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黄镇准备辞职,见到福特总统时,毛主席:你们要不要他?

星空巨影 2025-04-27 13:49:16

【前言】

1975年,黄镇在中国驻美国联络处工作期间,面临重重困难,深感无法完成中央交代的任务,因此萌生了辞职的念头。他随即向国内发送了辞职电报。然而,电报发出后,他始终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由于问题迟迟得不到处理,黄镇感到工作难以继续,于是决定向毛主席和周总理递交辞呈。他在电报中写道:

鉴于目前联络处的具体状况,我深感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经过慎重思考,为避免影响联络处这一重要机构正常运转,该机构肩负着执行主席重大战略决策的使命,我正式提出工作调动申请。

1975年12月,美国领导人杰拉尔德·福特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次访问标志着中美关系在尼克松总统1972年历史性访华后的进一步发展。福特与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副总理进行了会晤,双方就国际形势和双边关系交换了意见。这次访问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进程增添了新动力,也为后续的外交互动奠定了基础。福特的中国之行是冷战时期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里程碑,体现了双方在战略利益上的共同诉求。此次访问也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影响全球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

【毛主席:你们要不要黄镇】

1975年12月2日,中国驻美联络处负责人黄镇随同美国总统福特和国务卿基辛格访问北京。在中南海的会晤中,毛泽东主席与美方代表进行了重要会谈。值得注意的是,在福特和基辛格在场的情况下,毛主席主动谈及了黄镇即将离任的事宜。这次会面不仅展现了中美高层的直接交流,也凸显了黄镇在中美关系中的特殊地位。

黄镇听完毛主席的发言,立刻回应道:“我服从主席的安排。”随后,毛主席将目光转向福特,直接问道:“你们需要他吗?”

福特点头表示赞同,并强调双方关系十分融洽,认为黄镇应该返回美国。毛主席对此表示认可,认为黄镇继续留在美国是合适的。

黄镇意识到毛泽东在公开场合力挺他,内心倍感鼓舞,随即表态:"一定按照主席的要求办。"这种公开支持让黄镇深受感动,他立即表达了贯彻落实的决心。

毛主席在会上直接指出:“年轻人对黄镇有些看法。这帮人可不是好对付的,黄镇没少受他们的气。”这番话让黄镇感到如释重负,心里的憋屈瞬间消散,整个人都轻松了。

黄镇到家时,从红旗车上弯腰下来。夜晚的风吹在脸上带着寒意,但他一点不觉得冷,反而感到特别舒爽。

黄镇下了车,缓缓推开家门,深吸一口冬日的冷空气,整个人感觉精神焕发,心情愉悦,忍不住哼起了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黄镇踩着地面稀疏的积雪,昂首挺胸,毫不犹豫地向前走去,心中充满自信,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黄镇一进门,就端起桌上的茶杯,把剩下的茶一饮而尽。他满脸笑容,对着正在看书的妻子朱霖说:"朱霖,今晚咱们喝点酒怎么样?"

朱霖注意到黄镇整个人神采奕奕,和平常大不相同。她放下手中的书,起身问道:"看你这么开心,是有什么好事吗?"

黄镇长出一口气,轻松地表示:"事情搞定了!"

朱霖一听就明白黄镇指的是哪件事,立刻好奇地问他怎么处理的。黄镇随即把在中南海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朱霖,还补充道:

毛主席强调,老同志的经验仍有价值,不能小看他们。他指出自己是年纪最大的,希望年轻人能尊重老同志。当时有些年轻人不太认同,反问毛主席,是否老同志也该对年轻人宽容些。毛主席没有直接回应,沉默片刻后,建议双方都应多进行自我反思。

得知毛泽东肯定了黄镇在海外履职的表现,朱霖内心欣喜,情绪也随之振奋,她再次为黄镇斟满了一杯水。

朱霖径直走向柜子,拉开柜门,从里面拿出一瓶酒。与此同时,黄镇正捧着热乎乎的茶杯取暖。

黄镇见到朱霖时,忍不住感叹道:“主席真是太厉害了,他想要劝我,却没有直接找我谈,而是通过福特来传达他的意思……”

正聊着,门铃突然响了,小儿子赶紧跑去开门。他回来说:“爸,有人送了螃蟹过来。”黄镇没太在意,顺口问:“,知道我们要喝酒?谁送的?”小儿子答道:“是王洪文副主席的秘书,送了二十多只螃蟹。”

听完小儿子的请求,黄镇觉得当面回绝不太合适,于是捏着鼻子说道:“你就说我得了重感冒,不方便见人。”

