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在高速服务区休息,我看到一位货车司机跳下车,抻了个懒腰,看起来精神抖擞。我忍不住问他:"师傅,您这一口气开了多久啊?"他笑道:"四小时多点吧,习惯了"。而旁边,一位小车司机正揉着酸痛的脖子,嘟囔着"才两小时就累得不行"。这让我陷入思考:为啥同样是开车,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大车驾驶位是真有"特权"。别看大车开起来笨重,但那个驾驶室绝对是"豪华套房"。我坐过几次,那座椅简直就是给腰椎按摩的——气囊减震、多向调节,比小车那"硬邦邦"的座椅强太多了。而且视野贼好,坐得高看得远,你能提前十几秒看到前方情况,心里有底,自然没那么紧张。记得有次我开小车在高速遇到突发情况,那一瞬间的惊慌差点让我抽筋,要是能早点看到,也不至于这么累。

内饰方面,大车其实比小车更"以人为本"。虽然装饰不华丽,但完全是为长途驾驶设计的。啥叫人体工程学?那就是货车驾驶室。方向盘大,转向轻,挂挡顺畅,甚至连仪表盘的光线都是为了减少眼睛疲劳而设计的。相比之下,有些小车内饰花里胡哨,却忽视了长时间驾驶的舒适度。我有次试驾一款所谓"豪华轿车",那个中控屏幕亮得刺眼,开了一小时眼睛就酸了。
说到技术层面,大车那个"龟速稳坐钓鱼台"的驾驶风格才是不累的关键。货车司机几乎不变道,车速稳定在80-90码,发动机转速保持在最经济区间,像呼吸一样自然。这种"一马平川"的驾驶方式,真的比小车司机那种"左穿右插、猛踩猛抬"省劲多了。我有次在京港澳高速上,200公里换了28次道,到家后腰酸背痛,腿都是麻的。

最关键的还是心态问题。大车司机把开车当工作,有一种职业化的平静;而我们小车司机,要么急着赶路,要么心思飞到九霄云外。一个老司机跟我说过:驾驶时走神比疲劳更危险。这话我信。有次我边开车边想工作的事,结果过了个收费站才发现忘了取票,这精力消耗得多快啊!
说到疲劳,我曾经以为是因为小车动力不足所以累。后来跑了趟川藏线才明白,开涡轮增压的小车其实更累。因为动力来得太快,刺激太强,就像喝咖啡提神一样,亢奋过后反而更疲惫。大货车动力线性,让人心态平和,反而持久。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大车司机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套"自救术"。有的随车带按摩球,有的会在服务区做特定的拉伸动作,还有的在驾驶室里贴着风油精。而我们小车司机呢?最多打开车窗吹吹风,喝杯咖啡就上路,根本没有系统的疲劳应对方案。
实测数据也能说明问题。我用心率监测器测过,在同样路况下开小车两小时,我的平均心率是92次/分钟;而坐在大车副驾四小时,心率稳定在78次/分钟左右。同样是开车,小车驾驶的精神压力明显更大。

对比下来,大车司机的"抗疲劳性"确实比我们强,但这并不是天生的。如果小车司机想要降低长途驾驶的疲劳感,其实可以学习大车司机的一些习惯:保持平稳车速,减少不必要的变道,找到适合自己的座椅调节位置,每隔一小时活动一下颈椎和腰椎。最重要的是,别把开车当赛道竞速,平静地对待路上的每一分钟。
说起来,现在市面上那些20多万的豪华车,要是能把驾驶舒适性做得比一辆大货车还好,那才叫物有所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