的外国巡捕看见后,对他拳打脚踢并质问,但毛岸青年纪虽小,却颇有气节,始终未说一句求饶的话。

稍后,外国巡捕无趣离去,留毛岸青浑身是血。幸有路人相助送医。此次经历致毛岸青脑神经痛,发作时头痛剧烈,神志模糊。

党组织不懈寻找后,终寻得两兄弟并带至毛主席身边。然而,父子几人未及痛哭,便又面临分别的境遇。

为保护并让他们受更好教育,组织安排他们与革命后代共赴苏联进修。为长大后报国,毛岸英与毛岸青兄弟再次踏上赴苏之路。

期间,毛主席虽未见孩子,却十分牵挂。他常托人购书寄往苏联,并频繁写信,字里行间满载着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心与关爱。

1946年,毛岸青自苏联学成归国,重逢久违的父亲,内心激动后迅速平复,随即深入基层,迅速投身工作。

次年,毛岸青回国,在北京任俄文翻译,圆满完成组织任务。毛岸英与毛岸青兄弟不负父望,在各自岗位上展现出色。

1950年,毛岸英在朝鲜牺牲,打破了日子的平淡。毛岸青听闻后悲痛万分,导致旧疾复发。

【背后原因】

毛主席在承受丧子之痛的同时,着毛岸青的身体。为改善其病情,他决定送毛岸青去苏联治疗与休养。

毛岸青病愈回国后,有人提议让他进中央锻炼,被毛主席婉拒。晚年时,他更不愿见毛岸青,乃至葬礼也未让其参加,其中缘由令人费解。

有人称毛主席对毛岸青有意见,因他犯错被厌恶,故不愿相见且不让其参加葬礼。外界议论颇多,但真相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沉关爱与苦心。

毛主席对毛岸青心怀愧疚,作为父亲,他陪伴时间不足,更在儿子受病痛折磨时,感到无能为力。

每次目睹毛岸青的面容,他总会忆起妻子杨开慧的模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沉的悲凉,思绪万千。

不让毛岸青进中央工作,晚年也不见,是为防他卷入政治漩涡。父子关系过近必受牵连,故让毛岸青远离自己与政治,以保一方安宁。

毛主席临终前叮嘱工作人员,勿让岸青参加葬礼,因深知其身体状况不佳,易受刺激。岸青曾在哥哥毛岸英牺牲时病发,他不忍儿子再遭丧亲之痛,更不忍其病发。

为保护毛岸青,毛主席忍痛推开儿子,父子二人直至主席去世前未见一面。

父爱如山,沉默而磅礴。毛主席于那个时代,为毛岸青构筑了坚实的庇护。这份深沉的父爱,着实令人动容。

针对此事,您有何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共同交流探讨。

3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