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右史,唯爱作图,天启元贞致力于用心做好每一篇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收藏。您的互动将是最大的支持。

奥地利帝国的前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又称“多瑙河君主国”。

△1763年的奥地利哈布斯堡
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奥地利哈布斯堡并没有实现从普鲁士收回西里西亚的目标。从此,德意志内部出现了两大势均力敌的邦国。
然而讽刺的是,奥地利女大公玛利亚·特雷莎女皇接下来的领土野心却是在宿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协助下实现的。

1770年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除了在多瑙河中游有庞大的奥地利和匈牙利各国领土外,还有四块重要的飞地:前奥地利、奥属尼德兰、米兰公国、托斯卡纳大公国。
1772年,在腓特烈大帝的提议下,玛利亚·特雷莎女皇参与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饕餮盛宴,喜提加里西亚和洛多梅利亚王国地区,并获得了260万人口,使帝国的总人口达到了惊人的2,000万。

与此同时,奥地利还利用1774年新败于俄国的奥斯曼帝国的软弱,从其手中夺取了布科维纳地区。

△玛利亚·特蕾莎女皇
1780年,为奥地利哈布斯堡操劳了一辈子的玛利亚·特雷莎女皇去世。她在位期间,尽管奥地利仍是一个因袭传统的天主教国家,但也顺应时代走向了现代化。
女皇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她的继承者们显然不够优秀,缺乏经验而又容易冲动,最终给帝国招来了灾难。
拿破仑的阴影1792年,女皇的孙子弗朗茨二世继位,也是日后的奥地利帝国首任皇帝弗朗茨一世。这位年轻的皇帝联合普鲁士卷入了对法国大革命的干涉,结果却一败涂地。
1793年,当普鲁士与俄国第二次瓜分波兰的时候,奥地利没有参加。因为它正忙于与法国在奥属尼德兰的战事。

1795年,奥地利参与了第三次瓜分波兰,获得了“小波兰”地区,改称新加利西亚。然而不幸的消息是,奥属尼德兰被法国占领。
如果事情到此就结束了,那还算不错的结局,至少西失东补,奥地利哈布斯堡的版图也不至于太亏。
然而拿破仑的上台,给了奥地利哈布斯堡一记重重的耳光。

1797年,奥地利与撒丁王国在意大利惨败给了拿破仑,被迫签订《坎波福尔米奥和约》,承认对莱茵河左岸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占领,其中就包括奥属尼德兰和米兰。
不过奥地利还是获得了补偿,与法国一起瓜分了威尼斯共和国,得到了威尼托、伊斯特里亚和达尔马提亚地区,拥有了广阔的亚得里亚海海岸线。
可是,拿破仑没打算放过奥地利哈布斯堡,因为他要扩大法国的传统边界,打造一圈围绕法国的卫星国屏障。所以,肢解哈布斯堡领土成为他的既定目标。

1801年,奥地利哈布斯堡在意大利的属地托斯卡纳大公国被拿破仑废掉。1803年,根据《缔约要录》,莱茵河左岸失去土地的诸侯要求得到补偿,德意志几乎所有的教会公国被废,奥地利由此获得了萨尔茨堡。
1804年,拿破仑悍然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为了与拿破仑分庭抗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提前给自己预留了一个“奥地利皇帝”的世袭称号。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明智之举。

△神罗皇帝弗朗茨二世即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
接下来拿破仑的举动,彻底激怒了弗朗茨二世。1805年,拿破仑自封为意大利国王。一个科西嘉暴发户安敢如此?弗朗茨二世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

△拿破仑
于是,冲动的弗朗茨二世联合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并率先入侵了拿破仑的盟友巴伐利亚。
结果,奥地利与俄国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惨败给拿破仑,受到了冲动的惩罚。1806年,奥地利不仅被迫放弃了之前在《坎波福尔米奥和约》得到的所有领土,包括威尼托、伊斯特里亚和达尔马提亚,还把蒂罗尔割让给了巴伐利亚。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损失惨重。

奥地利受到的不仅是领土损失,伴随之来的还有精神侮辱。1806年6月,拿破仑策动德意志各邦成立了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的莱茵邦联,前奥地利领土被巴登和符腾堡瓜分,还发出通牒要求弗朗茨二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8月,弗朗茨二世无奈解散了早该被扔进历史垃圾堆的神圣罗马帝国,摇身一变成为了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
弗朗茨一世并不甘心失败,一直在寻找机会复仇。
奥地利驻巴黎大使梅特涅曾发出警告,不要试图与法国重开战端,否则就是愚蠢之举。但是弗朗茨一世显然没听进去,当拿破仑深陷西班牙战场之时,他觉得机会来了。

1809年,奥地利联合英国重开战端。没想到拿皇很生气,反应很迅速,后果很严重。在瓦格拉姆战役中,奥地利再次败北。战后,奥地利再次付出了惨痛的领土代价,不得不将萨尔茨堡割让给巴伐利亚,新加里西亚被割让给了华沙大公国这个傀儡国,连奥地利的本土都拿出了一部分组成了法国的伊利里亚行省,俄国则趁机占领了捷尔诺波尔。
至此,奥地利帝国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内陆国,笼罩在拿破仑的阴影之下。
除了割让领土之外,1810年,奥皇弗朗茨一世还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儿玛丽·路易丝嫁给了拿破仑。真是赔了公主又折兵!

