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多特蒙德为什么一直在卖大牌给别的俱乐部,自己却不能发展成为豪门。
从财政、管理的角度阐述了他们发展受到制约,很难进一步在德甲取得突破的问题。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再到如今,其实有很多球队是有拿过德甲冠军的。多特蒙德拿过,斯图加特、沃尔夫斯堡、勒沃库森等球队也趁拜仁中途打盹的时期拿到过一些冠军,但是这些球队都好景不长。
拿到一两次冠军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没办法维持长久的繁荣。
这个跟上进心其实没有太大关系,主要还是跟市场环境存在较大关系。
熟悉德甲的球迷都知道,这个联赛有个独特的规定,50+1政策。这个政策设定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约束大俱乐部发展的。
不能大肆引进外资,有各种特殊的规定,需要让德甲的联赛处于平衡。
有这个政策的约束,德甲各支球队发展只能量入而出,联赛经营、发展规模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像英超那边,保级队能拿到的电视转播费,都有很多,很多英冠球队都巴不得升入英超。
只要能到英超,就能赚大钱,刺激了联赛的发展。
德甲就不具备这样的规模。财政、市场还有电视转播方面跟英超都没法比,虽然是五大联赛,可是整体的经济效益是比不上人家的,有点小本经营的味道。
在这样的体制下,许多德甲球队也只能慢慢发展,寻求竞技和商业的平衡。
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博斯曼法案的实行,也是让中小俱乐部也是较难生存。随着法案的诞生,许多中小球队的球员为了寻求发展,都会想着要去豪门踢球,能拿高薪,也有不错的收入。
许多球员内心想的会是在小俱乐部当跳板,踢出名堂有所成就,就去拜仁、皇马、巴萨等球队,实现职业生涯的突破。
中小球队比较大的困境,就是留不住人才。往往一两个赛季夺冠,后面阵容就被拆得七零八落,队内的许多球星都走了。
薪资待遇有限,给不起高工资,这边给10万周薪,拜仁那边可以给20万甚至30万的周薪,一对比就没优势。
强行给高薪,这也不是不行,但是俱乐部会过得很艰难。工资结构水涨船高,一旦开了这个口,给球员高收入,其他球员也会纷纷效仿,马上还不到几年球队工资就会提升,导致俱乐部运营出现困境。
昔日那些破产的球队,无一不是这种短平快的代价。也有存在球队破产,前面发挥很好,后面走下坡路的过程。
小球队容错率没有豪门球队那么大。豪门出现失误还可以调整,中小球队出了问题,那就是万丈深渊,很难从低谷中爬起来。
看看沙尔克04、汉堡等老牌强队的处境就知道了,昔日德甲的老牌劲旅近期也是举步维艰,已经无法与拜仁相提抗衡。
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和他交流碰撞出一个观点,就是讨论过这些中小球队,在联赛上怎么跟豪门抗衡的过程。
有个方向是可以操作的,就是让球队成为“黑店”模式。
每个赛季,不要去追求冠军,而是保持在欧冠、欧联的名单里,目标是进入资格赛以及正赛,通过高卖低买的策略保持竞争力。
联赛排名稳定在前六名,试图通过稳定的发展来让球队先获得利润。
这个阶段会很漫长,可以是十年或者二十年,先积累原始资金。
等资金到了一定数量,球员工资能够开得起了,就开始留住队内核心人才。一旦发现有好的球员,立马给予高薪,让他留在球队,避免去豪门俱乐部,尽可能保住球队的核心阵容。
等再过数年,有了稳定的阵容结构,那就可以朝豪门的路线去发展了。
这条道路很慢,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出结果的,但也是相对而言比较稳的一条路。用长期的发展来换短期冠军,不追求一时得失,只追求财政稳定。
这会是一条出路。
当然话虽这么说,理论是好的,现实如何操作会更困难。球迷可以侃侃而谈,球队运营者就需要耗点心思去好好进行规划。
方向对了,才有可能走得更远,取得成绩上的突破。
拜人,打不过就挖对方人,他不一家独大谁大?
都2025年了德甲还一堆球队守着50+1当饭吃,又想有土豪投钱还想要自己做主,哪有那么好的事?如果放开50+1柏林赫塔、法兰克福这些大城市的球队早就起飞了
有拜仁,德甲永无希望。
有南大王在,永无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