黄镇的小儿子觉得挺奇怪的,他老爸一听到王洪文这名字就反应特别大,动作快得跟小伙子似的,赶紧捂住鼻子。

黄镇见小儿子还愣着,忍不住催促道:“还站着干嘛?赶紧去!”小儿子这才快步走到门口,按照黄镇教他的,把话原原本本转达给了王洪文的秘书。秘书听完,只好把螃蟹放下,转身走了。

黄镇正忙着打电话,让外交部办公厅的人告诉王洪文,送来的螃蟹已经收到了。这时,他的小儿子走进了客厅。

黄镇接完电话,看到儿子带回的二十多只螃蟹,心里觉得不能随便处理这些螃蟹。他决定把这些螃蟹分给陈丕显和孔原等人。

黄镇的行为让小儿子感到困惑不解,他暗自琢磨:“不过是几只螃蟹而已,有必要这么大动干戈吗?”

小儿子后来终于搞懂了父亲的用意:父亲如果不收下螃蟹,对方会觉得他不给面子;但收了之后又让外交部专门致谢,这是为了让对方清楚,有事情得走正式渠道,别想靠私人关系来套近乎。

听罢,小儿子忍不住笑出声来,低声嘀咕道:“老爸这病,来得可真是时候!”

在毛泽东的鼓励下,黄镇重拾了工作的决心,决定继续在外交岗位上发挥作用。他与妻子朱霖一同回到美国联络处,重新投入日常事务,撤销了之前提交的辞职申请。

福特总统的中国之行刚结束,中国政府就向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她的丈夫戴维发出了访问邀请。这一举动紧接在福特访华之后,显示出中国对尼克松家族的特殊重视。朱莉和戴维的访问不仅是对福特访华的延续,也是中美关系持续发展的一个信号。通过邀请尼克松的直系亲属,中国方面传递了对尼克松历史性访华的纪念和对未来双边关系发展的期待。这次访问安排在福特访华后不久,进一步强调了中美两国在政治和外交层面的互动频繁,以及双方对于加强沟通与合作的共同愿望。

12月29日深夜,朱莉·尼克松与丈夫戴维乘机抵达北京,入住酒店后开始等候毛泽东的接见安排。作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此次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抵达后不久,中方工作人员便告知他们已安排与毛泽东会面,具体时间待定。朱莉和戴维随即在酒店内休息,为即将到来的重要会面做准备。这次访问是继1972年尼克松总统历史性访华后,中美两国高层交往的延续,对促进双边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72年12月31日深夜,临近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尼克松总统的女儿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和她的丈夫戴维·艾森豪威尔应邀前往中南海。毛泽东主席亲自会见了这对美国客人,与他们进行了友好交谈。这次会面发生在中美关系缓和的关键时期,具有重要的外交意义。毛泽东与尼克松家族成员的互动,体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致力于改善双边关系的积极姿态。这次深夜会见也成为了中美外交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在外交部的协调下,黄镇与夫人朱霖陪同尼克松之女朱莉及其丈夫戴维,从北京出发前往外地进行访问。

1976年1月8日,黄镇携其夫人朱霖抵达广州并入住当地酒店。

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打破了宁静。朱霖迅速拿起听筒。来电者是他们的朋友康岱沙。

康岱沙告知朱霖“周总理去世了”,朱霖瞬间呼吸加重,泪水止不住地流下。黄镇观察到朱霖神色异常,立刻意识到可能发生了最不愿面对的事情。

整个夜晚,黄镇和朱霖都保持沉默,彼此未发一言,就这样睁着双眼直至天明。

清晨,黄镇和朱霖陪同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及其丈夫戴维共进早餐,然而黄镇和朱霖却毫无食欲,始终未曾动筷。

黄镇和朱霖在机场送别客人后,立即赶回北京,前往向周恩来总理的遗体进行告别。

那天,朱霖忍不住落泪,黄镇的眼眶也湿润了。回家的路上,外交部司机杨国恩同样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哭出了声……

1972年2月21日,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进行访问。

在华国锋代总理的陪同下,尼克松被带到了中南海,与毛主席再次会面。两人仿佛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展开了亲切而热烈的对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毛主席举起茶杯,与尼克松象征性地碰杯,以茶代酒,表达友好之情。

黄镇亲历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场景。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会见中周总理的缺席让他感到一丝落寞。

当晚,黄镇与朱霖陪同尼克松夫妇前往剧院观演。落座时,黄镇注意到原本属于周恩来的座位已换了他人,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失落。

4月5日那天,朱霖走进天安门广场,轻轻碰触柏树上的小白花。回忆起与周恩来总理共度的日子,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黄镇送朱霖抵达天安门广场后,由于不便公开露面,他只能待在车内,默默擦去眼角的泪水。

【黄镇:没有剩的干部就不要吃了】

1977年12月,黄镇被调回国内,出任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随后,他又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主管全国的文化发展工作。

黄镇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充满干劲地投入工作,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认可。邓小平曾这样评价他:“将军不辱使命!”

