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终结战争”到公开质疑普京诚意,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俄乌调停之路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挫败。这位曾豪言“闪电解决冲突”的政治强人,在经历数轮谈判拉锯战后,首次承认俄罗斯存在拖延战术,美俄乌三方信任危机已蔓延至台面。
自重返政坛以来,特朗普团队持续释放介入俄乌冲突的信号。首轮谈判中,美方施压乌克兰接受30天全面停火,普京虽口头支持却抛出连环质问:停火期间乌军是否缴械?2000公里战线如何监管?俄方巧妙将技术难题转化为实质障碍,迫使特朗普团队转向“折中方案”——达成“30天内不攻击能源设施”的脆弱共识。然而协议墨迹未干,敖德萨港的爆炸声便撕破停火假象,双方互控对方发动14次无人机袭击,电子干扰导致的“误炸”更让责任认定沦为罗生门。
7月沙特吉达会谈被视为关键转折点。历经10小时闭门磋商,美俄乌虽在黑海粮食运输安全保障上达成框架协议,细节却暗藏杀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急盼“立即停火”,俄方却在联合声明中追加两项核心条件:要求美国解除俄农业银行SWIFT禁令、撤销对农资港口及船舶的制裁。这种“以粮食换和平”的筹码,实则将经济解绑与领土问题深度捆绑——据《莫斯科时报》披露,俄军目前在乌东四州及克里米亚仅控制约60%区域,拖延谈判能为军事推进争取时间。
地缘博弈的复杂性在黑海航线上暴露无遗。尽管乌克兰开辟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沿岸的“安全走廊”,粮食出口量反超战前水平,但俄军对敖德萨港的持续轰炸仍造成供应链隐忧。反观俄罗斯,其黑海舰队在乌军无人艇威胁下已后撤至克里米亚以东,能源出口严重受阻。看似双输的僵局中,普京政府却借机将粮食协议转化为对美筹码,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恰恰印证了特朗普所言“俄方在故意消耗谈判资源”。
三方信任裂痕在吉达会谈后彻底公开化。当凤凰卫视记者问及中国调解可能性时,乌克兰国防部长给出耐人寻味的回应:既强调“需要美国首肯”,又对北京参与持开放态度。这种微妙表态背后,是乌克兰对中国双重角色的认知——作为最大粮食进口国,中国有动力维持黑海航道畅通;而中俄特殊关系,或能促使莫斯科在关键议题上让步。
如今,特朗普的“速战速决”幻想遭遇现实铁壁,普京的“拖字诀”持续消耗西方耐心,泽连斯基的“即时停火”呼吁沦为空中楼阁。随着三方联合声明首度写入“欢迎第三国斡旋”,这场僵局正酝酿新变数。当军事、经济、外交手段均未能打破平衡,谁能在美俄乌三角关系中架起新的支点,或将决定这场持久战的终局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