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招行薪资二连降,却意外引发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同情。
2025年3月,一份银行薪酬榜单引发全网热议。
招商银行以人均月薪5.14万元登顶,但同比下滑3.7%,舆论场瞬间被“高薪者卖惨”的争议淹没。

然而,鲜少有人注意到,这份榜单背后,是国有大行基层员工月薪不足5000元的残酷现实,以及城商行员工人均创利不足万元的生存困境。
公众为“高薪群体”鸣不平时,银行业的金字塔底端,早已无声崩裂。
一、头部银行的“暴利神话”一个残酷的现实,招行人均创利=3个建行+5个邮储。
2024年财报显示,招商银行以11.72万员工创造1483.91亿元净利润,人均创利126.6万元,相当于建行(人均创利约42.3万元)的3倍、邮储(人均创利约18.7万元)的6.8倍。
即便是同为股份行的兴业银行,人均创利仅为招行的37%,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城商行更是不足招行的20%。

招行零售客户资产规模达14.93万亿元,相当于每个员工管理1.27亿元资产,而邮储银行基层柜员日均经手业务超200笔,人均管理资产不足百万元。
这种“头部集中效应”直接导致资源分配失衡:招行用0.3%的银行业人力,创造了6.4%的行业净利润,而占行业员工总数70%的县域银行,净利润总和仅占12%。
尽管招行人均年薪从62.5万降至53.7万,但其员工成本占净利润比重仅45.9%,远低于行业平均的58%。
反观邮储银行,员工成本占比高达67%,但人均创利仅为招行的15%。
高薪不是负担,而是头部银行维持超强竞争力的“必要投资”。
二、招行不是钱变少,而是刀更锋利2024年招行净息差缩窄至1.98%,非息收入增速不足2%,倒逼员工从“坐商”转向“行商”。

一名深圳招行客户经理称:“现在日均拜访客户从2家增至5家,周末还要参加线上培训,KPI未达标直接扣发季度奖。”
这种“以效换薪”的模式,将员工逼成利润机器。
招行推行“薪酬递延支付”,40%的年终奖分3年发放,若贷款出现不良则追溯扣回。
财报显示,其零售业务成本收入比上升0.56%,但管理费下降3.73%,这意味着员工需用更低成本撬动更高产出。
与之对比,建行通过削减营业网点、压缩柜员编制,将人均产能提升11%。
工商银行AI客服处理80%的咨询业务,建设银行智慧柜员机替代50%的柜面交易。

招行虽未大规模裁员,但2024年科技投入增幅达18%,未来3年计划用自动化系统替代30%的标准化岗位。
高薪光环下,普通员工的“保质期”正在缩短。
三、银行里被系统性牺牲的“沉默大多数”银行基层柜员月薪集中在5000元,但日均处理业务超200笔,错账扣款高达单次200元。
某县域支行员工透露:“全年无休,完不成养老金指标倒扣工资,实际月收入仅3000元。”
这些岗位没有“年薪百万”的想象,只有生存线上的挣扎,考核细化到“微信步数达标率”“客户拜访完成度”。
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披露的人均月薪虽超4.5万,但集中于总行高管,基层客户经理收入不足其三分之一。

2024年,山西银行净利润暴跌93.86%,员工人均创利不足万元,实际月薪仅4000元。
多家银行营收利润双降,基层员工面临“不离职就调岗至偏远山区”的威胁。
头部银行还在讨论“降薪”的时候,这些员工甚至连讨论的资格都没有。
银行业的真正矛盾,从来不是“年薪60万是否够花”,而是资源垄断下的系统性不公。
招行用11万人创造千亿利润时,200万基层员工正用血肉之躯填补行业的效率鸿沟。
下一次为高薪者唏嘘时,或许我们该问,那些月薪5000、全年无休的银行人,他们的呐喊,何时才能被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