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敲响自杀者的门

琉璃翻书声 2024-04-30 03:11:52

423世界读书日,参加了上图的阅读马拉松活动,阅读《巴黎图书馆》一书。

从疫情期间开始参加,这是第四年了,阅读的认真态度一点都没变,实实在在地读了7个多小时。合上书的一瞬间,天色已暗,阵雨初停,神清气爽。

《巴黎图书馆》写的是发生在巴黎亚美利加图书馆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来自巴黎中产阶级家庭、热爱阅读的女孩奥黛尔,求职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她父亲是一名警察局中层,母亲是传统善良的家庭妇女,孪生弟弟雷米是名思想激进、满腔热血的大学生。奥黛尔十分热爱图书馆的工作,也收获了友情和爱情。

二战爆发后,图书馆在纳粹恐怖高压下,努力维持着运转,只为给巴黎民众送去精神食粮,给官兵提供安定的心灵庇护所。

战争让生活布满乌云,也让人性善恶充分暴露。奥黛尔在友情和爱情中,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最后远走他乡……

50年后,美国小镇弗罗伊德,有着各种烦恼的青春期少女莉莉敲响了奥黛尔的大门,来到了奥黛尔身边。她们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始探讨反思人生的种种课题。

小说是在两个女孩的人生故事中交替铺展开来。

图书馆

奥黛尔所在的亚美利加图书馆于1920年成立,悬挂法美两国国旗,读者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其中四分之一是法国本地人。

“里德小姐坚信图书馆是为所有人敞开的。”

和平时期,图书馆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图书馆丰富的多语言藏书,使很多在异国他乡的旅人有种回到了家的感觉。

战争期间,图书馆不但努力坚持运营,坚决不关门歇业,更是制订了“军人服务计划”,担负起了给前线战士送书的重任,让他们能有个心灵的庇护所。

德军占领巴黎期间,犹太人不被允许进图书馆,图书馆的职员们就又开始给犹太人送书,这一送就是四年之久。

“图书馆不是只有砖瓦和书,它的核心是那些彼此关心的人。”

英国外交官夫人玛格丽特不懂法语,在巴黎没有朋友,十分苦闷,她来到亚美利加图书馆后,迅速爱上阅读,和奥黛尔成为好友,从此成为图书馆的一名志愿者,即使在战时也不愿离去,继续做着志愿工作。

“图书馆就是我的避风港。”

图书馆没有硝烟,没有恐怖,只有知识的宁静和安详。每天,忠实的读者们会穿过战乱的街道,来到这个安静的避风港。图书馆的大门仿佛是一道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当他们跨过门槛,纳粹、游街、盖世太保的喧嚣和恐怖都被隔离在了外面。

奥黛尔对莉莉说,“我活着就是为了阅读。”

同奥黛尔一样,图书馆的人们不知不觉便将对书籍的热爱传递给了更多的人,他们不仅帮助人们找到需要的书籍,更是用书籍的力量去温暖他们的心灵。

法籍俄国人鲍里斯的阅读疗法闻名于世,他知道什么书可以疗愈心灵,什么书适合夏天,什么书可以推荐给冒险者。

玛格丽特因为奥黛尔推荐的书,缓解了内心的苦闷,收获了真挚的友谊,有勇气重新昂扬面对生活。

在战争的艰难时刻,奥黛尔曾勇敢地握着伤员的手,用温柔的声音为他们读书、讲故事,带去一丝丝的安宁和希望。

前线的战士们写信给图书馆要求读书,阅读能让他们暂时离开现实的痛苦,提供心灵上的私密空间。

玛格丽特被纳粹抓入监狱,她读给狱友们听的故事,吸引住了纳粹军官,展开了一场禁忌之恋。

弟弟雷米去世的消息传来时,科恩教授递给奥黛尔一本《漫长的冬天》教她勇敢面对,乐观向上。

科恩教授的藏书遭到抢劫和破坏后,她的老书友、英国退休外交官普莱斯把攒了一辈子的藏书送给了科恩教授。

书陪着众人度过战争的难关,书帮助人们栖息心灵,书让人们收获友谊,书让大家在困境中坚持、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按照纯粹之爱的理解,爱该是耐心的,像《偷书贼》里的养父汉斯对莉赛尔谆谆善诱和悉心陪伴。爱是仁慈的,像《简爱》中简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原谅了他的一切。爱是无条件的,像《小王子》对于玫瑰花的爱,没有任何条件。

