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老话儿这么说:“全国姓李的多,广东姓陈的旺”,意思就是说,姓李的人在全国哪儿都能见着,但要是在广东,那姓陈的可是最多的。
说起姓李的,大伙儿都不陌生。可你知道吗,陈姓原本是北方的姓氏,咋就在广东变得这么有分量了呢?
打从咱们老祖宗那会儿起,大家就特看重自家的家族,特别是早年间,每个家族里都会有一位备受尊敬的老族长,那可是威望极高的人物。
如今,因为现代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变迁,再加上人口流动频繁,北方地区的人对“宗族文化”的就慢慢变少了。
不过南方的朋友们就不一样了,直到现在,他们心里还是很看重“宗族”这个事儿。
从南边的那些公司就能瞧出来,不少大公司其实就像是一个个“家族”一样,全家老少都凑一块儿,一块儿努力应对挑战。
在广州,有个挺有名的建筑,大伙儿都管它叫“陈氏书院”,说白了就是陈家的老祠堂。现在啊,它成了广州的一个标志性地点。
这个陈家祠堂啊,是在清朝快结束的时候建的,它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而是整个广东省陈姓大家族的共有财产。
那时候,广东有不少姓陈的大财主。有次,48位姓陈的大财主聚在一起喝茶闲谈,聊着聊着就提到了家族这事儿。
于是,大家一拍即合,打算把广东省内所有的陈家分支都召集起来,一块儿动手建个“陈氏大宗祠”。
这个陈氏宗祠是个特别的地方,能让所有姓陈的人感受到自己血脉相连,一块儿怀念共同的陈氏老祖宗。对于那些漂泊在外头的陈家人来说,这个祠堂就是他们认回祖宗、找到根的地方。
这么说吧,陈氏宗祠总算是建好了。但清朝那时候有规矩,各家各户只能建自家的祠堂,不能几个家族合伙盖这种大祠堂。
由于一个大家族共用的宗祠涉及众多成员,人多势众,要是真出点啥事儿,那对清王朝的管控可太不利了。
为了躲过清朝的那个规矩,几个负责人一合计,决定把“陈氏宗祠”的名字给换了,改成了“陈氏书院”。
这座祠堂,可是整个广东省七十多个县的陈家人联手建的,你说这规模能不大吗?
根据那时候的记录,建这个宗祠竟然花了六年多的时间。就时间长度这一点,你就能感觉到这个宗祠有多大。
而且姓陈的大多数都是有钱的地主,他们一块儿出钱,把宗祠建得特别庄重、有档次,特别是那建筑风格,集合了岭南地区所有最好的手艺。
到如今,陈氏家庙的建筑样式仍然是当地文化的一大象征,吸引着众多建筑专家前去研究借鉴。
过年那会儿,陈家的祠堂里总是人头攒动,挤满了前来怀念老祖宗的子孙后代。这陈氏宗祠啊,就成了陈家人联络感情的重要地方。
不仅如此,到了那些传统的节日里,陈氏宗祠会举办好多老派的活动,这里简直就是展示岭南文化的“现场版”。
说起来,陈这个姓氏啊,它最早是从北方开始的,能一直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的上古时候,那会儿还是“三皇五帝”统治着呢。
据说在尧舜禹那个年代,舜接了尧的班,当上了首领,并且还把尧的两个闺女都娶回了家。他们的后代呢,就都姓了“妫”这个姓。
到了“妫”姓这一脉的第三十四代子孙露面的时候,他帮姬发打下了周朝的大好江山,因此姬发就让他做了“陈国”的诸侯王。
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陈满公。打那以后,陈这个姓氏就开始繁衍壮大,一直传到了现在。
不过那时候,姓陈的人主要都在陈国地界里,就是现在的河南周口这一带。陈满公受封的陈国,就在这块地方。
那时候,这块地儿简直就是块宝地,而且有着上万亩的好田地,平原开阔得看不到边。
在种田的年代,平地的土壤是最好的,因为它又平又肥,所以种出来的粮食每亩能收很多。
不仅如此,据说按照当地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伏羲、神农、舜这三位上古帝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三皇五帝”里的三位,他们的出生地都是这儿。
说起来,陈国那地方真是人才辈出,地理位置相当好,算是个很难得的好地方。那时候,几乎所有的陈姓人都住在那儿,让陈姓成了中原地区的一个大姓。
时代一直往前走,朝代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好多地方的老百姓都因为打仗吃了不少苦头,特别是河南那块儿。
大家心里都清楚,河南这个地方,从古至今都是打仗时大家都想抢的地方。为啥呢?因为它就在咱们国家的正中间,哪个势力要是想统一全国,那河南这块地儿,肯定是得先拿下的。
说起来真是挺惨的,那个被叫做“战略要地”的地方,听起来挺牛气哄哄的,但实际上住在那儿的人可就苦了。每次天下一乱,那儿准得遭殃。
就这样,随着历史上一波又一波的朝代更替,陈家的人为了避开战争的纷扰,只好离开他们生长的土地,跑到其他安全的地界去安家落户。
直到西晋快结束的时候,整个中原那块地方可算是遭了大殃,在那段时间里,简直就是打不完的仗,天天都在斗。
真的没辙了,好多河南的老乡都选择往南走,就是为了避开那战乱的日子。他们最后在一些没受战火侵扰的地方,找到了安宁的生活,就像是真正的世外桃源一样。
拿福建省来说,网上有不少朋友爱开玩笑,说它是“打仗时都被遗忘的角落”。不管中原那边打得多么热火朝天,形势多严峻,这边儿就像是置身事外,一点不受影响。
有些人搬去了岭南那边,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那边很少打仗,老百姓的日子一直过得挺安稳的。
这里面有不少姓陈的大户人家,他们往往是整个家族一起迁移,图的就是以后能互相有个帮衬。
肯定的是,由于血脉相连,家族里的每个人都舍不得分开,毕竟亲情深厚,难以割舍。
战乱导致的大量人口迁移,让南北方的文化交融更加频繁,同时,中原人也将他们高超的种田本事带到了南方。
特别是在岭南这块地方,他们以前的种田手法和农具都挺原始的。毕竟它处在古代皇朝的边边角角,所以朝廷那边对它得少,不太上心。
宋朝那会儿,有个大事儿叫“靖康之耻”,因为这个事儿,皇帝都被人家抓去当人质了。没办法,老百姓也只能跟着皇室往南边跑。这就是宋朝的第二次大迁徙。
明清那会儿,有第三次大迁徙,人们管它叫“下南洋”。这次主要是岭南那边的人出动,很多人漂洋过海后,就直接在海外安家落户了。
到现在为止,南亚、东南亚的好多国家里,都能看到华人的足迹,其中姓陈的人在华人群体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为啥陈姓在广东是人数最多的姓氏呢,原因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