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16日,时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的刘海清与妻子张文清在湖北宜都地方官员的陪同下,前往宜沙战役遗址进行考察。他们特别走访了当年刘海清亲自参与敌后行动的潘家湾梁山村,重温了那段历史。
渡江战役结束后,第四野战军迅速向南推进。第十三兵团等部队随即发动了宜沙战役。然而,宋希濂率领的防守部队未进行抵抗便主动撤退,放弃了原本驻守的鄂西长江中游防线。这一变故使得原本计划的作战行动迅速转变为追击战。
时任38军112师334团团长的刘海清接到命令,带领部队深入敌后。考虑到敌军行动敏捷,刘海清意识到如果按常规方式追击,很难取得显著成果。因此,他提出了一个策略:选择捷径,提前赶到敌军前方,然后回头拦截。尽管师部曾指示334团进行休整,但刘海清认为这样可能会错失良机,导致敌人逃脱。他果断决定,大胆插入潘家湾梁山村,最终成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谈话过程中,刘海清将军似乎突然回忆起一件事,便顺口提了起来: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我军运用了擅长的穿插截击战术。部队连夜急行军一百多里,成功切断了美军的撤退路线。成功守住阵地后,彭德怀司令员向三十八军发送了贺电,电报结尾写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这一战例充分展现了我军灵活机动的作战特点。
【一】
电影《志愿军之雄兵出击》里,讲述了38军113师在三所里和龙源里进行的一次大胆穿插行动。这支部队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术智慧,成功完成了任务。他们的行动不仅体现了志愿军的战斗精神,也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次穿插行动在电影中被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当时战场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这一事件广为人知,几乎无人不晓,影视作品也对其进行了详细刻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部队渡江过程中,师长江潮下达了一道特殊命令:所有士兵必须脱下裤子,待抵达对岸后再重新穿上。
在影片中,指挥部队渡江并提议脱掉裤子过河的角色是李默尹,他担任作战参谋。然而,这个人物并非真实存在,而是编剧虚构出来的。
电影中未能展现113师副师长刘海清的形象,确实令人感到惋惜。正是他提出了关键建议,并亲自带领两个团作为先锋部队渡江。这一历史细节在影片中的缺失,无疑是一大遗憾。
刘海清在38军里以擅长打硬仗和巧仗而闻名,尤其以智谋和决断力著称。他12岁就投身革命,先后担任过宣传员、通讯员、警卫员、排长和连长等职务,通过实战历练逐渐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
在宜沙战役的关键时刻,刘海清指挥先锋部队迅速行动,成功封锁敌军退路。这次果断的追击行动中,我军不仅击溃了敌15军729团在内的6000多名敌军,还活捉了敌团指挥官。这一系列战术动作有效瓦解了敌方防线,为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38军赴朝参战之前,刘海清凭借出色的表现,已经晋升为113师副师长。
1950年10月19日,38军作为第一批进入朝鲜的中国志愿军部队,从辑安跨过边境。当时,整个38军士气高涨,充满必胜的信念。这支部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全体官兵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决心在战场上展现中国军人的英勇与实力。作为先头部队,38军的行动标志着中国正式介入朝鲜战争,也预示着这场战争将进入新的阶段。
刚离开没多久,梁兴初就因延误战机受到指责,这让整个38军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决心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一雪前耻。
在抗美援朝的首场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作为“联合国军”的指挥官,对志愿军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他坚信所遭遇的只是中国的少量兵力,因此毫不迟疑地命令部队继续北进,目标是在圣诞节前将前线推至鸭绿江边。
在首次交锋结束后,彭德怀预见到美军可能乘胜追击,向北推进。为此,他迅速制定了第二次战役的作战方案。为了增强志愿军的战斗力,中央军委决定增派第九兵团进入朝鲜战场。这一部署旨在确保我军在东西两线都能占据兵力上的优势,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充分准备。
