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隐情?顾虑多?八路军改编,毛主席也为难:徐向前职务怎么安排

王王煎妮子 2025-04-25 10:45:14

1937年8月份,红军摇身一变成了八路军,这标志着咱们全民族的抗日大战,终于打破了来自自己人那边的最后一个难关。可你别看这只是换了个名头,其实背后麻烦事儿一堆,大家争来争去、谈了又谈,甚至还动过武呢。

说实话,要是跟外面的那些压力比起来,红军内部要做的改变可真是难多了。就拿刚当上129师769团团长的陈锡联来说吧,他带着队伍去晋东北打仗前,还专门去找了徐向前,跟他吐槽了两个“真不好办”的事儿:

首先,让我们把红军的编号和帽子上的徽章换成国民党的,心里头真有点儿过不去。

第二点,八路军进行了改编,许多干部都被安排到了更低的层级。原本那些能指挥一个军、一个师的红军军长、师长,现在可能只能领导一个团、一个营了。这种情况让一些人觉得心里不太平衡,有点憋屈。

陈锡联这人说话直来直去,徐向前曾经救过他的命,所以他跟这位老上级聊天时,啥都敢直说。再说了,他提的那俩事儿,都不是为了自己。说不想“改头换面”,其实是帮广大的红军将士说句话;提到“降职”这事儿,是想为四方面军的一些老战友讨个公道。

红军的三大主要队伍后来变成了八路军的三个师,115师和120师在人员上基本没怎么变,干部们虽然职位调低了,但都是按照一样的规矩来安排的。唯独那个由红四方面军改过来的129师,干部们的职位变动有点大,副职也多,就像李先念,他之前是个军政委,结果一下子降了六级,变成了营长。

就连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也只是被任命为副师长。

为啥老部队不能继续让老首长来指挥呢?为啥红四方面军被改编成一个师后,师长却是来自一方面军的刘伯承?这些问题,不光是22岁的陈锡联当时觉得纳闷,好多四方面军的干部也都感到不理解。

要说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人物徐向前当129师的师长,是不是真就更合适呢?

【一、3个师中,129师最特殊】

说到八路军改编这档子事,129师的情况确实比其他两个师要棘手得多。咱们先从部队的成员结构说起:

115师是由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再加上陕南的74师合并起来的,总共有一万五千名战士。

120师是红二方面军、陕北的27军、28军,再加上独立1师和2师合起来的,总共有14000人左右。

129师是由红四方面军的第4军、第31军,再加上陕北地区的第29军、第30军,还有独立师手下的4个团一起拼凑起来的,整个师加起来有13000号人。

对比一下这组数据,立马能发现俩问题:

首先,129师的基础主要是红四方面军的两个部队,不过呢,它也吸纳了不少陕北红军的力量。

在说八路军里的三个师啊,129师的兵力是最少的。说起来它手下有13000人,但这里面,原先陕北的部队,还有红四方面军里的12师改成的770团,都被留在陕甘宁根据地了。这么一来,129师真正能动弹的兵力就只有9100多人了,这数儿还赶不上115师和120师的三分之二呢。

说起当年长征时懋功会合的情景,红四方面军那可是人数众多,装备也不错,总共有8万多号人,比红一、二方面军加起来的一万多人要多出不少。可到了后来要改编成八路军的时候,这支原本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队伍,却遇到了麻烦,得靠陕北红军帮忙,才能勉强凑够一个师的兵力,真是让人挺意外的。

在草地上分开行动后,红四方面军尝试南下攻打成都,结果没成功,兵力直接少了一半。接着,他们又往西走到黄河边,打算打宁夏战役。在河西走廊,他们跟马家军打了好几场硬仗,红9军、红30军,还有从另一方面军合并过来的红5军,都受到了重创。

基础损伤过于严重,这是129师改编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要是红四方面军自己成一个师,那徐向前当师长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谁也不会有意见。可实际上呢,129师是把几支队伍合在一起的,这样一来,让红军的总参谋长刘伯承来当师长,徐向前做个副师长,也挺合适的。

换句话说,在宁夏战役打响之前,红四方面军就已经一分为二了。徐向前和陈昌浩带着红5军、红9军、红30军,他们的任务是渡过黄河去西边打仗。而剩下的红4军和红31军呢,它们和红二方面军的主力,还有一方面军的独立师一起,组成了往南的防御部队,同时作为后备力量待命。

之后宁夏的战斗打得不顺,上头下了指令,说要“给西路军加派人手”。于是,南边的预备队伍就变了身份,成了援西军,刘伯承当上了司令员,张浩做了政委。他们得从陕西的淳化和三原出发,没日没夜地赶路,一心要快点到河西走廊去支援。

