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成了大清第一个“扶弟魔”?他又是如何吐槽弟弟的?

能静居主人 2022-04-28 06:08:16

撰文|赵立波

曾国藩兄弟5人,除曾国落文才武略, 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深远外,四弟曾国荃的功名要高于其他3人, 不仅对于清朝功不可没, 对曾国藩的帮助也最大。曾国荃比曾国藩小13岁, 16岁时,跟着他的父亲到京师, 学于曾国藩, 很得乃兄的嘉许。 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年),曾国荃离开京师回原籍,曾国藩送他到芦沟桥,以诗为别, 写道:“ 辰君平、午君奇, 屈指老沅真白眉。 ”曾国演生庚辰岁,曾国华生壬午岁,曾国荃字沉甫,故以“辰君”、“午君、“老沅”分别代指3人,诗赞曾国荃才俊特出于兄弟几人之上。 曾国荃生性十分骄横, 史书记载他“ 少年奇气,调搅不群。 ”1847年曾国荃以府试第一人入县学, 不久举优贡。

1856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江西湖口惨败后, 被太平军围困南昌周围的狭小地区, 处境十分险恶。 曾国荃为了救援其兄,与吉安知府黄冕劝捐募勇数千人,援救江西, 连陷安福等地,进围吉安。 太平军凭险死守,等待援兵, 攻城非常困难。

曾国荃等采取挖壕筑垒的战略,实行长围久困之策。 以后攻安庆陷天京,曾国荃都以挖壕围城取胜,因此有了“曾铁桶” 的外号。据曾国落的女儿曾纪芬讲,曾国荃每次攻确一个大 一城市,或者打了胜仗,总要请假回家一次, 置田盖房,大约也是衣锦还乡, 炫耀武功的意思,曾国藩在军中十几年,权倾朝野, 却从来没有为自己营建过屋宅。

这事儿在同治六年的时候,曾国藩与幕僚赵烈文闲谈对曾国荃进行了一番吐槽。赵烈文问曾国藩说:沅师(曾国荃)住的地方,听说有个大水池,是吗?曾国藩说,舍弟宅外有一个池子,在上边又架桥,笑话的人说像庙宇,盖的屋子极其丑陋,却花费很多钱,并且招致邻里怨恨。“费钱是矣,招怨胡为者?”赵烈文不解地问。曾国藩说:“我们乡下没有大木材,如果有也是坟边或者屋子旁边的老树,多不愿卖,树都是松木,树油多还生虫子,不适合盖房子,平时就能值一缗,经他这么一弄炒到二十缗,弄得怨声载道。紧接着曾国藩又讲了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咸丰七年,我守孝在家,亲家母来看我儿媳,并且要在我这买高丽参。我家人说:乡下有什么好药材,既然你从省城过来,又为什么来这样的小地方来买呢?”回答说:“省城中的高丽参已为九大人(曾国荃)买尽。曾国藩说,我刚开始不信,派人打听还真是有这么一回事。每当买高丽参数十斤,走的时候用竹箱子装上,让人担着走,如果有人被刮伤,就让把人参嚼成渣,敷在伤口上,曾国藩吐槽说,也真不知他在哪弄到的海上仙方。”赵烈文听了忍不住笑起来。

再往回说,洪秀全为扭转危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起用了陈玉 成、李秀成、林绍璋等一 批青年将领。首先陈玉成率部攻克庐州,后又配合李秀成在乌衣渡大败清军,接着又乘胜追击,直下浦口, 攻破清军的江北大营,解了天京之围。 随后又在战略要地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之师十万余人, 湘军大将李续宾、曾国华同时毙命。正当曾国藩因为三河镇的惨败痛苦不堪的时候,曾国荃率领他的湘军, 攻破了吉安城。

曾国藩从吉安之役中, 看到了九弟曾国荃倔强不屈的性格和带兵打仗的才能, 认定他是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物。自此以后,曾国藩就,把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湘勇看作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处处予以照顾。曾国荃果然不负兄长的厚望,作战勇猛, 攻无不克。他手下的将士也大都是亡命之徒,个个凶狠残忍,每攻下一城,曾国荃命令大开杀戒三 日,任凭兵勇烧杀抢掠奸淫, 无恶不作。 因此这支湘勇在攻城时,都能奋不顾身, 挺而走险, 这个特点在后来围困安庆、 攻陷天京时表现尤为明显。

