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忌满,人道忌全”:无论房子大小,有三个地方一定要空着

布衣粗食 2025-04-26 14:14:36

凡事有尺度,过度就会被反噬。

恰如《道德经》中说的:“天道忌满,人道忌全。”

很多人喜欢把房子里放得满满的,以为这就什么都不缺了。

如果房间里充满了不愉快的因子,比摆放乱糟糟,更加可怕。

房子是用来休息的地方,让我们腾空烦恼,修整之后再出发。

因而,无论房子大小,有三个地方一定要空着。

01

“关爱”有空,留一点自由。

对于家人,我们有一种习惯:帮忙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尤其是父母对儿女,就是付出自己的生命,换来儿女的平安幸福,都愿意。

就在我们无休止付出爱的时候,会发现对方“不太领情”。

更有甚者,对方借助你的爱,有恃无恐底伤害你。

作家张爱玲,遇到了已婚的胡兰成。她费尽心思,还抛开颜面,和胡兰成在一起。

胡兰成离婚了,然后娶了张爱玲,但是其花心不改。很快,胡就另外有人,并且很长时间不联系张爱玲。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胡兰成独自离开危险的地方。张爱玲一路追寻,到了温州,终于重逢。

惊讶的是,胡兰成身边已经有了范秀美。此刻的张爱玲,还以为可以挽回爱情,拿了很多钱,让胡兰成过好一些。

经历了一次次的伤害,张爱玲感慨:“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

夫妻在一起,是为了爱。但不是为了“分分秒秒爱”。

好的爱情,应该如《八至诗》中写的一样:“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作为夫妻,回到家,需要问一问工作的情况,也需要各自忙碌。给对方独立的空间。

同样,父母爱孩子,不能一直说“我都是为了你好”,还应该说“你应该自己变好”。

太爱一个人,总是要知道对方干嘛,心情变化,也代替对方受过,分享一切快乐。还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对方的言行,这就变成了控制欲。

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反抗。一家人,爱一旦越位,就没有办法生活了。

最好是,夫妻之间,爱人七分足够,留下三分爱自己;父母和儿女之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02

“仇怨”有空,留一条退路。

一家人,同在一个屋檐下,难免会有矛盾。

尤其是兄弟姐妹,因为父母偏心,各自的发展情况不一样,反目成仇都有可能。

但是家人结仇之后,就真的可以断了血脉吗?应该是不能的。

聪明的人,都懂得:“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就算兄弟姐妹结仇了,仍旧留余地,给对方台阶,可以修复关系。

春秋时期,郑庄公作为一国之君,治理天下。

弟弟共叔段,对君位虎视眈眈,在母亲的帮助下,一次次索要地盘,金钱,军队。

对共叔段的做法,郑庄公并没有严厉指责。

直到共叔段要叛乱,郑庄公才对其镇压。

共叔段兵败,逃到卫国的共地去了。郑庄公就不再追捕。

多年后,共叔段过世了,其子孙无处安家。郑庄公也过世了,其儿子郑厉公对大臣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说完,派人照顾共叔段的子孙。

是的,兄弟姐妹有矛盾,不迁就到子孙,不因此不孝顺父母,不救济穷困。

同样,父母和儿女结仇了,那也是吵闹几句。大不了对薄公堂,但是过后,还是尽孝,不让父母的晚年,太凄凉了。

父母呢,就算儿女不孝顺,仍旧把财产给儿女,肥水不流外人田。

同样,夫妻结怨了,那也是一时半会的。记住,夫妻没有隔夜仇。

你主动换位思考,认输了。低头几次,对方也不好意思苦苦相逼,这家庭的和睦,还是能够回来的。

一家人,从来没有赶尽杀绝的道理,不能够让任何一个人无家可归。

03

“交谈”有空,留一份清静。

一家人在一个屋子里住,不可能没有一点声音。

交谈是每天都在践行的。

可是很多家庭,就因为交谈过多,发生了不愉快。

其一,有人反反复复说,就变得唠叨了。在对方看来,也许是数落。

其二,有人口无遮拦,就把隐私露出来。真的担心,隔墙有耳。

其三,有人攻击性很强,处处针对人,就是斤斤计较了。

其四,有人习惯性反驳,什么人说的,都不对。

遇到错误的交谈方式,你千万不要说下去了,还是闭嘴吧。你的沉默,让家庭的氛围变得清静。

有时候,两个人坐在一起,靠着,不说话,彼此的心思就读懂了。

有时候,你知道对方很难,但是不要说出来。你只是默默地看着,表达支持,够了。

人与人的关系,靠言语,但一定要记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学会倾听,在家里,比多言更重要。你默默地听着,就体现了待人尊重,也让负面情绪,继续扩大。

04

作家莫言写了一段话:“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一家人在房子里居住,都希望生活美满,人生圆满。

可事情总不会如愿,不满是常态。

唯一可以满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对不满的家庭,保持心满意足的态度。

一个像样的家庭,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2 阅读:167

布衣粗食

简介: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