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来源:武汉大学官网
7月11日,笔者在网络上发现有这么一则有关武汉大学2023年辅导员招聘公示,引发了网友不小的热议。
有人称2023年武汉大学拟招录的辅导员不属编制内,在看到聘用人员详细信息后,着实令人震惊,不免发出感叹:
如果辅导员不在编制内,那它究竟有何魅力,竟然能够吸引来清北复交中科大等,一众知名985高校硕博毕业生?
难道真的像有的网友说的那样,属编外工作?
很显然,这个问题不简单,值得探究!
根据公示信息表来看,2023年武汉大学录用了32名辅导员,其中有也3成,11人是武汉大学本校的硕博毕业生;北大4人;华中科技大学3人;中南大、中科大、浙大各2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大、清华、农大、吉大、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汉理工大学(211)各1人。
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竟然还有一名00后的清华硕士研究生,才23岁。此外,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那名博士毕业生,年龄也不过才26岁而已。
将这些高材生汇集在一起,真是“神仙打架”。
武汉大学对待2023年辅导员招聘一事设置了多道考核门槛,再结合初次录用名单来看,可见,最终结果出炉之前是筛除了不少人。
同为老牌985高校的武汉大学,这次招聘的辅导员并不是100%都能获得编制,因为在武汉大学公布的招聘辅导员“有关说明”中第六条清楚地写明了:
新聘用人员实行的是聘期制,虽然聘期内各项福利待遇(薪资、五险一金、职称、晋升渠道)都可享受同类同岗位事业编同等待遇。
但在聘期结束后要再进行考核,只有通过最终考核才能转入固定编制岗位。
所以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32位高材生也只是拟聘用人员而已,并不在编制内。
当然,转岗任教也是可以的,只不过难度大了些而已。
像清北复交、中科大、浙大等这类高校的博士毕业生,真是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按照道理来说,他们有这么高的学历和接受名校教育培养的学习背景,压根就不愁找不到工作。
可为何还会有这么多人应聘武汉大学辅导员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武汉大学官网公布的“2023年辅导员招聘启事”说明当中找到答案。
如下图标注所示:
“辅导员已成为学校后备干部培养和干部校地交流选拔的重要来源”
不难看出,武汉大学会重点培养招录的辅导员,提供较好的晋升环境。
这应该就是吸引众多985、211高校硕博毕业生应聘武汉大学辅导员一职的原因。
恰好印证了网上流传,一句人尽皆知、耳熟能详的话:“工作的尽头是编制”。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32位具有高深学识的名校硕博毕业生,经历过很多的考核并顺利过关,武大最终的考核也只不过是再次确认他们的能力而已,应该难不倒他们。
就这群人,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成功入职武汉大学后转入编制岗位,基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没有其他过多悬念。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有人提出质疑:“作为顶尖学府的清北博士毕业生,不走向科研岗位,这是不是浪费人才?”
在我看来,科研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高校开设的课程比较多,并不是任一专业毕业生都有必要去做科研。再者,科研也不能强求,一定要是学生兴趣所在,专业挂钩的情况下才适合去做科研。
毕竟,做科学研究是一件非常乏味的事情,要是博士毕业生本人没那个耐心和意愿,哪怕是整天把他关在实验室里,也得不出任何有创新成果的科学研究结论。
名校高才生在毕业后选择进入到编制内的并不在少数,以中石油在北京的招聘为例:几百名清北高才生同时应聘仅录用一人的岗位,便不难看出编制内的工作究竟是有多香。
大学毕业生就业这回事情,是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之间的双向选择,我们作为旁人看看就好,没必要多说什么。
况且,面对的还是一群智力超高的硕博毕业生,就更无需指点了。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