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的妈妈向振熙年轻的时候可漂亮,她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名师杨昌济的妻子。向振熙和杨昌济是表兄妹关系,年轻时候的杨昌济老是去她家玩,这么一来二去的,两人就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了,最后就结成夫妻。
婚后,一个人在外面教书讲学,另一个人就在家里照顾丈夫、养育孩子,日子过得安静又幸福美满,岁月就在这种平静里满是幸福地流淌着。
1901年,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出生了。杨昌济盼着女儿特别聪慧,就给她取了这个名儿。
不过,女儿出生后,杨昌济就有压力了。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他对未来充满担忧,就有了去海外留学的念头。在那个深夜,油灯亮着,向振熙把家里的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支持丈夫,这深情真的很让人感动。
1903年正月,杨昌济就和自己深爱的妻子,还有那才两岁的小女儿告别了,然后就开启了去日本留学的行程,他是往东渡海去日本的。在这之后,他又到英国、德国去了,这一路辗转。
一直到1913年,杨昌济才学业有成,带着满满的荣誉回国了。他这漫长的求学之路,总算在这一年看到收获的希望了。这十年的时间里,他的思想慢慢变得成熟起来。回到湖南长沙之后,他就在一所师范学校当老师了,开始培养年轻人,为国家造就栋梁之才。
就在这个时候,青年毛泽东进入了杨昌济的视野。毛泽东可跟别人不一样,他和萧子升、蔡和森他们都有着远大的志向,不过毛泽东说他啥事儿都愿意尝试,就为了改变中国。
1918年学生毕业之际,杨昌济把自己的思想教给了学生,还提议毛泽东留在国内探寻中国的问题。经杨昌济推荐,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就在这个时候,他和杨开慧的感情越来越深,确定了恋爱关系。
1920年1月的时候,杨昌济病得很重,最后去世了。在快要不行的时候,他把杨开慧托付给了毛泽东。
从那以后,毛泽东和杨开慧毫不犹豫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向振熙对他们的革命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1922年,他们的头一个孩子毛岸英在长沙清水塘诞生。
毛泽东因为革命工作太忙,没功夫照顾妻子,可杨开慧一点怨言都没有。往后那几年,杨开慧又生了两个孩子,她就跟着丈夫到处跑,默默地付出。
1926年的时候,杨开慧跟着自己的丈夫到韶山去,办起了农民夜校。没过多长时间,毛泽东就去湘赣边界领导秋收暴动了,哪知道这一分开就再也见不着了。
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就带着兵上井冈山去了。这时候敌人一封锁,他和杨开慧就联系不上了。杨开慧,就带着三个娃在板仓待着,还一直坚持斗争,这一坚持就是艰苦的三年。
在板仓那个地方,日子过得可不容易了,全靠毛泽民从上海寄钱过来帮扶着。
1930年的时候,杨开慧在长沙被敌人给抓走了,毛岸英也跟着进了监狱。在监狱里,敌人严刑拷打杨开慧,可她特别坚定,坚决不屈服。她就说:“死,也就只能吓唬那些胆小的人,想让我跟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了。”
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遭到枪杀,那时她才29岁。
杨开慧牺牲之后,她的遗体被老乡们抢回来运到板仓,葬在了棉花坡。
毛泽东晓得杨开慧牺牲以后,特别悲痛地跟岳母讲:“开慧不在了,我做啥都没法弥补。”
有人这么想,如果杨开慧能跟着丈夫一块儿上井冈山,一块儿长征的话,说不定就能像周总理和邓颖超那样,拥有相伴到老的爱情。
可是,历史不存在假如。杨开慧拿自己的生命表明了对革命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贞。她就像在革命烈火里绚丽盛开的坚强玫瑰,她的精神永远闪耀着光芒,一直鼓舞着后来的人勇往直前,去追逐梦想。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老是提起自己已逝的妻子杨开慧,他的这份深情真的特别让人感动。
1957年的时候,杨开慧有个好友叫李淑一,她写了首词,叫《菩萨蛮・惊梦》,拿给毛主席看,想让毛主席给点评点评,还盼着毛主席能把当年写的《虞美人・枕上》抄录一下。
可是,毛主席没有按照李淑一的想法去抄录旧词,而是新创作了一首《蝶恋花》。
这背后有很深层的缘由。
其一,李淑一的词是为悼念丈夫写的。毛主席要是回一首写新婚甜蜜爱情的诗,那肯定不合适。当时他满脑子都是悼念故人的情绪,肯定得写一首悼念故人的词。
其二,《虞美人》在毛主席眼里是非常婉约又很私密的一首词。他在世的时候,从来都没把这首词发表在杂志上,就冲这点,就能看出他有多珍视这首词了,这么珍视的东西,哪会随随便便抄给别人。
听人说,这首词毛主席活着的时候从来都没发表过,一直到他老人家逝世之后才和大家见面。毛主席生前把这词交给了一个卫士保管,就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这词有很不一般的意义。
1962年秋末的时候,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有了孩子,毛主席给这孩子取名叫孔继宁。刚体会到当外公的那种高兴劲儿,毛主席又接到长沙杨开智打来的电话,晓得杨老太太92岁的时候与世长辞了。
毛主席才刚刚沉浸于新生命带来的欢喜,一下子就被失去亲人的痛苦给笼罩住了。在毛主席看来,古稀老人离世本来应该是既有哀伤也有欣慰的,可一想到亡妻杨开慧,心里还是难过得不行。
那年春天,毛主席让岸青和邵华到长沙去看望老人,这也算是让老人少了些遗憾。秘书问杨老太太的后事该咋办的时候,毛主席心里久久没法平静。他打算从自己的稿费里拿出500元当丧礼费,还亲自给杨开智写了信。
信里写着,对杨老夫人离世很是悲痛。还说,葬仪能跟杨开慧葬在一块儿,毕竟两家就像一家,没什么分别。这么多年了,毛主席一直记挂着岳母,也从没忘掉去世的妻子杨开慧,他这种真情实意,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光。
得说一下,1982年,这时候毛主席都逝世6年了。在湖南长沙杨开慧的故居,那儿的工作人员在修房子的时候,无意间在墙缝里头发现了杨开慧在1930年之前写的手稿。那纸张虽说已经发黄了,不过字儿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可惜,毛主席在生前都没能看到这些手稿。历史老是有这种无情的遗憾,不过也恰恰是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毛主席和杨开慧之间那种深沉的爱意。
我们老是会寻思,要是杨开慧没有英勇牺牲,他们的爱情该有多美好?说不定,他们真就成了最让人眼红的伴侣,手拉手走过更多的日子,一块儿见证新中国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