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在2019年起,国内的政治风向逐渐变化,对外政策开始"主动靠拢"某些西方力量。

在某些政客认为,与东方大国保持距离,转而与某地区深化互动,是一种"前瞻性"的外交策略。他们打出"价值观外交"的旗号,声称要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甚至公开允许对方以敏感名称设立代表机构。
台当局曾在数个场合承诺会在立陶,投资建设半导体产业园,还提到了几千万欧元的资金支持与技术转让,不少当地媒体一度炒作说立陶宛将成为"东欧芯片巨头"。
立陶宛信心膨胀的背后,是对现实的严重估计不足,根本承受不了高耗能、高技术化的产业。
2021年底,中国正式宣布与立陶宛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更让人气愤的是,立陶宛政府无视中国的明确反对,执意违反一个中国政策,批准台湾在其境内设立代表机构。这一举动直接挑战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损害了中立两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对此严重不满和坚决反对,并采取老相应的措施。
同时,中欧班列也做出了调整,直接绕过了立陶宛。这波操作一下子让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尝到了"经济速冻"的滋味。
立陶宛的农民处境最为艰难,2021年对华农产品出口同比下降16.8,2022年更是锐减78.3%。
原本可以出口中国的冻牛肉和青贮饲料,全部都堆积在仓库里,成了老鼠的食物。
就连立陶宛的克莱佩达港,它的经济命根子曾经货船川流不息。如今却冷清的像个鬼城。因为对华政策翻车,港口呑吐量暴跌。

到这时,立陶宛才看清楚了,所谓盟友的"义气",就是张空头支票。国家背着470亿美元外债,找欧美求助,美国答应黑6 亿贷款,结果到账才15 %,欧盟的援助更是九牛一毛。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能源商趁机抬价,德国企业直接跑路。欧美对小国的援助,多半是"喊口号比给钱多"。这下,立陶宛傻眼了,盟友的承诺跟"画饼充饥"没啥两样。
立陶宛的经济差不多都已经崩溃了。

从反复碰瓷我们,到今天的主动求和。
现在中国的态度也很明确:红线踩了,想回头?没那么容易。
立陶宛这出戏,告诉人们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在大国博弈里当马前卒,最终只会沦为弃子。
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