《清稗类钞·忠荩类》记载光绪十年,左宗棠问两江总督曾国荃:“老九一生得力何处?”曾说:“挥金如土,杀人如麻”。左宗棠听了,大笑说:“我固谓老九才气胜乃兄。”既然曾国荃自己都承认挥金如土,可见他的钱财如流水,绝对不是清流。

咸丰十年,曾国荃率军进驻安庆以北的集贤关, 开始了对安庆的围攻。安庆位于长江中游,溯江而上则能据汉口、 武昌, 顺水而下,则南京曾氏兄弟5人,此时太平军已无力战斗,大部被占领安庆后,曾国荃命令将投降。在湘江准备攻取安庆时,该生擒。 的太平军分成100人一批,该城已被太平军占领达9年之久。曾国荃入城后,曾国荃将英王府陈玉成财富据为己有,全部装上船只,运回湖南荷叶塘家中。而这种贪婪最终也给他埋下了祸患,结果还是曾国藩来收拾残局。

同治六年的三月十六日,伴随着一声巨响,湘军苦战十余年的天京词条城墙被炸药轰塌。眼睛早已通红的曾国荃词条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已经接近崩溃的地步,这个天下第一功终于被他获得,幕僚们给他汇报这一情况时,只见曾国荃光着脚,由于过分激动,汗水和泪水一齐流下,顾不得别的而是趴在床上睡一觉,按照正常发展来看,即将被犒赏指日可待。可是万万没想到,却换来了慈禧的一顿训斥,理由有二:一是幼天王洪天福贵为什么跑掉了?二是天京内的财宝哪里去了?对于这种卸磨杀驴局面,曾国藩似乎早有准备,于是给曾国荃写信:“然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收场耳。”由于气性大和战场的残酷,曾国荃也着实不易,破城的前几天,曾国藩还在信里说:“弟以倔强之性,值久劳久郁之后,一见亲人,涕泣一场,大闹一场,皆意中所有之事”。

曾国藩太了解这个弟弟了,随性、暴躁、偏执、容易耍孩子脾气,对功名极其热衷,却不太懂进退之道,为此曾国藩多次派幕僚用书信、面谈等方式对他进行“心理疏导”,以防在重大挫折面前造成崩溃。在朝廷免去曾国荃职务时,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辞气不平”,让在场的曾国藩也相当尴尬,具体是曾国荃当着数百位官员发表了怎样的讲话曾国藩未作描述,但是显然是公开了自己的所谓立场和底线,并且认为朝廷这么多年做的都是错的,而他才是对的。曾国藩显然认为他已经失去理智,荒谬至极,以至于不得不亲自出来灭火,配合朝廷让他赶紧回老家,最终靠着曾国藩的“减法智慧”才化解了危机。

曾国藩问赵烈文说:“外面的人怎么评价我跟九弟国荃?”赵烈文先是不说话,直到曾国藩说,你就说吧,足下跟我还分里外吗?接着赵烈文就跟曾国藩说:“沅师(曾国荃)性直而喜事,老师您举动周密慎重,您跟他见解不同,到了兄弟之情上则友爱无间,就算有非常紧急威逼的事情,您也从不有半句失言。曾国藩接过话头说:“三年秋,我履职两江总督这天,正是九弟被解除浙江巡抚的时候,当时我就看到他非常的愤恨不平,当时很多人在场,我当时感到非常的难堪。”接着这个话头二人又谈了很多关于兄弟之间的事情。这次聊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官府夜半掩门,让一个外人评介兄弟之间差异,这在极端谨慎的曾国藩交际圈内绝无仅有。

在曾国藩开始主动化解危局,距离湘军攻占金陵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裁撤曾国荃直接指挥的湘军两万五千人,并劝弟弟回家避避风头:“弟少耐数月以待之,而后知吾言之不缪也。”等几个月你就知道我说的没错了。因此曾国荃虽然渴望在功劳簿上享受的目的彻底落空,不得不黯然主动辞职,回想起“开缺回籍调理”,因此曾国藩也颇为不是滋味的对朝廷表达了:“求所为善聚不如善散,善始不如善终之道。”慈禧收到奏折除了高兴外也非常尴尬,就是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套老套路别玩了,没新鲜感,只能让人看到你们的浅薄。

慈禧最后表示金陵的圣库金银没就没吧,相信不是曾国荃抢走了,因此解除了这次危机。

厉害的是,曾国藩给弟弟八个字后,事情局面果然朝着曾国藩的预测方面去发展,先是曾国藩嘱咐弟弟不要轻易出来,最好“闭户三年”,“不必轻于一出。”在家看看书,干点农活放松一下也挺好。曾国荃也试着看看大哥的预言准不准,结果慈禧果然四次下发诏书求他出来当官,并且开出了山西巡抚的高位,曾国荃一看大哥确实料事如神,因此就继续推辞,死活不出来,显然就要争一口当初的窝囊气。