△梅特涅
梅特涅一语成谶,由此得到了奥皇弗朗茨一世的信任,被任命为外交大臣。梅特涅在参加拿破仑婚礼期间刺探到了法国的下一个目标是征服俄国,非常满意地回到了奥地利。
梅特涅非常小心翼翼,尽量使奥地利置身事外。他支持拿破仑对俄国开战,但又秉持着“武装中立”的原则,不参与主要军事进攻。1812年,在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中,奥地利只派了3万人作为微不足道的角色,并一直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暗通款曲。

拿破仑远征俄国的失败,敲响了法兰西帝国的丧钟。1813年,在莱比锡各民族大会战当中,奥地利联合普鲁士、俄国、瑞典等大败拿破仑的军队,形势由此逆转。奥地利开始着手收复被法国夺走的领土。
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之后,由梅特涅主导的维也纳会议召开。会后,奥地利帝国不仅收复了大部分领土,而且还得到了伦巴第作为补偿。新加利西亚没有收回,被并入了俄国的附庸波兰会议王国,但俄国将捷尔诺波尔还给了奥地利;此外,波兰仅存的领土克拉科夫共和国由奥地利、普鲁士与沙皇俄国共同监管。

同时,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种延续,一个包括奥地利领土的德意志邦联成立。梅特涅确保奥地利在这个邦联中处于主导地位,并有能力联合其他各邦抵抗法国与俄国的蚕食以及抵制普鲁士的扩张。
奥地利再一次成为中欧的霸主,奥皇弗朗茨一世对此热泪盈眶,十分感激,特别授予了梅特涅以亲王的荣誉头衔,并于1821年将其升为帝国首相。
奥匈帝国的冲动梅特涅能够使奥地利恢复旧秩序,但却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无法阻挡国内革命的爆发。
1846年,克拉科夫共和国的波兰人起义,席卷整个加利西亚。奥皇非常生气,迅速派兵镇压了起义,并将克拉科夫共和国并入奥地利帝国的版图。
1848年,更大的危机来了,由法国引起的欧洲革命爆发。奥地利帝国内部烽火连天,起义遍及波西米亚、伦巴第、威尼托、匈牙利。撒丁王国趁机想要收复伦巴第、威尼托,匈牙利已开始了独立行动。

帝国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首相梅特涅不能应对,在竞争对手的排挤下,他只能灰溜溜地离开奥地利。
眼看帝国就要完蛋了,关键时刻还得看帝国的将军们。雷厉风行的温迪施格雷茨将军迅速平定了波西米亚的起义,拉德茨基将军也打败了撒丁王国,平定了伦巴第-威尼托的起义。

△年轻时期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最为棘手的就是匈牙利,新任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请求俄军介入。1849年,在奥地利、克罗地亚和俄国的联合绞杀下,匈牙利的革命烈火终于被扑灭,一切归于沉寂。
作为对匈牙利的惩罚,原属于匈牙利的克罗地亚、特兰西瓦尼亚以及巴纳特和伏伊伏丁那被抽出来,直接归维也纳与皇室管辖。

当然,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奥地利并没有支持俄国,被沙皇尼古拉认为是忘恩负义。其实,奥地利的算盘是:如果俄国战败,那么它将顺势兼并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可问题是,奥地利也没有明确说支持英法甚至派军队参战,怎么可能不劳而获?
要说鸡贼,还得是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加富尔看出了法国在意大利的野心,早就想取奥地利而代之。他派兵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就是来报个投名状。
最终,法国与撒丁王国结成了军事同盟。1859年,奥军在马真塔和索尔费里诺战役中被法军打得惨败,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亲自指挥也无济于事。

虽然法皇拿破仑三世不想看到意大利的统一,匆匆与奥地利议和,但奥地利还是付出了割让伦巴第的代价。
1864年,在俾斯麦的拉拢下,奥地利联合普鲁士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次年,奥地利获得了对荷尔斯泰因飞地的行政管辖权。

然而,奥地利实际上中了俾斯麦的计策,俾斯麦早就在策划一场针对奥地利的战争,将其排除在德意志之外。1866年,在俾斯麦的策划下,普鲁士与意大利结成同盟。同年,普鲁士找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

奥地利面临着两线作战,在关键性的萨多瓦战役中败给了普鲁士。奥地利的战败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首先,奥地利失去了荷尔斯泰因和威尼托,前者被并入普鲁士,后者被并入意大利。
其次,奥地利被排除在了德意志之外,与德意志的统一无缘。
第三,奥地利的战败再次引发了匈牙利独立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匈牙利独立,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只好与匈牙利贵族做出妥协,于1867年将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匈帝国。

△伊丽莎白皇后即茜茜公主
不可否认的是,奥匈帝国之所以能够成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来自巴伐利亚的伊丽莎白皇后即人们所熟知的“茜茜公主”扮演着重要的催化剂作用,在双方之间来回奔走,传递信息,赢得了匈牙利人的好感。

