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前的天安门,你见过吗?看起来有点破旧,部分建筑现已拆除

王王煎妮子 2025-04-22 14:03:57

【照片一:天安门前】

天安门是在1417年,也就是明朝永乐皇帝那会儿建起来的。

这张照片里,城墙上挂着的是蒋介石的画像。说起来,最先把画像挂到天安门上的,是袁世凯这家伙。1912年他篡夺了国家大权后,就开始搞这一出,把自个儿的画像挂到了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袁的画像被摘下,换上了国父孙中山的肖像。到了1945年,抗战赢得胜利后,孙中山的肖像又被替换成了蒋介石的。

在天安门那城墙的正前方,写着“天下为大家所有”这么四个字。

【照片二:天安门俯瞰图】

这是从空中拍的天安门照片,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天安门和午门在哪儿。

从天安门径直往里走,就会看到端门。在明朝和清朝那会儿,端门的前面摆放的是皇上出巡时候用的那些排场物件儿。

往端门里头一直走,没多久就到午门了。在明清那会儿,午门这儿主要是用来宣布皇上下的“圣旨”,还有就是处罚犯错大臣的地方。

【照片三:天安门前华表】

这张照片拍的是天安门前的两根大柱子,叫华表,它们是1420年时候建的。华表顶上那个石头雕刻的东西,名字叫“望君归”,意思就是说,盼着皇上出去玩够了,赶紧回来管国家大事。

【照片四:天安门前的石狮】

天安门那儿有两尊大石头狮子,它们是1417年刻出来的。这两头狮子个头可真大,用的是那时候最顶级的工艺来雕刻。

大家都说,狮子的身上有一道很清楚的子弹痕迹,那是闯王李自成当年打进城里时留下的。

【照片五:中华门】

中华门坐落在正南方,古人有个说法叫“朝南坐皇位”。因此,历朝历代都很看重这扇门,都会按照自己的国家名称来给它起名字。

1954年的时候,听了苏联专家的意见,就把这扇门给拆掉了。

【照片六:积翠堆云桥】

这座桥造得挺精巧,从元朝那会儿就开始建了,到现在已经历了700多年的风风雨雨。

这座大桥得名挺有意思,它南北两头各立有楼牌,南边的是“积翠”,北边的是“堆云”,因此,大家就直接叫它“积翠堆云桥”了。

【照片七:新华门】

新华门是清朝乾隆皇帝时候建的,它是中南海的主要入口。最开始它叫宝月楼,后来到了袁世凯那会儿,就给改名叫“新华门”了。

现在一进门,墙上挂着块牌子,上面写着大大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特别显眼。

【照片八:正阳门箭楼】

这座箭楼建在1439年,它是北京城里头最大的一座箭楼。

箭楼的顶上飘着条红布,上面写着:“车马得靠右边走”。那是在1934年,为了让路上的交通有个规矩,政府刚开始是让大家车马“靠左走”,谁要是不听话,就得交20块钱以下的罚款。

到了1946年的时候,因为美国那边进口过来的“左舵车”越来越多了,所以就在新年第一天开始,咱们国家的车都改成靠右边开了。谁要是不按规定来,就得被罚,金额嘛,最多不超过20块。

【照片九:前门大街】

明清那会儿,前门大街就已经是北京城里头最热闹的一条买卖街。街上不光有喝酒唱戏的地方,还有卖金器玉器的铺子,就连路边都摆满了卖水果、小吃的小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照片十:珠市口】

珠市口以前有个挺接地气的名字,叫“猪市口”。在明朝那会儿,这儿可是个热闹的地方,专门批发卖猪肉的。

到了清朝那会儿,皇上打这儿经过,被这臭味熏得不行,一合计,就把猪市给挪了窝,还给它换了个名儿,叫“珠市口”。

【照片十一:北海金鳌玉蝀桥】

金鳌玉蝀桥是北京城里头最大的一座古老石桥,这桥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时候建的。那时候,桥的两头分别立着两座牌楼,一头写着“金鳌”,另一头写着“玉蝀”,就这么一来二去,大家伙儿就把这座桥叫做“金鳌玉蝀桥”了。

1955年的时候,他们往南扩宽了桥面,让坡度变得更平缓。另外,为了保障车辆行驶的安全,还拆掉了两块楼牌。现在,大家都直接叫它“北海大桥”了。

【照片十二:大高玄殿门前三座门牌坊】

三座大门在1542年那会儿就盖好了,大高玄殿呢,是明清两个朝代皇帝们都认可的道观。

1956年景山前街扩建时,门口那三块门牌就被拆掉了,不过留下了两块牌匾。到了2004年,他们又把南边的那座牌坊重新建了起来。

【照片十三:天安门广场原址】

在明清那会儿,天安门广场原来的地方就是一条长长的、像“T”字一样的走廊。等到快建国的时候,大家决定开国大典要在天安门这儿办。因为来看典礼的人太多,所以就赶紧找了6000名学生来,大家一起动手,把天安门广场给整出了个大概的样子。打那以后,一年又一年地扩建,一直到了1977年,天安门广场的样子就基本定下来了。

【照片十四:南庆仁堂】

南庆仁堂在1918年那会儿就开门营业了,地点就在前门大街上,它的头一任老板叫王子丰。那时候,它和“同仁堂”、“鹤年堂”还有“千芝堂”一块儿,被人们叫做京城的四大药店。

1954年,这家店跟政府合作后,名字就换成了“康复药店”。到了1991年,它又用回了老招牌“南庆仁堂”重新开业。然后在2006年,因为前门大街要翻新,它就搬到了西花市大街。

【照片十五:明代末代皇帝崇祯自缢处】

这张照片里,石碑上刻着“明朝崇祯皇帝自尽之地”,崇祯皇帝就是明朝时候用的那个庙号“明思宗”。

尽管墓碑旁边长着棵树,但它真不是崇祯皇上当年吊死时的那棵。早在60年代,老树就被伐掉了。你现在看到的这棵,是从别的地方移栽过来的代替品。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