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一个画面。
朝堂上,和珅提出一个建议,皇帝让大家站队,若是同意就站在和珅背后。
一大群大臣围着和珅,只有刘罗锅一个人在一旁。
皇上不解。
刘罗锅说:“我这是中流砥柱啊。”
事实证明,和珅贪腐,拉帮结派,被治罪,树倒猢狲散。而刘罗锅,一直坚挺。
胡适先生说过:“狮子老虎永远都是独来独往的,只有狐狸和狗才是成群结队。”
自身不够强大,也没有底气的人,希望找一个群体,可以依赖;而底气十足的人,总是一个人独行。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谁被孤立了,谁主动离群,不要认定他是人品不好的人,更多时候他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01
人品好的人,不想与人随便苟合,常常格格不入。
在北宋时期,宋神宗励精图治,王安石作为下手,主持变法。
一时间,官员们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支持王安石,也有很多人组成守旧派,反对王安石。
苏轼作为当时的红人,反对变法。因此他主动请求,外调到地方任职。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曾经支持他的一帮人,开始倒戈,处处说变化的害处。
苏轼站出来,指出变法的利弊,认为变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不要轻易废除。
作为守旧派的头领司马光,坚决要推翻所有的变法内容,苏轼就喊司马光为“司马牛”。接着,苏轼进一步远离京城,变成了大家都瞧不起的人。
《上龚舍人书》中说:“今公卿大夫之取士,无问贤否,而媚于己者好之,今士之进退不以义,而惟务苟合而已。吁,可悲也。”
谁有实力就投靠谁,而不管对错,不论黑白。这样的谄媚,古来就有。
说白了,进群的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其一,可以从别人的手里,分一杯羹;其二,万一有错,也是大家的错,法不责众。
对于苟合的群,以及群体行为,人品好的人是不会赞同的。
当一个群里,出现了互相吹捧,或者有了蛀虫的情况下,人品好的人,是会果断离开的。
或许是人品好的人,对群体的选择,过分挑剔,不允许有任何的瑕疵,因此他会显得格格不入,总是独行。
02
人品好的人,不想对人随意开口,习惯性被群体忽视。
人在群里,你不开口,是没有人注意你的,甚至是忽略不计的。
人品好的表现里,有重要的一点——不好为人师,不揭露丑事,不吹捧好事,不给人贴标签,不反驳别人的观点,不辩解自己的言行。
这就说明,人品越好的人,越喜欢默默无闻,这也让他被排除的群体之外。
作家明前茶写了一个故事。
刚刚生完孩子的妈妈曾媛,把孩子放在家里,坚持每天都去上班。
为了保证孩子的口粮,曾媛总是到卫生间里,把奶水挤出来,存放在冰箱里。等下班后,带回家,给婆婆喂养孩子。
单位的冰箱里,总是有简易包装的奶水,有人就不开心了。各种废话都冒出来了。
一个小姑娘,在冰箱里,放了一张纸条:“能不能把奶,放到冷冻层?”
曾媛没有问,谁放了纸条,而是在一边加了一张纸条:“不能,因为奶水冷冻了,口感变差,还要解冻......”
大家看到纸条之后,废话就少了,也能理解奶妈的不容易。
姑娘非常巧妙地化解了大家的怨气,也没有暴露自己,在工作群里,一句话都没有说。
人品好的人,就是这样,不动声色地帮助人。真正体现了《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善行无辙迹。”
也许,人品好的人,有点社恐,但是不妨碍他做好事。他如同隐形人一样,存在社会上,却总是给人感动和温暖。
人可以被群体忽视,但是人品不能,还可以悄然发扬光大。
03
人品好的人,不想被人指指点点,因而更懂得“慎独”。
《中庸》里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好的人品,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还能做好自己。
坚持做人的初心,不因为钱财和地位,就忘了初心,这就是人品。但也因此,常常会退群。
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因为科考舞弊案,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后来他被宁王邀约,去做幕僚。
好不容得到一个位置,但是唐伯虎却果断放弃了,因为宁王有造反的行为,大逆不道。
唐伯虎还有一句戏言:“我连好事都不想做,哪里还会做坏事。”
能够自我约束,不要谁来监督,因此人品好的人对群体的需求,是很小的。
就算自己很饿了,也不去采摘路边的果子。因为他想到的,是千夫所指。
一个人,能够慎独,自然会显得孤独,别人要指点他,都找不到理由。
04
其实,不合群的人,好处有很多。
作家马德说:“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洞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与蓬勃。”
喜欢独处的人,远离了纷纷扰扰的世界,也没有了勾心斗角的想法,一本书一杯茶就是一个世界。
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一段独处的时光,那就是无比的喜悦。
在一次次独处中,提升自己的精气神,让灵魂也能归位。
古人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看一个人身边有什么,就知道他是什么人了。
身边什么都没有,那就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