简单说,从1937年2月援西军成立,一直到八个月后八路军在1937年8月组建成功,这期间有半年,红4军和红31军,就是后来变成129师主要力量的那两支部队,其实一直都是刘伯承在带着打仗。

频繁在战前换将领是军事上的大错误。要是129师让徐向前来当师长,那麻烦可就大了。一来,整个指挥团队得大变样;二来,部队的战略战术也得重新磨合,时间上根本来不及。反过来想,要是还继续让刘伯承当师长,张浩当政委,再加上回来的徐向前当个副师长,这样既稳当,又能把几个能人凑一块儿,力量更强。

结果证明,刘伯承的精明加上徐向前的冷静,是129师在抗战期间能够后来居上,取得辉煌战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番号争取让谈判几度陷入死胡同】

其实,红军有个老规矩,部队不太喜欢满员,而是爱多弄点番号,留出些编制位置。比如说,一个团的人数,他们会编成一个师的番号,一个师的人数呢,就编成一个军团。这么做有啥好处呢?一来能壮大自己的声势,让敌人摸不清底细;二来在打仗的时候,可以边打边补充兵力,往往打完一场仗,部队人数不减反增。

改编八路军那会儿,就凭红军手里的那些干部和各地招来的兵,多编几个师的队伍根本不在话下。实际上,红军一开始就是这么盘算的,也确实这么干了。

1936年年底,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处理,这让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携手,一起对抗日本。没多久,到了1937年2月的中旬,红军的代表就匆匆赶到西安,跟国民党商量怎么改编红军的事儿。那时候,红军和国民党两边,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来讨论。

红军的计划是这样的:

红军整编成一个部队,设了个总指挥部,里头有正副两个司令,朱德当总司令,彭德怀当副总司令。他们手下管着4个军,这4个军下面又有12个师,师下面再分36个旅。说起这4个军的军长,分别是林彪、贺龙、刘伯承和徐向前。

国民党提出的计划是:

红军被限制只能组建两个师,总共八个团,师上面没有军的编制,更别提总指挥部了。这八个团加起来,人数刚好一万五千人。这两个师直接归西安行营管。说到军官的安排,师长是由红军自己选的,但副师长一直到副排长这些职位,全都是南京那边派来的人。

一边是四个整军的力量,另一边仅有俩师,这差距实在太大,双方根本没法达成一致。但为了赶紧上战场打鬼子,红军这边先退了一步:

把原先的四个军十二个师调整成了四个师十二个旅,总人数大约七万。红军的三大方面军都改成了师级单位,它们下面的军就变成了旅,师则变成了团。另外,陕北红军的27、28、29、30、31这五个军,合计五千人,再加上地方上的武装力量,一起组成了第四个师。这四个师的领头人还是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

简单来说,红军自己琢磨出的两个计划里,选来选去,军长和师长的位置,始终就锁定了那么四个人:林彪、贺龙、刘伯承、还有徐向前。

但由于宁夏的战斗情况不理想,眼瞅着抗日战争就要打响。所以在1937年3月份,红军没办法,只能再退一步:说愿意把红军分成三个师。要是这个提议还不被接受,那红军就自己对外宣布改编情况,自个儿去抗日。

1937年3月8号那天,双方谈来谈去,最后总算是谈拢了。

从谈判的全过程瞧,徐向前的位置是在最后时刻才给撤掉的,这完全是外界巨大压力之下,没办法才做的决定。

但说起跟刘伯承一起合作,徐向前心里头真是挺高兴的。他在自己的回忆里这样说过:

在长征那会儿,我跟刘伯承同志有过接触,对他还算知道点儿。他这人行事爽快,心胸开阔,想好了就干,军事上既有理论又有指挥水平,都挺出色的。这回又能跟他一起工作,我挺开心的。

后来听说129师的政委张浩因为生病,就去了后面休息养病。这时候,刘伯承就自己跟上级说了两个办法:

一、我还是继续当师长,让副师长徐向前来顶替政委的位置。

二、我转岗当了政委,副师长徐向前就挑起了师长的担子。

但这两个提议最后都没被通过,毛主席觉得,抗日战争有了起色后,把刘伯承和徐向前这两位大将都放在129师里,实在是屈才了,得找个更合适的安排方法。

【三、徐向前的作用,从不局限于副师长】

毛主席对徐向前的使用,始终坚持两个关键点:一个是让他多担担子,一个是让他挑大梁。

“多用”就是说,它的职责不光局限于军事上的指挥。

八路军组建后,115师和120师很快去了山西打鬼子。但120师没急着动身,他们留在陕甘宁边区看家护院,刘伯承将军呢,就负责把队伍训练好,准备打仗。另一边,129师的副师长徐向前,他改编后没马上回自己部队,上面让他先去山西,帮着搞统一战线的工作。