奥匈帝国是一个二元制帝国,由奥地利各国和匈牙利组成,前者没有官方正式名称,一般被称作内莱塔尼亚,后者可以对应的称作外莱塔尼亚,分界线是莱塔河;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匈牙利与奥地利各国享有平等的地位,有自己的宪法、政府和议会,但外交、军事和新增的财政部同维也纳共享。
可以说,奥匈帝国的成立使国家的命运转危为安,暂时避免了解体的可能。
本来奥匈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打算找德国复仇,但巴尔干形势的急剧变化,促使其决定与德国结盟。

1875年,奥斯曼帝国的属地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爆发起义,俄军出兵干涉打败了奥斯曼帝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后,奥匈帝国获得了对波黑以及新帕扎尔县的军事占领和行政管辖权,虽然名义上主权仍然属于奥斯曼帝国。
1879年,为了抵制沙俄在巴尔干的扩张,奥匈帝国与德国结成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也加入进来。
1889年,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和伊丽莎白皇后唯一的儿子鲁道夫在狩猎小屋和他的情人自杀身亡。

△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
于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弟弟卡尔·路德维希大公成了皇储。但他的这位弟弟很快意外死亡,他的侄子即卡尔·路德维希的儿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成为皇储。
奥匈帝国对波黑的军事占领只是各方妥协的产物,为了彻底解决波黑问题,1908年,奥匈帝国悍然吞并了波黑,正式将其并入奥匈帝国的版图,成帝国中央直辖省。这件事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强烈不满。

至此,奥匈帝国的秋海棠版图正式形成。这个版图几乎堪称完美,四周是连绵不断的山脉和森林,形成一圈战略屏障,中间是土地肥沃的多瑙河平原,盛产粮食。
皇储斐迪南大公并不受老皇帝的喜欢,因为1900年他执意娶了一位不太出名的女贵族为妻,与维也纳宫廷的传统不符。
斐迪南大公很郁闷,想带着自己的妻子去外地显摆显摆,没想到在波黑送了命。

1914年,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凶手是塞尔维亚军情处指挥的“黑手”组织成员之一加夫里洛·普林西普,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斐迪南大公之所以遇刺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奥匈克三元帝国构想,主张从匈牙利王国中分出一个独立的克罗地亚王国,并且更要命的是要将波黑并入克罗地亚。这显然与塞尔维亚的大塞尔维亚联邦构想冲突,因为波黑也是大塞尔维亚联邦的一环。刺杀者普林西普对此供认不讳,“作为未来的皇帝,他的改革措施将成为建立大塞维尔联邦的绊脚石”。

△斐迪南大公的三元帝国设想
殊不知,这位斐迪南大公虽然讨厌塞尔维亚人,但是并不想对塞尔维亚人动武。真正想对塞尔维亚动武的恰恰是那位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他手下的那帮巴尔干问题专家以及好战的将军们。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之后,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对塞尔维亚提出了令人难以接受的苛刻要求,并下达最后通牒。塞尔维亚拒绝了最后通牒,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紧接着俄国向奥匈宣战并进行全国总动员,德国紧随其后向俄国宣战并进行全国总动员,法国、英国相继卷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其实,正值夏收季节,奥匈帝国根本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寄希望于德国能够出面,但德皇威廉二世给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只是说全力支持,然后就自己去北欧度假去了。

△老年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此外,奥匈帝国这些好战的官员和将军们,只是叫嚣要“将塞尔维亚从地图上抹去”,却完全忽略了俄国参战的可能。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一生见证了太多亲人的死亡,被这种情绪所裹挟,冲动地签署了宣战书,“为了实现祖国的伟大、荣誉和强盛,如果在劫难逃,那就让我们从容赴难”。
结果老皇帝的话一语成谶,奥匈帝国只能从容赴死。1918年,奥匈帝国战败,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体。末代皇帝卡尔一世流亡国外,并于1922年去世,哈布斯堡王朝寿终正寝。奥地利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内陆小国。

△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一世
最初,以英美为首的协约国本无意肢解奥匈帝国,但奥匈末代皇帝卡尔一世执迷不悟,在帝国崩溃的前夕依然追随德国,甚至做着与德国合并的美梦。这下彻底激怒了协约国,协约国的宣传机器公开鼓噪,要将奥匈帝国“从欧洲地图上抹去”,“必须将所有的斯拉夫民族从德国和奥地利的统治下完全解放出来”。

△奥匈帝国的解体
促成奥匈帝国解体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哈布斯堡的理念过于包容,从不将身份认同建立在单一民族群体之上,这一点与沙皇俄国截然不同。哈布斯堡王朝从来没有强制推行过德意志化,在庞大的帝国中没有一个民族占据绝对多数,因而无法为一个主流身份的认同产生一个合适的土壤。所以,即便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不冲动,即便没有外部势力的干涉,这个帝国也难以维持长久。
参考书籍资料:《哈布斯堡王朝》、《帝国的崛起》、《世界通史》、《大国崛起》、《世界历史地图集》等。

(本图文由天启元贞独立创作完成,创作不易,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