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为何被称为“男人的迷魂药?童年时期就已有所不俗表现

历史小博主 2022-06-19 23:17:57

在中国历史上,宋美龄堪称是位传奇女性。生于中国,长于美国的她,在国际舞台上都留下了优雅绰约的风姿。

1897年,宋美龄出生在上海,成为宋氏家族的第四个孩子。

作为家中的幼女,宋美龄几乎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而父亲宋耀如开明的思想观念更是为童年宋美龄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

宋耀如,这位从美国归来的传教士,希望他的女儿能像儿子一样学习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于是,从宋美龄降生起,宋耀如就为女儿的教育做起了筹划。

在宋耀如看来,最先进、最科学的教育方法,应当是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方式,任何扼杀孩子天性的旧式教育,都是罪恶和愚蠢。

鉴于此,宋耀如和妻子倪桂珍共同制订了现代的“斯巴达—基督教”教育模式,即在充分发展孩子天性的同时,训练他们的斯巴达勇士精神。

当然,这种斯巴达精神的主要提倡者是倪桂珍。

据宋美龄回忆:“母亲的个性,处处表现为她的严厉刚强,而绝不是优柔寡断。”这位破具个性的中国妇女,甚至很早就为子女灌输了刚健的人生哲理,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善于动手。

正是在父母开明思想的指导下,宋家姊妹很早就养成了自由、独立的思想品格,这一点也表现在她们日后的人生经历中。

为了给儿女提供独立思考的天地,宋耀如甚至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与长女宋霭龄一起创办了《上海儿童报》,里面的主要文章都由孩子们独立完成。至于宋耀如夫妇,则充当忠实读者的角色。

除了学习中文以外,宋耀如夫妇还主张孩子必须学习英文。在某一时期,英文课程一度成为宋家姐妹的首选课程。

至于为何这样做,宋耀如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习英文是为了睁眼看世界,是为了留学长知识学本领。”宋耀如坚信将来的中国精英式人物一定是学贯中西的英才,所以他也不惜为儿女留学进行铺路。

不过,家庭教育只是一段时期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要把子女送进学校培养。为此,宋耀如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最终才选定了位于上海八仙桥的三一堂女塾。

当然,被送进学堂的只是宋霭龄和宋庆龄,此时的宋美龄由于年纪尚小,还不在父亲的考虑范围之内。

但变故还是发生了。当宋美龄看到姐姐上学的神奇模样时,也吵嚷着要去上学。宋耀如夫妇被闹得没办法,只好同意了小女儿的请求。就这样,刚满五岁的宋美龄踏上了求学之路。

出门这天,小宋美龄穿着整整齐齐,紧贴着父亲,动身走向了学堂。

当校长理查森小姐看到这个眼神坚定的小女孩时,不禁好奇又好笑,于是便用英文认真的问道:“你真的想上学吗?”

这大概也有考教的意味在里面,谁知,小美龄执拗地用英文回答道:“我想上学胜过了一切。”

理查森小姐这下子可惊呆了,这个小女孩竟然可以流利地使用英文,于是便收下了宋美龄当学生。当然,由于年纪尚小,宋美龄只能作为寄宿生留校学习。

念书期间,最难耐的不是对于父母的思念,而是学习时的种种不便。

书桌和椅子太高了,对于年仅五岁的宋美龄来说总是够不着,所以她只能脚不沾地地学习。长此以往,她的腿总是失去知觉,只有在上中文课时,她才能根据课文的节奏摇摆小腿,以促进血液的流通。

由此可见,宋美龄从小就有惊人的忍耐力。

对于这个执拗的女孩,校长理查森小姐也格外钟爱。

她发现宋美龄有领导的才能,于是便在戏剧表演课上,推荐让小宋美龄出演“王后”的角色。

据说,表演那天,小宋美龄大出风头,她那流利的英文对白和出色的容貌,让在场的观众都为之喝彩。

当然,宋耀如夫妇笑得更欢快。宋耀如甚至跳上台去,一把抱起头戴“王冠”的宋美龄,兴高采烈的把她抛向空中。

就这样,还不到六岁的宋美龄第一次在人群中大出了风头。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宋美龄几乎成为各大演出活动的常客,她应当是那个时期的弄潮儿。

这也难怪后来宋美龄被称为“男人的迷魂药”了,毕竟这样风姿绰约的女性在世界历史上都不少见!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