步入中年后,每当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黄镇的思绪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故乡。他常常回忆起家乡的乡亲们,还有那里的每一片草木,故乡的点点滴滴都让他深深眷恋。

1980年年末,黄镇前往安庆进行文化工作调研。

在那段时间里,黄镇冒着严寒和疲惫,回到家乡进行走访。他花了两天时间,挨家挨户地探望乡亲们,仔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他还特别嘱咐乡镇和村干部,要重点关照“五保”户和困难户的生活,同时要大力发展生产,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

1909年1月8日,黄镇在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黄山村的农家出生,从小对艺术充满兴趣。随着年龄增长,他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启发,逐渐形成了追求进步的世界观。

1925年,黄镇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读,之后又到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深造绘画专业。完成学业后,他在一所中学担任美术教师。

1929年,黄镇因声援进步学生遭到免职,一怒之下离开了故土。第二年,他加入冯玉祥的军队开始军旅生涯。在宁都起义后,黄镇正式加入了红军队伍。

1932年,黄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投身革命事业后,他始终未能重返故土,但对家人的牵挂从未减少,他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们的近况。

1937年年底,黄镇跟随八路军总部从山西洪洞县向东行进,目的地是沁州。与此同时,他的弟弟黄斌,作为新四军的干部,接到命令前往延安的“抗大”学习。巧合的是,黄斌的路线也经过洪洞县。那天晚上,尽管两兄弟距离很近,但由于彼此不知情,最终没能碰面。

黄斌在抗大完成学业后,返回家乡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随后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七师第五十五团的副团长,同时兼任政治处主任一职。

1942年,在无为县土桥一带的江面上,黄斌和他的同伴们遭遇了日军炮艇的突然攻击,不幸英勇殉国,年仅30岁。

1943年11月,黄镇在会见新四军七师副师长傅秋涛时,得知了弟弟阵亡的消息,内心深感痛苦。当天夜里,他在日记中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

听到这个消息,谁能无动于衷?我和弟弟一算,已经整整14年没见面了!

1949年9月,黄镇心中牵挂重重,家中不仅有弟媳、侄儿侄女,还有姐姐和长辈,更忘不了那些曾冒险为他弟弟所在的新四军七师五十五团传递消息的乡亲们。他多么希望自己能立刻飞回故土。鉴于家乡刚刚获得解放,华东军区特别派遣了一个加强排,确保黄镇的安全。

黄镇返乡后,打算与乡亲们交流,于是选择在横埠河与大家见面。他等了许久,却只看到零星几个人到场。事后他了解到,由于解放初期局势未稳,国民党特务活动频繁,因此在他周围设置了警戒,导致乡亲们不敢轻易前来。

了解实际情况后,黄镇点头表示理解,微笑着对身旁的士兵们说道:“这片区域是革命老区,也是咱们的家乡,没必要安排岗哨。”

黄镇提出请求后,守卫人员立即撤离了岗位。不出所料,村民们纷纷围上来与他交谈,附近的树上也爬满了好奇的孩子,整个场景显得格外活跃。

黄镇回到黄山村后,第一时间去了父母的墓地,祭奠了生前未能与他见最后一面的双亲。接着,他与村民们展开了交流,详细询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在交谈中,黄镇了解到,他老家目前最头疼的事是野猪泛滥。三公山一带山高林密,是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这些野猪经常从山上跑下来,祸害农田,不仅啃食稻谷、山芋等庄稼,还攻击家畜,甚至咬伤耕牛,给当地农民造成了严重损失。

黄镇认真听取了村民反映的情况,随后立即组织部队讨论解决方案。他亲自带队进山围捕野猪,成功猎杀了一头极具攻击性的野猪。这一行动使得林中的其他野生动物受到惊扰,迅速逃离了村庄周边区域。

次日,黄镇前往左宏富老人的住所,这位老人曾抚养他长达八年。一进门,黄镇便亲切地称呼道:“妈妈。”老人起初有些迟疑,随后才认出黄镇,激动地拍打他的手臂,感慨地说:“孩子,你终于回来了!”

