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一场高调的“宫斗戏码”在白宫悄然上演,主角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特斯拉掌门人埃隆·马斯克。两人在一次闭门会议中爆发激烈争执,场面之激烈,甚至一度传出近乎肢体冲突的声音。据《纽约时报》披露,隔壁来访的意大利总理都被吸引目光。这场意外的“吵架门”事件,不仅在政坛引发热议,也标志着马斯克在特朗普政府内部“失宠”的开始。
几小时后,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暗示自己将“重新聚焦”特斯拉等商业运营工作,言语中透露出不满与无奈。特朗普本人也在其社交平台发声,称“我们不再需要马斯克”,并强调马斯克并非国家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人物。这无疑是一种公开的“分手声明”。
表面看,这只是一次政策分歧引发的个别冲突,但从更深层次看,这背后隐藏着新一轮关税大战与美国内政格局中的复杂角力。特朗普核心圈内,目前实际上已分裂成四大阵营,各自主张迥异,甚至频频发生内部博弈。
四大阵营浮出水面
第一派,是对特朗普高度忠诚、行动听命的“坚定派”。以副总统万斯为代表,这一派更像是政治上的“执行团队”,对特朗普的每一项决定几乎没有质疑。他们不主导策略,但在特朗普需要“绝对忠诚”时是最可靠的后盾。
第二派,由前白宫顾问彼得·纳瓦罗领导,典型的经济民族主义者。他一向主张通过高关税保护美国本土产业,尤其是在与中国、欧洲的贸易摩擦中,他是推动“极限施压”路线的主要策划者。纳瓦罗的逻辑很简单:通过提高关税壁垒,逼迫对手让步。但这一套“猛药”,在经济复杂联动的现实中,并非总能奏效。
第三派,即财政部长贝森特一方,更多代表华尔街与传统金融利益集团的声音。贝森特曾在索罗斯旗下基金任职,后创办对冲基金,深谙市场之道。他主张关税政策应以稳定市场为核心,不反对贸易保护,但认为激进手段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引发资本外逃与金融动荡。
贝森特与纳瓦罗的分歧早已公开化。贝森特主张“战略渐进”,也就是逐步、选择性加税;而纳瓦罗则更倾向“震慑性惩罚”,一上来就给出高额税率以制造谈判筹码。这种冲突,也导致特朗普在决策时常常陷入“今天听他,明天听你”的反复。
第四派,单人作战,正是马斯克。他几乎是唯一的“全球化技术资本代表”,以跨国企业家的视角,长期主张市场自由与国际协作。他反对一切形式的贸易壁垒,强调技术、产品、资源和人才的全球流动性。在前几轮贸易争端中,他已经对关税政策表达过“婉转不满”。
然而这一次,马斯克的企业确实遭遇了实质打击。欧洲与北美市场对特斯拉电动车的抵制情绪上升,部分工厂也遭遇环保组织抗议。本轮关税政策若继续推进,意味着马斯克的全球业务布局将受到严重掣肘。除了中国市场外,几乎所有关键市场都面临阻力。
马斯克的“愤怒”和“失策”
尽管马斯克仍保持对特朗普本人的表面忠诚,但这次的冲突其实早有苗头。最直接的导火索,是他越过财政部,直接向总统推荐沙普利出任国税局代理局长,而没有征求贝森特意见。此举激怒了财政部长,二人因此在内阁会议上爆发冲突。最终,特朗普还是站在了贝森特一边,支持其推荐的福尔肯德出任税务局局长。马斯克这场“人事外交战”显然以失败告终。
这已经不是马斯克第一次在特朗普团队中“碰壁”。从特朗普胜选之初,马斯克便试图成为这届政府最重要的企业顾问之一。他频繁出席内阁会议,发言积极,甚至一度宣称“企业家应该有资格参与国家预算审查”。这种高调的参与方式,在一开始确实赢得了特朗普的关注。但随着政策逐步落实,传统势力重新聚拢,马斯克逐渐被边缘化。
更微妙的是,《华盛顿邮报》曾报道,马斯克曾试图进入五角大楼的战略简报会。特朗普对此极为不满,认为其“越界”,此后对其明显降温。紧接着,NASA预算大幅削减,而NASA又是SpaceX的关键客户,这无疑是一种“温和惩罚”。
马斯克想要什么,特朗普要给谁?
事实上,马斯克对特朗普的支持,并不只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认同。他更看重的是借助政治资源扩大其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与能源领域的“制度性地位”。换言之,他希望私人企业能在国家层级的项目中“吃到大单”。然而,特朗普并未完全满足他的期望,反而在加强与军方、华尔街、传统能源资本之间的合作,边缘化了这位技术资本代表。
如今看来,马斯克在政坛的“闯关”,基本宣告失败。他既未真正融入政府权力核心,也因高调干预与越权行为得罪了多个阵营。在政界的冒进,不仅没有带来企业利益上的实质扩张,反而让他在多个国际市场承压,企业运营也遭遇外部政策风险。
与此同时,特朗普却在政治操作中收获颇丰。他个人财富增长明显,正在筹备的加密货币项目和新一轮资本运作更是如火如荼。政治舞台,正在成为他重构财富与权力的“超级平台”。
尾声:一个信号时代的终点?
这一场“贝马之争”不仅是一次权力斗争,也预示着一个信号:在当前的美国政治环境中,企业家——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精英——想通过个人影响力撬动国家政策,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马斯克的“失意”,某种程度上象征了企业家主导政治议题的边界。他曾试图突破传统秩序,但在现实中撞上了制度性铁墙。而特朗普的政治路线,也更加明确地向传统资本和军工利益倾斜。
全球化企业家的“干政蜜月期”,100天就要落幕了吗?可能这个世界,并不真的“有钱大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