但这本书上说,爱不是耐心的,爱不是仁慈的,爱是有条件的。确实,书中记录的才是现实中的、真实的爱的样子。

奥黛尔的父母是爱孩子的,他们为孩子们准备好了一切,甚至为给女儿寻良缘,每周请一个小伙子回家吃饭。但他们都不懂得尊重,他们不支持女儿的爱好,更不支持女儿抛头露面去图书馆工作。他们也不支持儿子的选择,最终导致儿子为了证明自己偷偷参军上战场,最终死在了俘虏营里。

莉莉以为爸爸像她一样爱妈妈,在爸爸再婚典礼上,她也明白了世间的爱并不都一样。

奥黛尔爱保罗,她被不畏权势的保罗所吸引,最终却发现,在纳粹高压下,保罗的真实模样竟是那般的懦弱和残忍,最终收回了这份爱。

人性

书中对于战后法国向“通敌”女性清算有一部分触目惊心的描写,众人像扔一个物品一样向空中抛扔着通敌者的婴儿,通敌者则被剃光头发、一丝不挂,拖着游街。

法国民众羞辱通敌妇女,以宣泄失望和挫败感。保罗殴打羞辱玛格丽特就是来自做伪警察期间的郁闷和愤怒。

欺负弱小宣泄不满,正是人性中最丑陋的部分。

书中另外笔墨较重的部分便是嫉妒。

比如奥黛尔为什么会从巴黎消失,嫁给美国人搬到大洋彼岸?

奥黛尔告诫莉莉“千万别泄露别人的秘密,这是世界上最邪恶的事。”就是因为泄露别人的秘密,她的余生一直背负着悔恨和遗憾而活,甚至改嫁他人,远渡重洋,背井离乡。

而奥黛尔的“泄露别人的秘密”的错,就是她的嫉妒心理作祟。

武志红在《深度关系》一书中总结,嫉恨心理有这样五部曲:1我不相信好东西会属于我。2看见别人有好东西我想抢。3但抢了还是不相信它能属于我。4我干脆毁了好东西。5同归于尽。

奥黛尔和玛格丽特有一段真挚的友谊,但玛格丽特的光环显然太过耀眼。她漂亮、富有又身份高贵,有着缤纷多彩的生活,这一切都让奥黛尔心生嫉妒。当奥黛尔得知玛格丽特和纳粹有情时,终于有了唾弃她的理由。

她想毁了好东西。

她带着报复、残忍的快感告诉伪警察保罗:她有一个德国情人。

是她毁了玛格丽特,是她打断了她的手指、剪掉了她的头发、抢走了她的项链,嫉妒之心让她忘记了,是玛格丽特战前战后一直陪在她身边,是她舍弃回家待在图书馆里志愿服务,是她铤而走险去黑市换昂贵的食物寄给雷米弟弟。

奥黛尔对于自己的认知一无所有,她甚至忘了,当初自己就是因为嫉妒而和弟弟的女友、自己的同事比茨闹别扭。

而写告密信的西蒙夫人也是因为嫉妒科恩教授,而不惜一封封地举报图书馆、陷害无辜的人。

莉莉的继母埃莉嫉妒莉莉的亲生母亲,要强地自己照顾两个婴儿,导致抑郁寡欢,钻进牛角尖。

莉莉也是因为嫉妒好友玛丽,而差点向玛丽现男友揭发好友多彩的“情史”。

奥黛尔用出走半生来忏悔自己的嫉妒,她对莉莉说:我想告诉你,是不想你犯同样的错误,控制住你的嫉妒心,否则你会被它控制。

奥黛尔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帮助莉莉成长,控制住嫉妒心,不窥视别人的秘密。

嫉妒是人性,来自深层次的自卑。不因嫉妒而失态乃至报复便是超越。

0 阅读:0

琉璃翻书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