这个人事安排是毛主席直接拍板的。那时候,八路军得去山西打鬼子,得跟阎锡山的晋绥军联手。为了合作顺畅,得找个两边都信得过的人居中调解。徐向前正好是山西老乡,跟阎锡山一个地方出来的,还在阎锡山办的太原师范上过学,晋军里头有些老相识。再加上他黄埔一期毕业生的身份,这条件,简直就是为这个差事量身定做的。

由于肩负着重大使命,徐向前错过了129师的整训和誓师出发等重要活动。一直到129师准备前往山西时,他才突然接到总部的紧急命令,让他带着在五台地区活动的769团回到129师。这样一来,徐向前结束了四处奔波的日子,正式开始带领部队。

“大用”说白了,就是名义上给个副师长的头衔,但实际上呢,你得挑大梁,当“一把手”,啥事儿都得你亲自上手,独当一面。

1937年11月,太原被敌人攻占后,徐向前就不再跟着129师的主力走了,他自己带了一队人马,跑到和顺县西边的山里头打游击,帮着守榆社的汤恩伯的队伍一起打敌人。他们就这么在晋东南闹起了革命根据地。到了1938年4月,徐向前又带着129师和115师的部分队伍,跑到河北南边去了,目的是要建立冀南的抗日根据地。

毛主席心里门儿清,徐向前这人,既能带兵打仗,又能训练士兵,建根据地也是行家里手。因此,他从不把徐向前框在129师的指挥圈子里,而是放手让徐向前自己带队伍,挑大梁。事实证明,徐向前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很快打开新局面,他带的队伍打出来的战绩,跟八路军其他主力比起来,那是一点也不含糊。

日军攻下平津后,立马沿着津浦路一路往南,眼看就要打到山东了。国军第三路军的头儿韩复榘,吓得魂都没了,带着十万大军,没打就跑了,结果整个山东都让日军给占了。为了守住山东的抗日地盘,毛主席又想到了徐向前,赶紧让他赶去山东,负责指挥新黄河以北、山东里面,还有冀鲁边那些正规军和游击队。

在山东那会儿,有三支主要的八路军战斗队伍。

一开始,山东的八路军纵队是从当地起义的武装力量发展来的。这个纵队由张经武来指挥,黎玉当政委。纵队下面设了八个支队,主要在鲁中、鲁南还有胶东这几个地方活动。这些支队的人数加起来,大约有40000多人。

二、八路军东进抗日的一个纵队,主要是拿115师的343旅和129师的津浦支队搭起来的,肖华既是司令员也是政委。他们管着津南和鲁西北那块的十五个县,手下有两万多号人。

三、115师的师部连同685团,在代理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的带领下,1939年春天转移到了鲁西大平原。他们跟湖西的地方军队合并,组建成了苏鲁豫抗日支队,主要在泰西和运西一带打仗,那时候队伍人数大约有8000人。

在这三支队伍里,山东纵队的人数是最多的,但他们也是最特别的一支,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他们成立的时间不长,打过的仗也不多,所以干部不够用,装备也不行。因此,徐向前一到任,首先就带着160多名干部直奔山东纵队。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帮他们把队伍整编好,让领导机构更完善,还要一起应对日军发动的“大扫荡”。

过了三个月,毛主席点头后,八路军一纵队就正式建起来了。徐向前当司令员,朱瑞做政委,他们两个人一起管山东和苏北的八路军队伍。

那时候,徐向前手头管的兵有差不多7万人。但问题是,这些部队都散得开开的,像陈光、杨得志、肖华他们,都离得挺远,不过还好,他们能和总部直接通气,自己也能搞定一些事情。这样一来,徐向前的主要任务就是管好山东纵队,还得看着整个大局,把山东其他的部队也都调配好。

在徐向前、罗荣桓、朱瑞等领导的带领下,山东的军队发展势头很猛。就一年的工夫,尽管日军不停地扫荡、围攻,但山东的八路军人数不减反增,从原来的8万多涨到了15万,快翻了一倍。更厉害的是,徐向前把山东根据地打造得特别坚实,成了我军最牢靠、离前线最近的大后方。这地方在抗日战争,还有后来的解放战争中,都提供了大量的士兵和物资,作用可太大了。