按照预先部署的诱敌战术,志愿军部队有计划地实施战略性撤退,同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向南方进行纵深穿插,旨在切断敌军后方补给线。
截至11月25日,志愿军率先在西线地区展开了进攻行动。
第38集团军的主要目标是向德川地区的敌军发动攻势。
在德川战役中,刘海清副师长亲自指挥两个团的兵力,采取迂回战术,从南面包抄德川。这一行动与112师协同作战,形成了对德川的全面包围态势。
为了迅速渡过大同江,刘海清在严寒条件下果断命令全体士兵脱下裤子。这一决定体现了他在紧急情况下的迅速反应和指挥能力,确保了部队能够高效执行任务。尽管环境恶劣,但刘海清的决策帮助部队克服了自然障碍,展现了其领导才能和对任务的坚定承诺。
截至11月26日,38军和42军已经成功完成了在宁远和德川区域的战斗任务。这两支部队不仅重创了南朝鲜军的第七师和第八师,还成功突破了敌军的防线,为后续战役的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彭德怀将军在西线战役中制定了战略部署,旨在对敌军实施大规模歼灭。他计划将主要由美军组成的“联合国军”封锁在清川江两岸区域。执行正面进攻任务的是39军、40军、50军和66军,而38军和42军则分别从内外两线包抄,切断敌人的撤退路线。这一布局旨在确保敌军无法逃脱,从而实现全面围歼的目标。
【二】
1950年11月27日早上11点,梁兴初军长向113师发出紧急命令,指示他们迅速推进到军隅里南面的三所里,目的是封锁美军的撤退路线。
梁兴初在电话中并未详细说明,但113师从师长江潮到普通士兵,都清楚这次行动的关键性。能否在三所里成功拦截敌军,将直接影响整个战局的走向。这场战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有人都明白它的战略意义。
刘海清回忆说,当时担任38军副司令员的韩先楚,明确向113师下达了三项任务。
任务要求明确:首先,队伍需在傍晚六点前启程;其次,行进途中不论遭遇何种阻碍,均不得中断行程;最后,抵达三所里后,务必全力以赴,不惜任何代价阻击敌方。
在德川战役之前,38军已经连续作战两天。为了挽回第一次战役的失利,梁兴初决定不与其他部队合作,而是让38军独立承担进攻德川的任务。虽然这一决策让部队士气大振,但也带来了连续作战的疲劳问题,导致战斗力有所下降。
38军在德川连续作战两天,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
接到梁兴初的指令后,113师立刻行动,连动员工作都没来得及展开。当天下午,他们就要启程。据该师的老兵回忆,他们的出发时间定在了下午5点,比原定的准备时间提前了整整一小时。
在部队集结的间隙,师长姜潮、政委于敬山、副师长刘海清等高层指挥官聚集一处,共同商讨即将展开的军事行动方案。
刘海清像往常一样,毫不犹豫地挑起了先锋的重担,率领338团走在最前面,为整个师团开辟道路。为了确保与师部保持顺畅沟通,他还特意携带了一台小型无线电设备。
最初,师部制定的作战方案是让部队马不停蹄直奔军隅里,但实际行军后,大家才真正体会到这条路有多难走。
要在崎岖的山路上疾驰70公里,还得赶超美军的车辆,这绝对是对人体力和意志的双重挑战。
腿部受伤是常见的事,但脚部磨破只能算轻伤。许多士兵在急行军时突然倒下,为了不影响整体进度,他们只能自行追赶队伍。
113师经过整夜急行军后,师领导发现部队损耗严重,认为继续高强度行军不妥。考虑到白天美军战机频繁活动,他们决定让部队在黎明前休整,补充早餐后再继续前进。
刘海清直接打电话到师部,明确表示不同意原地休整。
刘海清提出反对意见,主要是担心部队可能无法在美军之前抵达三所里。然而,电报中的另一句话却促使38师师首长迅速达成了一致决定。
“如果我们现在停下脚步,很可能会像第一次那样再次失败。”
在38军全体官兵心中,首场战役的失利始终是一个难以释怀的遗憾。这场战斗的失败,给每位指挥员和战士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他们军旅生涯中无法抹去的记忆。尽管时间流逝,但那次战役的教训依然时刻提醒着他们,激励着他们在后续的战斗中更加奋勇向前。
于敬山政委当场表态,支持刘海清提出的方案。师长看到政委已经同意,便不再迟疑,立即下达命令,要求部队提速前进,务必抢在美军之前抵达三所里。
在第二次战役前夕,113师召开的这次师部会议虽然只持续了不到20分钟,但为后续战事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次短促的会议看似平常,实则意义重大,为战役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关键的战略指引。
江潮、于敬山和刘海清若是因对士兵的担忧而稍有迟疑,战局便可能被耽误。113师抵达三所里时,仅仅比撤退的美军快了五分钟。
当113师全速赶往三所里的途中,刘海清做出了一个果断决定。他命令部队舍弃所有伪装装备,以最轻便的状态快速推进。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士兵们的负担,更提高了行军效率,为后续行动赢得了宝贵时间。
刘海清指出,虽然第一次战役已经结束,但入朝作战的中国部队仍没有明显的识别标志。由于敌军飞机在空中活动,他们无法准确辨认出我军身份。
起初,刘海清显得格外谨慎,仅命令前卫连解除隐蔽标记。确认一切安全后,他才放心地指示整个前卫团卸下伪装,迅速推进。
刘海清到达三所里后,迅速加入战斗。在美军骑兵第一师到来之前,他果断炸毁了大同江桥,切断了敌军的北上支援。随后,他察觉到三所里西侧的龙源里还有一条撤退通道,便立即率领337团赶往龙源里进行部署。
