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与人和:苏州高铁新城何以跻身“上海第六新城”?

诚畅华 2024-12-17 05:28:53

作者:冯宁 上海华略智库高级研究员;夏骥 上海华略智库CEO、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 HUALUETT)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苏州高铁新城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战略地位,正迅速崛起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本文作者认为,作为沪苏同城的新桥头堡,苏州高铁新城已经具备了争创“上海第六新城”的潜力,有望成为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为何这么说?一起来看!

全文3945字,阅读约10分钟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荀子·王霸》

2012年1月,围绕京沪高铁苏州北站在苏州相城区的落地,规划总面积28.9平方公里的苏州高铁新城启动建设,定位为集商贸、科研、居住、办公、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国际商务中心。历经十余年的积淀,苏州高铁新城已然成为沪苏同城的新桥头堡。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如火如荼推进之际,笔者认为,苏州高铁新城已经具备了跻身“上海第六新城”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上不失天时:苏州高铁新城跻身“上海第六新城”符合区域发展规律

——苏州高铁新城自下而上升咖时机,符合“城市-区域”演进规律。

实践表明,区域分工高级形态需要强化节点多层次、多维度功能价值的提供。纽约都市区、日本首都圈、英国大伦敦和法国大巴黎等区域规划在实践中,均强调多元化功能节点支撑。当前,全球城市区域“流空间”组织特征突出,要求适配更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跳出行政壁垒约束,更多地从功能地域联系出发,高效促进节点间要素自由流动。

上海五个新城作为2035规划确定的全球功能性节点城市,要求按照“面向长三角、独立性、综合性、节点性”的标准强化城市综合功能。苏州高铁新城高度符合该标准,比如面向长三角是苏州高铁新城“双中心”(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定位应有之意;围绕苏州北站推进“站产城人”融合是综合性的鲜明体现;苏州高铁新城也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数字金融等特色产业形成区域功能协同的重要节点。作为兼具上海大都市圈综合性全球城市重要组成和全球功能性节点特征的临沪地区,苏州高铁新城自下而上升级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内圈的时机已然来临。

图:苏州“一核四城”战略

——苏州高铁新城加速融沪同城化,顺应上海大都市圈扩容之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培育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推动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2024年6月,上海大都市圈正式扩编至“1+13”,临沪地区深度融入大都市圈核心圈层的机遇再得加持。

从《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看,临沪地区与上海五个新城所属辖区的综合发展实力已在伯仲之间,昆山东部新城、嘉善高铁新城、太仓娄江新城等众多临沪新城正加速融沪,作为苏州市区,同时也是苏州“双枢纽”“双中心”的苏州高铁新城,在枢纽网络集聚力和科技产业创新力方面推进“沪苏同城化”的优势也更突出。

图:2024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总排行榜,根据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整理绘制

——苏州高铁新城逢战略“天时”叠加,可担区域发展承上启下之责。

自启动建设以来,苏州高铁新城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2012年,苏州首提的“一核四城”战略将其定位为“苏州新门户”;2021年,随着相城区被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中将苏州定位为综合性全球城市(功能比肩南汇新城,高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四个新城);同年,苏州市提出“加快苏州高铁新城建设,打造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把相城区建设成为继苏州工业园区之后又一个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的“双中心”愿景。十余年间,苏州高铁新城的战略重要性已不再局限于苏州市,其对于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成为区域合作与同城发展的前沿新阵地。

图:2022年《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功能体系规划

下不失地利:苏州高铁新城跻身“上海第六新城”释放厚积薄发优势

——苏州高铁新城作为区域枢纽中心的潜力开始加速释放。

根据国外典型大都市圈经验,与火车站、机场等大型交通枢纽的直接连接是新城发展的关键基础。苏州高铁新城依托苏州北站,“联动东西、沟通南北”的枢纽门户优势突出。苏州北站是集高铁、城铁、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站台规划规模12台28线(与上海虹桥站相当),京沪、通苏嘉甬、苏锡常、如通苏湖等铁路在此形成“黄金双十字”,4小时可达北京,1.5小时内可达长三角所有发达城市,真正成为长三角的“十字路口”,2024年10月,苏州北站直航中心创新性开启低空航线首飞,“空铁联运”的城市空中交通枢纽功能更加完善。

因此,苏州高铁新城具备形成高频率沪苏“1小时日常通勤圈”的优势区位,既可通过市内轨道交通与金鸡湖、观前街等苏州新老市中心形成30-45分钟的通勤圈,又能通过30分钟高铁通勤圈紧密联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发车间隔仅11分钟),跨城交通条件极为便利,能够有力支撑全球人才和资源等实体流要素在“沪苏”间便捷流通。