据统计,从1938年下半年到1940年上半年,山东的军民一共打了2000多场大大小小的仗。在这期间,他们打死了、打伤了、俘虏了日军将近20000人,这里面还包括松井山村中将以下的军官。伪军也被收拾了25000多人。另外,他们还打下了3架敌机,1艘兵舰,7只汽艇。敌人设置的据点、铁路、公路,被山东军民破坏的数都数不清。

徐、朱、罗等人在山东取得的出色成绩,让毛主席也是连连称赞:

山东的工作,在大家的努力拼搏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到了1940年6月,“七大”大会开始了,毛主席心里头第一个就想到了徐向前,赶紧让他想办法回延安来开会。这一趟回去,对徐向前来说,又成了他当兵打仗这么多年里的一个重要关头。

【四、保卫陕甘宁】

徐向前刚回到延安没多久,毛主席就找上了门,说山东那边指挥力量不够,打算再派些干部过去,想让徐向前去送他们一程,顺便给他们讲讲那边的情况,指导一下工作。可没想到,刚走到延安南门外的一条山路上,徐向前身边的一匹马突然间就受了惊,疯了一样乱跳,一脚就踢到了他的左腿上,结果胫骨就这么给踢骨折了。

这一回,徐向前在医院里一躺就是大半年。那时候医疗水平不行,吃的也不好,他又发烧又便秘,身体被折腾得特别虚弱,伤口也迟迟长不好。徐向前心里老惦记着部队,还担心着抗日的事儿,心里头别提多郁闷了。他就趁着有点儿空闲,把抗战的经验总结一下,传给前线的部队,好给他们打仗出出主意。

这场突发事件后,罗荣桓挑起了山东工作的大梁。虽说后来徐向前身体恢复了,但长途奔波去山东对他已不再合适。到了1942年5月份,毛主席做了个决定,要把晋西北和陕甘宁这两块地方的军事指挥统一起来,于是在延安搞了个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让贺龙来当司令员,徐向前呢,就做了副司令员还兼着参谋长。

得说说的是,联防军其实是从120师发展而来的,那时候徐向前可是创了两个挺牛的纪录。一方面呢,他成了唯一一个带过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的元帅;另一方面,在整个抗战那会儿,徐向前指挥的部队加起来有十多万人,这在八路军里可是不多见的。

不过要说起联防军啊,他们跟129师还有山东纵队不太一样,主要是负责保卫后方的。所以军事上的事儿其实不算多,反倒是搞生产建设成了他们的重头戏。可能上面觉得徐向前还能有更大的本事,后来毛主席就找了他,聊了聊,想让他去抗日军政大学当一把手,当校长去。

毛主席对抗大特别上心,他在那所军校刚开始上课时就这样讲过:

在最早那场大革命的时候,有个黄埔军校,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地方,作用大得很。咱们抗大呢,就是要接过黄埔那股子革命劲儿,把黄埔没干完的革命大事给办成。

因为特别看重,所以抗大的校长一直都是由那些“打仗特别厉害”的高级将领来当,像林彪、刘伯承,他们都当过抗大的校长或者副校长。毛主席后来选徐向前来当抗大的新校长,也是觉得在当时,论起资历、名声、本事,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

那时候的抗大,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厉害将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个“最爱跟上级唱反调”的韩先楚。像韩先楚这样的勇猛战将,要想让他老老实实坐下来钻研军事理论,恐怕也只有以前当过总指挥的徐向前能办到。

徐向前这人吧,性格挺内向的,不太擅长和人打交道。让他去管理军校,他其实觉得有点吃力。因此,他之前也跟主席说过这事儿,表示有点为难。

我可能干不了这活儿,挑不动。让我去前线指挥打仗,可能更合适点。

但毛主席对他那是百分之百地放心,直接表示:

向前啊,你是师范出来的,还去过黄埔,再加上你有实战经验,办学校能有啥大问题?就这么定了,你去干吧。以后仗还多着呢,咱们还得大反攻呢!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决定非常明智。徐向前采取了既严格又关怀的策略,主张通过学习和实战来提升能力。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抗大用最快的速度培养出了顶尖的军事人才。这所军校的毕业生,后来都变成了抗战后期、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核心力量。

有人说,徐向前在抗战那会儿,本事没使全力,因为129师副师长的位子绑住了他。但咱们瞧瞧徐向前那几年的经历,从山西跑到冀南,再到山东、延安,他又是搞统一战线,又是带兵打仗,还得建根据地、抓生产、办军事学校,可以说任务一堆堆的,可人家完成得那叫一个漂亮。

毛主席特别会识人用人,这才让徐向前在军队里有了出色的表现,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时,他也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元帅。

0 阅读:24