在38军阻击敌军于三所里和龙源里的关键战役中,副师长刘海清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和战术部署,有效组织了部队的防御和反击,为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刘海清在战场上的果断决策和灵活应变,不仅稳定了军心,还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作战效率。他的卓越表现,使得38军成功完成了封锁任务,为后续战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场战斗充分展现了刘海清作为军事指挥官的非凡能力和重要作用。
【三】
师长江潮从海外归来后,先后担任了军参谋长和副军长的职务。随后,他被调到南京军事学院深造。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出色表现,学院决定让他留校任职。他在学院内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包括炮兵教授会主任、合同战术教研室副主任以及训练部副部长。这些职务的担任,充分展示了他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厚造诣和领导才能。
1955年9月,江潮获得了大校的军衔。到了1964年,他的军衔提升到了少将。
于敬山和江潮的职业生涯轨迹相似。两人回国后,先后担任了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和政委等职务。随后,于敬山被调至军委炮兵政治部担任副主任,并在第二炮兵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9月,于敬山荣获大校军衔。到了1964年,他的军衔进一步提升,被任命为少将。
刘海清在113师担任副师长后,逐步晋升为代理师长、师长,随后又升任军参谋长、副军长,最终成为军长。由于在第二次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他被授予二等功。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刘海清同样获得了大校的军衔。
可惜的是,刘海清错过了1964年的晋升机会。后来,由于军队一度取消了军衔制度,他最终也没能获得将军军衔。
1962年,刘海清在军事学院基本系完成学业后,继续致力于我军的现代化发展。他先后担任了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以及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军区司令员等职务。
1988年9月14日,中国军队重新启用了军衔制度。按照当时的级别评定标准,刘海清原本有资格被授予中将军衔。然而,由于他在1987年已经退休,未能赶上这次军衔授予,因此错过了获得新军衔的机会。
1988年3月,刘海清在第七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获得常委席位。这次会议期间,经过全体委员投票表决,他正式进入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成为核心领导成员之一。
在1993年2月召开的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刘海清再次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长期以来,刘海清将军的事迹鲜为人知,但实际上他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誉。苏联方面甚至赋予他“三北将军”的称号,这源于他在担任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期间的卓越表现。当时,刘海清不仅参与了中央军委举办的华北战役训练,还亲自策划并指挥了乌鲁木齐军区的“三战”和“两反”军事演习,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
很多人为刘海清将军多次未能晋升将级感到惋惜,但将军本人对此并不在意。他向大家表示:
从大山深处走出的穷苦娃儿,能有现在的日子已经心满意足了。比起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我们更应该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想想那些为了理想献出生命的先烈,咱们这点儿苦算得了什么?活着就是最大的福气,能看着祖国一天天强大起来,能过上好日子,这些都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咱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才对得起他们的牺牲。
2007年8月18日,刘海清将军在北京去世,终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