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银行在减员,一半银行在增员:缘何“冰火两重天”?

愉见财经 2025-04-21 00:05:32

作者 | 愉见团队

出品 | 愉见财经

数据合作 | 企业预警通

内容参考 | 邓行长、财联社 等

截至发稿,42家A股上市银行里有28家发布了2024年年报。本期“愉见财经”尝试通过这28家银行来探一探,去年,银行们更普遍是增员了还是减员了。

各位是不是理所当然地猜测,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人工替代的成熟,以及大家都在过紧日子,要降本增效,身边也老有降薪裁员的耳闻,所以,银行们大多也都减员了吧?

答案却不是。事实上,28家中,只有12家出现了减员,16家还是增员的。从增减员工数量来看,两头差不多。

看结构,似乎也没有特别的分布。无论是国有大行,股份制,还是城、农商行,都是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有增有减。我们团队也尝试了和各机构资产规模增速做一个拟合,也没发现特别相关之处。几家减员较多的银行,资产增速也挺快的。

要不我们先上图,然后再聊聊背后可能的原因。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

先说时间线。

从减员人数最多的工行来看,是从2016年开始就进入了优化通道,至2024年已是连续第9年减员。但要从更多的银行动作来看呢,2021年似乎是个界面。不少银行是从那一年开始有所调整的。

不过调整也并非就是一路单向下行。2023年六大行曾有过一轮大幅反弹,有媒体将之称为“增员潮”,六大行全年逆势扩员约2万人。

再说增减原因。

如大家所见,增员主力也是国有大行。国企担当和社会责任嘛,一方面是业务有需要,另一方也是要助力“稳就业”的。大行再怎么增减,雇员绝对数摆在那里的,工行也还是雇用着41.5万的员工呐。

和外头就业市场的风雨飘摇比比,银行饭碗总的来说还是稳定的。像个港湾。

增员增在哪些岗位?从银行年报透露的些许信息来看,还是流向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化领域、产业链金融等新兴主打领域。

一则,多家银行提及了金融科技的持续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储备。比如邮储银行近三年科技投入超272亿元,占营收3%以上,同步扩大“懂业务+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则,增员也布局在重点业务领域,比如兴业银行重点投向供应链金融与科创评估等深度场景,匹配其“新零售”战略需求。

再者,对于城商行、农商行而言,增员也被布局于强化区域市场渗透。

此外,人才引进和储备也讲究节奏,正在增员的杭州银行此前解读,他们的人才引进,是“重点加大关键人才储备力度并优化人才梯队建设”。

至于减员,公众号“邓行长”两句话概括得精炼:1,息差压力倒逼成本优化;2,AI技术逐渐替代重复性工作—— 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传统柜员、风控岗需求减少了。

再者,物理网点的缩减也是大势所趋。比如工行在2024年就关闭了1344个网点,ATM替代率达82%。

补充一下,我们的用词之所以是“减员”而不是“裁员”,是因为大部分银行其实很少硬性裁员(虽然也有KPI考核末位淘汰之类)。大家看到的减员局面,一般是老人退休了,新人没有扩招;或是这两年也更多出现了在降薪内卷的氛围下,一些员工主动离职了。

最后说人员结构优化。

方向一是技能升级。无论是对新兴业务的技能掌握程度,还是金融科技运用能力,都成为新时代银行人标配。

方向二是服务升级。科技越是发达,human touch反而越是重要,专业且有粘性的服务会更加不可取代。

年轻化、专业化、科技运用能力升级化的银行团队,或许会成为趋势。

当然,就业市场本就是双向选择。降薪、内卷、指标任务重等,也带动了一些员工的主动离职;此外,现代年轻人对银行工作的态度也发生分化,每年也有不少新人因为银行工作压力大、竞争性强等因素辞职。

1 阅读:1027
评论列表
  • 2025-04-22 02:55

    裁的都是知道的太多的,

  • 2025-04-22 09:06

    就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的招工指标,这边招,那边裁

  • 2025-04-21 06:10

    好了伤疤忘了痛[捂脸哭],再熬夜……

猜你喜欢

愉见财经

简介:深度观察金融业:有人、有故事、有细节、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