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发现农妇偷麦子,不但不追究,还要帮着她隐瞒

星空巨影 2025-04-27 13:52:36

谢静宜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琐忆》中讲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轶事。作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她回忆了一段令人感慨的经历。

在某年春夏交替之际,毛泽东乘坐专用列车对河北、河南及山东地区进行考察。正值小麦逐渐进入成熟期,农民们正忙碌于收割前的准备工作。毛泽东在列车上特别享受观察农民收割小麦的场景。

谢静宜注意到一名农妇环顾四周后,悄悄将麦子塞进衣袋。她对此感到十分愤怒,随即向毛主席报告:"主席,那边有人在偷麦子。"

毛主席察觉到了情况,但他并未公开表态,反而低声提醒谢静宜:“保持安静,不要声张。”

谢静宜感到困惑,她清楚毛主席一向对集体财产被盗深恶痛绝,但这次目睹农妇偷麦子,为何却制止旁人指责?

毛泽东注视着那位农村妇女,直到她消失在视野之外。他转过身,若有所思地对谢静宜说道,又仿佛在自言自语:"农民的口粮问题依然严峻!否则,她何必去捡那些麦粒?"

另一次,毛主席在专列上会见了一位地方官员。这位官员反映,农民普遍存在“瞒产”问题,比如实际收获一千斤粮食,却只上报八百斤,剩下的自己私藏,给政府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当那位地方官员离开后,谢静宜注意到毛主席面带微笑,并且对她说道:“听到农民隐瞒产量,我就感到欣慰。”

谢静宜对此感到困惑,她认为农民隐瞒产量是件大事,理应受到严厉处罚,但为何毛主席却显得很满意?这种反差让她难以理解。

毛主席随后表示:“把粮食藏在老百姓那里,这种做法很不错!”

谢静宜终于明白了,毛主席之所以感到高兴,是因为他理解了其中的深意。

毛泽东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他看来,只要能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即便出现"私藏粮食"、"虚报产量"等行为,他不仅不会追究责任,反而会给予理解和支持,甚至为此感到欣慰。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务实作风。

1965年夏季,毛泽东前往江西进行考察,但他并未前往省委办公地点,而是将当地几位主要官员召集到他的专用列车上,在车厢内举行了会议。

江西夏季降雨频繁,水渠遍布。毛主席专列停靠处附近也有不少沟渠。随行警卫和工作人员见状,提议去抓些鱼给主席尝尝鲜。

毛主席一贯坚持廉洁自律的原则,他从不利用特权享受特殊待遇。即便在休闲垂钓时,他也严格遵守这一准则,不会去私人承包的鱼塘,而是选择野外的自然水域。这些地方属于公共资源,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捕捞,无需支付任何费用。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毛主席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也展现了他对公共资源的尊重和对特权思想的抵制。

大伙儿一合计,决定去水沟抓鱼,想给毛主席改善一下饮食。

在江西这片水域丰富的地区,鱼类资源十分充足。不一会儿,大家就捕获了满满一大桶鱼,并迅速将其送往厨房处理。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询问谢静宜午餐安排。谢静宜兴奋地回应:“主席,今天特意为您准备了辣椒炒小鱼,给您换换口味!”

毛泽东略显惊讶,问道:“这鱼是从哪儿弄来的?”

谢静宜向毛主席讲述了大家去水渠捕鱼的经过,原本期待他会为此感到高兴。然而,毛主席听完后神色平静,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那些鱼还活着吗?”

谢静宜提到生存问题时,毛泽东回应道:"全部释放,从哪儿抓来的,就送回哪儿去。"

谢静宜一听,顿时有些慌张,赶紧解释道:“主席,这些鱼不是从私人鱼塘抓的,都是在公共水沟里捞的,不会影响村民。”

毛泽东的一句话深深印在了谢静宜的记忆里。他指出:“这池塘不属于某个家庭或个人,而是属于整个江西百姓的。”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

谢静宜听到这番话后深感内疚。她意识到,在毛主席看来,不仅仅是不能拿群众的东西,就连自然生长的资源也不能随意获取。因为如果自己多拿了一条鱼,就意味着当地百姓会少一条鱼,这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毛泽东始终秉持着为民服务的理念,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他坚持不侵占百姓的任何资源,即便是自然界中自由生长的物品,也绝不与普通民众争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人民领袖的高尚品格。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