图:苏州北站直航中心

——苏州高铁新城可为建设区域统一大市场提供腹地空间。

“十五五”时期,上海进入全力建设“五个中心”和提升“四大功能”关键期,但整体城市开发强度已达天花板,除南汇新城外,其他四个新城均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瓶颈。苏州高铁新城建设总规模虽小于上海五个新城,但得益于“平地建新城”模式,远期发展仍拥有充足的可连片开发空间(总规划面积28.9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仅10平方公里);特别是未来发展不必面临沉重的城市更新负担,土地成本大大降低,为降低企业成本、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上海现有项目新拓产能、新业务摆不开的环节,对于空间制约、要素成本等原因在上海放不下的增量环节,对于沪苏重点协作产业中供应链、技术人才、市场离不远的环节,苏州高铁新城均可作为“上海第六新城”提供多面支撑。

图:苏州高铁新城总体规划与开发现状对比

——苏州高铁新城能为服务上海科技创新策源提供优质载体。

沪苏双城的科技创新功能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上海-苏州”从2023年开始已连续两年作为一个整体跻身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第五位。苏州高铁新城拥有苏州实验室相城园区、中国计算机学会等具有引领力的创新平台,集聚了上海交大长三角(苏州)创新研究院、河海大学苏州研究(生)院、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苏州)研究院、湖南大学苏州研究院、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等专业创新载体,能够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三大国家实验室形成有机联动。

同时,苏州高铁新城已经形成的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数字金融三大特色产业,与上海的产业体系高度契合,为促进沪苏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得人和:苏州高铁新城跻身“上海第六新城”能够筑巢引凤聚人

——苏州高铁新城与大虹桥的人员往来为临沪最强之一。

通勤强度一定程度反映了区域联系强度。根据2024年《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沪苏同城化”的通勤目前主要集中于沪苏边界区域的小范围内(尤其以嘉昆太协作示范区为代表),5公里通勤占比近60%;上海五个新城目前也以内部通勤为主,与上海中心城区和大虹桥的人员往来并未显著高于临沪地区。从高铁发车班次反映的临沪地区人员交流强度看,苏州高铁新城、太仓娄江新城、嘉善高铁新城均非常明确指向上海虹桥站,且高铁站同时也加强了到达交通、减少过境交通,为未来加强人员流动的同城化提供了更好基础。

综合五个新城和临沪新城与大虹桥的人员往来情况,苏州高铁新城在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内圈方面也具备相对显著的比较优势。

图:临沪新城内高铁站与上海之间每日发车班次对比(单位:班次)

——苏州高铁新城更低成本、更多选择的宜居环境更聚青年人气。

苏州高铁新城致力于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标杆,坚持“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营城理念,集聚了如苏州阳澄国际电竞馆、东部电竞、英雄联盟电竞赛事等众多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场所和活动,以及印象水街、吾悦广场、芯光里街区、有光街区·YOUNG澄集市等年轻化的时尚商圈。苏州高铁新城紧邻苏州市区的独特区位优势也可以较为直接地受益于市区成熟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接入市区的教育、医疗、商业配套等资源,餐饮、购物、娱乐等日常消费成本更低,但住房成本相较于上海更有竞争力。

同时,苏州国际会展中心、新城文体中心、丰隆超高层综合体等一批重大文化和商业项目也将陆续建成,能够更好地聚集临沪地区的人气,为强力支撑上海大都市圈的创新创业吸引更多的新鲜血液。

图:苏州高铁新城的多元配套

——苏州高铁新城具有服务上海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的深厚潜质。

当前,“沪苏同城”已经超越了单一的绵延型建成地域概念。围绕苏州北站,占地180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的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一期已经开园并且满员,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研究机构已入驻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占地约7.4万平方米的长三角创新研发总部基地2024年底也将建成,并将打造成为“总部+、智能汽车+、核心商业+”的创新研发总部基地。位于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核心区的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于2023年落成,旨在搭建中荷两国光电技术、生物医药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以此为依托,苏州高铁新城能够助力上海大都市圈对外国际交流合作。

图:苏州高铁新城的创新开放平台

总的来看,苏州高铁新城建设“上海第六个新城”,能够为上海贡献空间腹地,共同打造“摆不开、放不下、离不远”的环节,通过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予以充分支撑;能够为上海贡献功能拓展,强化与上海的科创联动、产业耦合、开放合作和要素对接,助力强化上海“四大功能”和“五个中心”;能够为上海贡献流量增持,加快苏州北站打造虹桥交通枢纽副中心,畅通沪苏两地消费市场,助力上海发展流量型经济;能够为上海贡献同城抓手,从制度上率先做实,使沪苏同城发展更加具象化。

苏州高铁新城建设“上海第六个新城”,万事已具备,双向奔赴正当其时。

*题图:苏州高铁新城俯瞰

0 阅读:21
评论列表
  • 2024-12-19 11:33

    上海哪个新城能和昆山张家港比

诚畅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