直到同治五年,慈禧又找他出来做湖北巡抚并帮办军务后,曾国藩才给他写信告诉他:“时候到了,今后也没人敢再处理你了。”原话是:“惟决计出山,则不可再请续假,恐人讥为自装身份太重也。余此信已为定论,下次不再商矣。”曾国荃对大哥的八字忠告佩服的五体投地,由此确实证明了曾国藩的高人一等,始终比一般人要多看五十年。

在兄弟二人拿下天京后,名望和位置都达到了巅峰时刻,他给弟弟写了一首非常富有智慧的诗作:“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总之就是要淡泊名利,越是成功越要看得风轻云淡,因为在曾国藩看来一切名利都是浮云,最终飘散的无影无踪。其实对于这种思想,曾国藩是一以贯之的。

从性情来讲,曾国藩从来都是比较谨慎,且终生以儒学规范作为人生指导。花半开,月半圆,是他一直追求的人生状态。无论在宦海浮沉的京官生涯,还是出任地方团练对抗太平军,他都是靠着这种精神坚持下来的。

早在同治元年,他就已经发现了自己的弟弟前线指挥官曾国荃词条开始有了膨胀,有时到处“乱放炮”发表一些对朝政不满的言论,对此,曾国藩一直对其不断敲打和训诫。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添窃高位,汝所统近两万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书信很长,暂录几笔,最后在后面还是警告他说:“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给后人之福被我一人享用,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其实教育他弟弟,不是一篇书信就能完成,对于不断敲打膨胀中的弟弟,曾国藩几乎是每月就要来几句。比如这年的六月,曾国藩对曾国荃的训诫更为严厉:“至阿兄忝窃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最后并且说:我真的担心我在名望全盛的时候不能给你们教育让你们能够走上正路,还担心在我身败名裂之际,会连累于你们,所以我现在不断地跟你互相劝诫。其实,曾国藩的话外音是,弟弟你如此膨胀,不知天高地厚,恐怕最后也要把我多年的谨慎也一同葬送。

也是这年的七月,听说曾国荃又买房子置地后,他又发来书信说:“良田美宅,来人指摘,弟当三思,不可自是。吾位固高,弟位亦实不卑,吾名固大,弟名亦实不小。”告诉他如果还不满足,祸患也就快来了。而真正让曾国荃领受到教训的是,在攻下天京后,慈禧词条不仅没有对他进行奖赏,而是不断责难,甚至要拿洪秀全词条儿子逃脱问罪曾国荃。其实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洪秀全的已经土崩瓦解,十几岁的孩子完全没有说明威胁,但是这个根源还在于,慈禧发现了曾国荃的不断膨胀和邀功,因此,这个危险的信号不断证明曾国藩是多么富有先见之明。

《清史稿》评价他都说:“国荃功高多谤。”对此,赵烈文有一个比较精辟的解释。在曾国藩说老九比较冤枉的时候,赵烈文这样阐述说:“有什么冤枉不冤枉的,自古成大功的,哪个没受过冤枉毁谤?招致杀身之祸的更是很多,沅师平时不修边幅,出现这些情况也很正常。”与此赵烈文还讲了一个事情,过去曾国荃委派专人进京,用了八百金买笺纸,京城中的人对此议论纷纷,这种花钱如流水的大度也是他遭受流言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说明他为什么攒不住钱。

这之后的一段记载,恰好说明了曾国荃大手大脚导致了经济困乏,不得以用为官去还债。

同治九年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说:“弟向未留剩活钱而用度日繁,亦渐有涸竭之意。”一段时间后在书信里再次对曾国藩表示:“住乡应酬亦大,明春有权住省城之意,借以省款客酒饭轿钱。”

曾国荃在家信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老兄甚至侄儿哭穷,不大可能是“哭穷”:一来不合老九的性格;二来瞒不住也不必瞒哄家人。到了光绪年间,曾国荃甚至还表达了“做官完账”的急切情直到光绪元年的时候给曾纪泽写信:“千辛万苦,乃得此处,虽撙节用之也,年可省出八千两完账。”五月十三日再次给曾纪泽、曾纪鸿兄弟写信说:“八年闲居……负欠如海。”

看来最终曾国藩虽然做了“扶弟魔”,而这个让他不省心的弟弟也确实为了这个家族做了许多事情,算是对曾国藩的另一种回报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