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纯元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如果只能加一种调味品,使得炒出来的菜“色香味”俱全。
那就非酱油莫属了!
曾几何时,加加酱油以王者之姿,席卷全国餐桌。
凭借独特风味与创新营销,缔造商业神话,成为国内酱油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
创始人杨振荣膺 “酱油大王” 称号,风光无限。

可如今,加加酱油代工厂停产、公司连亏三年,甚至一大家子全都成了老赖。
是谁?把加加酱油这一传奇企业,推下了神坛?
酱油大王的来头杨振,1962年出生在湖南农村。

可他从小刻苦念书,“人穷志不穷”,凭借自身努力,考上师范学院走出了大山。
毕业后的他顺理成章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
端起“铁饭碗”后,杨振并没有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工作仅两年后,杨振终于作出了改变人生命运的决定——辞职,下海经商!

杨振发现传统酱油的瓶盖,设计的不太科学。
并且打开后不易保存,且使用时上面的铝塑盖很容易弄脏手。
于是,他灵机一变,想到了升级酱油瓶盖。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调整,杨振设计出内嵌拉环的瓶盖。
这种瓶盖打开后,里面还有一个类似易拉环的内盖。

没错,这个伟大的设计直到现今社会,还被家家户户广泛使用着。
当时的杨振野心并不强,一心想着怎么把这一发明出售给各大酱油厂商。
自己赚取50万左右的专利费。
可是没想到酱油厂家纷纷拒绝了杨振,有的表示看不上这一设计。
也有的认为价格太贵,不值。

杨振被否定了多次,犟脾气的他心想,干脆自己办个酱油厂!
“别人都不看好你,偏偏你最争气。”
这句话用在杨振身上,贴切得不能再贴切了。
1996年,杨振花掉手中全部的积蓄,在郊区买了一块空旷的地。
加加酱油厂就此诞生了。

一开始,工人只有十来个,地方也不大。
可是丝毫不影响杨振的野心,他认为要做就做高端品牌!
于是他一边研究酱油的生产与销售。
一边梳理工厂计划。
在其他酱油都是卖一块多的时候,加加便以高端品牌横空出世,定价6.5元。

新包装,高品质一推出便引发抢购。
从那之后,加加酱油在酱油赛道上,彻底崛起了!
大厦倾颓,早有预兆占据了领先的地位后,广告营销一定必不可少。

在当时的环境,因为利润和市场的关系,很少会有酱油品牌打广告。
这时杨振做了首个吃螃蟹的人。
他豪掷4800万元,在纸媒、电视频道投放大量广告,宣传加加酱油的高品质,好滋味。

不仅使该品牌进入了千家万户,也让整个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显然,杨振这波赌对了。
优质的产品与卓越的营销措施,使得这个品牌深得消费者的信赖。
大批经销商与加加酱油产生了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不得不说,富有传奇色彩的加加酱油,在国内调味品企业中独占鳌头,时间不短。

1997年,加加酱油的年营业收入约为1368万元。
直到2012年1月,有数据显示,加加食品的年营收增长到了16.57亿!
在杨振的带领下,该品牌很快便在A股上市,成为中国酱油第一股。
风头最盛时,加加食品的市值一度超百亿元。
杨振也以20亿身价登上了胡润富豪榜。

那时,海天味业和千禾味业都只是个“地方小弟”一般的存在,加加并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更别提竞争关系了。
然而大厦倾颓,早有预兆。
名利双收后,杨振一不小心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开始飘飘然了。
他不满足于再卖酱油。
试图吃上“互联网”这碗饭的他,豪掷5000 万投资了一家刚成立 2 个月的云厨电商。

结果一向眼光独到,敢做敢干的杨振。
上演了一出“关羽失荆州”,一时大意,赔了个底朝天。
2018年,杨振卷土重来,以 47 亿天价收购金枪鱼钓公司。
谁能料到大佬又“误判”了,不仅血本无归,也抽干了加加的主业资金。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失败,给了小弟们“取而代之”的机会。

海天、李锦记、千禾等品牌孑然而起,迅速抢占市场。
内忧外患前些年,各大酱油品牌被曝光“添加剂”,吵得沸沸扬扬。
加加加了一把火,把添加剂喷得体无完肤,并借势推出了相关 “0 添加” 产品。
这也得罪了不少同行,加速了加加掉出国内酱油行业队伍的走向。

要知道,一般企业的崩塌,都是内忧外患,一起被侵蚀。
加加酱油也不例外。
在外部市场陷入巨大的发展困境时,加加酱油这一家家族企业的矛盾,也爆发了。
任人唯亲是个大问题,家族企业都是这样。
杨振的妻子,儿子,外甥等人,均不具备任何对抗企业风险的能力。

2018年,杨振一家三口陷入了债务危机。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杨振多次违规担保,导致加加酱油陷入连环诉讼。
这一系列导致股票受到了严重影响。
从2018年到2021年的三年内,企业所创造的净利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我错过了加加的黄金十年!”
在加加酱油出现危机时,杨振发出了这样忏悔的声音。
然而说再多遍的后悔,也已经迟了。
等他重新振作起来再看酱油行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地方小弟海天,摇身一变成了行业巨头。
2020年,加加食品营业收入,还不足同期龙头企业海天的十分之一。

“加加”二字,逐渐被时代抛弃了。
结语:其实,添加剂是现代产物,并不是有害产物。

“酱油大王”的故事告诫我们,人心不足蛇吞象!

靠广告撑起来的企业,自然也会因为市场营销百花齐放而落幕。
没核心技术,就不要挑战跨行业扩张。
不仅丟失了自身最擅长的品牌,也堵死了行稳致远的发展之路。



这几天还有个零添加的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