聊了一阵后,老人把珍藏的八个鸡蛋都拿了出来,煮成了黄镇小时候最爱的糖水蛋。他亲手端到黄镇面前,静静地看着他吃下去。

黄镇准备离开时,老人眼中含着泪水,一路陪他走到村口,边走边叮嘱他要注意身体。等到黄镇走远,老人依旧站在原地,久久没有离开,直到最后才缓缓转身回去。

到家后,黄镇让妻子朱霖为老人缝制了一条棉裤,并叮嘱每月定期给老人汇款,直到老人离世。

1958年6月,黄镇在担任驻印尼大使期间,借回国汇报工作的机会,重返故里。他深入走访,实地考察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向基层干部强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

黄镇回乡时注意到,黄山村旁的马鞍山水库堤坝存在安全隐患,他随即向省级政府汇报了这一问题。

1959年,在省级部门的支持下,马鞍山水库大坝进行了加固工程,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风险,确保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全无忧。

1961年,黄镇被召回国,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主要负责亚非事务。

10月份,黄镇和妻子朱霖又一次回到了故乡。在汤家沟,黄镇打算和村民们聊聊,看看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

当地群众向黄镇反映布匹供应不足,导致衣物短缺。黄镇听后温和地回应:“情况很快就会改善,大家不妨将旧衣物修补后继续使用。”

黄镇掀起衣角,指着他身上的衣服说道:“这身衣服是国家配发的,专门用于对外场合。作为外交人员,我的职责就是维护国家形象。不过回到家里,我也和普通人一样,衣服破了就缝缝补补继续穿。”

午餐时,黄镇指着桌上摆满的本地特色莲藕,对妻子朱霖说:“这种藕是我老家特有的,你们那边可找不到。”

朱霖对黄镇的话很感兴趣,她夹起一片莲藕尝了尝,边嚼边赞叹:“这莲藕口感爽脆,味道不错。”

傍晚时分,黄镇抵达黄山村。村干部听说他来了,打算热情款待,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然而,黄镇一进村就明确表态:“不能吃鱼和肉,不能喝酒,也不能吃米饭。”

村干部在黄镇的要求下,从田里挖了些山芋,为他准备了一顿山芋饭。黄镇和朱霖见到这家乡的简单饭菜,感到十分愉悦,他们一边享用,一边愉快地交谈。

次日清晨,村干部提前送来了两大碗糯米汤圆,每碗都有五个大汤圆。见到黄镇时,村干部表示:“这是特意为您准备的早餐。”

黄镇瞧见这碗汤圆,心里直打鼓。他清楚,现在日子紧巴巴的,普通人家的早饭哪能这么丰盛。于是,他决定去村里转转,看看情况。不出所料,村里大部分人家,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碗里装的都是稀得能照出人影的山芋粥。

黄镇随后走访了村委会,发现村干部和村民们都在享用汤圆,而他们的食物与普通村民不同。黄镇见状,立即返回住所,急切地对妻子朱霖说:“我们得马上离开!”因此,尽管村干部特意送来了两大碗汤圆,黄镇和朱霖都未动一口。

午间时分,村干部再次邀请黄镇共进午餐。黄镇婉拒道:“不必招待我们,还是把村里50岁以上的老人、五保户和困难户都请到食堂,每人安排一份饭菜吧。”

黄镇走出门外,发现一个小孩坐在高大的桦树旁,手里捧着一碗小山芋,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他走近孩子,微笑着问道:“能给我一根吗?”小孩点点头,黄镇便从碗里取出一根,毫不犹豫地连皮带根吞了下去。

乡亲们见到黄镇的表现,纷纷赞叹:“黄镇将军建国初期就出任大使,常被外国元首款待,享受珍馐美味。可他回到家乡,跟咱们一样啃红薯。从中央下来的干部,真能跟老百姓一起吃苦享福!”

1973年5月,黄镇被委派担任中国驻美国联络处的负责人。

枞阳县计划建设一座11万伏的变电站,以升级区域水利系统。黄镇在海外得知此事后,立即采取行动,直接致函水电部负责人钱正英,积极推动项目落地。

1980年,黄镇重返故里。此次回乡,他筹集了10万元资金,用于在县城建造一座影剧院,以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品质。

黄镇还回忆起在枞阳县参与建设11万伏变电站的经历。他亲自视察了工程现场,仔细了解了项目带来的实际效益。当得知这座变电站有效解决了当地用电难题后,黄镇感到非常欣慰。

1988年,黄镇为了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筹集了10万元,并将这笔钱分别捐赠给了浮山中学和桐城中学。

1989年12月10日,黄镇在一次常规手术中不幸去世,时年80岁。在此之前,他的健康状况一直较为稳定。

听到黄镇逝世的消息,邓小平一时难以置信,沉默良久才缓过神来,接连感叹道:"太遗憾了,实在令人惋惜!"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